2023年是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之年,做好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工作意义重大。近日,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市应急局会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林草局、市气象局等部门单位和有关领域专家,对2023年度全市自然灾害风险形势进行分析研判。
一、风险形势分析
综合研判认为,2023年全市自然灾害风险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预计全市大部降水总量正常,年平均气温正常略偏高;大部地区雨季开始期正常,春季和初夏局地干旱较常年偏重;主汛期降水正常略偏多,气温正常略偏高,局地性强降水天气突出。
预计2月~4月降水正常,气温正常略偏高,2月上旬部分地区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霜冻,2月下旬至4月上旬无明显倒春寒天气出现。预计5月降水量正常,气温正常略偏高,雨季大致在5月下旬开始,与常年相比大部地区为正常。预计6~8月降水总量正常略偏多,局地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偏重发生;气温正常略偏高,全市无大范围抽扬期低温冷害天气出现。预计9~11月降水总量正常略偏少,可能出现5~7天的秋季连阴雨天气;气温正常。雨季于10月中旬前后结束,与常年接近。
(一)水旱灾害风险形势
1. 河道来水:预计2023年汛前1~5月全市河道平均来水较历史同期偏少二成左右,发生冬春两季连枯的可能性较大。其中怒江流域南汀河干流偏少一至二成左右、永康河偏少三至四成左右、南捧河正常或偏少一成左右;澜沧江流域小黑江上段偏少三至四成左右、勐勐河偏少一至二成左右、罗闸河偏少一成左右。全市主要河流出现断流的可能性小。
2. 土壤墒情及干旱:分析全市18个土壤墒情代表站土壤相对湿度监测资料,预计2023年1~5月全市各县区大部区域土壤湿度相对较低,特别是进入春季后土壤含水量衰减速度加快,土壤缺墒逐渐显现。汛前我市大部分山区、半山地区可能出现轻度干旱,局部区域可能出现中度干旱。
3. 重要水源地:预计临沧市临翔区中山水库2023年1-5月来水量约170万m³,比近5年同期少42万m³;预计铁厂河水库2023年1-5月来水量约200万m³,比近5年同期少99万m³;预计鸭子塘水库2023年1-5月来水量约263万m³,比近年同期少96万m³。结合水库年末蓄水情况和供水需求情况,预计临翔区中山、铁厂河、鸭子塘水库2023年汛前供水基本能满足需求。
(二)年度水情趋势预测
1. 河道来水量预测:2023年全市主要江河来水与历年比总体为偏枯的可能性较大。其中:澜沧江流域罗闸河属枯水年份,小黑江、勐勐河属偏枯年份;怒江流域南汀河属偏枯年份、永康河属偏枯年份、南捧河属正常至偏枯年份。
2. 汛期洪水预测:南汀河干流可能发生中等洪水,其他主要河流干流以小洪水为主;全市大部分中小河流以小洪水为主,少数中小河流因局部强降水可能发生中等以上洪水。洪水主要发生在6-10月份,其中7-8月最为集中。
(三)地质灾害风险形势
1.全市地质灾害高发时期主要为 6月上旬至 10月上旬,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高发区域主要集中在:凤庆县大部,镇康县中部、北部、东南,永德县中部、西部、西北部,沧源县中部、北、南部,耿马县西南部,双江县南、东南部,云县西北部,临翔区中部、南、东南部,尤其是陡坡下、沟口、谷地内的村镇居民区危险性大;公路(铁路)沿线、水电开发建设区、矿山开采区等人为活动较强烈的地段,亦属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域。
2.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域为全市范围内地质灾害隐患分布比较集中且降水偏多突发性天气多发频发的区域,以及交通、水利等重点工程项目施工较多的区域。云县漫湾-忙怀-涌宝高易发区,双江县东部的忙糯乡及大文乡一带高易发区,永德县亚练、班卡乡、永康镇东南部、大山乡中北部及德党镇东西部高易发区,凤庆县勐佑~雪山一带、云县的晓街-茶房、耿马-勐撒-勐永、沧源县的芒卡镇-糯良乡-单甲乡东部一带高易发区,凤庆县澜沧江两岸、诗礼~新华~鲁史一带、小湾镇东部高易发区,凤庆县勐佑中部~三岔河北部一带高易发区、地震灾区等应重点防范。
(四)其他自然灾害风险形势
1.森林草原防灭火:据气象部门预测,2023年我市雨量正常至偏少,气温正常略偏高。降水量较少,风干物燥,将出现阶段性和区域性高火险气象等级,全市大部地区森林火险气象等级略高,提前进入高森林火险期。
2.道路运输:随着国内疫情形势平稳向好,公众出行需求快速释放,车辆人流将急剧增加,春节春运、两会、清明、五一、中秋、国庆等重要节假日和重点时段运输保障和安全生产压力增大。加之,全市公路水路运营基础薄弱,高速公路等交通工程大干快上、点多面广、地质条件复杂,汛期雨季易引发山洪、滑坡、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交通运输行业多重风险相互叠加,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较高。
3.城市内涝:应重点关注城区低洼地带、棚户区、老旧小区、易涝点、易涝区域、在建工地以及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燃气储配站、自来水厂等重点区域。
二、防范工作要求
总体要求:春季、初夏需防范干旱和雷暴、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夏季预防洪涝、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秋季谨防连阴雨,全力做好蓄水工作。
(一)防汛抗旱。一是要统筹安排,强化水资源调度管理,严格遵循“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科学调度管理,有针对性地制定供水计划方案和供水应急预案;要确保重点缺水区域、重点城镇、广大农村居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切实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和农业生产用水需求。水务、水文和气象部门要加强会商监测分析,实时掌握旱情和旱灾防御工作动态,及时发布干旱预警,及时启动应急响应。二是要对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突各项环节进行再部署、再检查、再落实,把责任落实落细到全过程各层级。
(二)森林草原防灭火及有害生物防治检疫。一要加强监测预警预报。加快推进“数字林业”建设,充分运用“3S”“5G”、大数据、无人机监测等现代技术,加强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建设,提升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分析会商和研判评估的能力,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开展实战演练,细化落实自然灾害防御各项准备工作,在重大风险期靠前布防人员、装备,做好自然灾害防范与应急处置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二要抓实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结合林长制,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和林草部门行业监管责任,实现森林草原防火责任制与林长制的深度融合,形成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党委领导、属地负责、部门协同、全域覆盖、源头治理长效责任体系,统筹管理本地区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严格火源管控,抓实火灾隐患排查整治,牢固树立“森林资源有界,扑救火灾无界”的联防意识,开展依法治火宣传,强化应急准备,突出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点方向,紧盯重点人群,严把生产用火“五关”,最大程度减少森林草原火灾的发生。三要强化林草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要认真组织实施《临沧市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方案(2021一2025年)》,加强源头管理,加大检疫执法力度,规范检疫行为,种苗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做到100%,调运复检做到应检尽检,有效阻断人为传播途径,检疫御灾。加大对生产、建设、流通、市场等领域执法力度,做到有案必查,违法必究,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规范检疫秩序。加快推进镇康、耿马、沧源三个薇甘菊疫区县薇甘菊除治步伐及疫区摘帽工作;将红火蚁防控工作纳入重大林业有害生物严加管控,开展林草领域红火蚁排查,压实经营主体防控责任,严把调运检疫关,严防红火蚁疫情扩散蔓延及其危害;加大对白蜡蝉、黄脊竹蝗、沙漠蝗等境外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控力度,保护边境一线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坚持“谁经营谁防治”,积极推广运用先进防治技术手段和防治措施,不断推进社会化防治水平,联防联控,群防群治,高质量完成防治任务。
(三)地质灾害防范应对。一要加强地质灾害巡查排查。各职能部门要密切联系、协同配合,紧盯重点时段、重点地区,针对威胁群众和重要设施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区(段、点),把在建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地震灾区、矿山尾矿库等作为重点区域,开展汛前排查、汛中检查、汛后复查工作,做到不留盲区、不留死角。二要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准备、临灾避险和应急处置。要不断健全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应急演练,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能力建设。做好应急值班值守,确保人员不脱岗、通信畅通,人员和车辆到位。出现灾害前兆要及时划定危险区域,组织群众转移。一旦发生灾害要第一时间做好突发地质灾害抢险救援工作,快速高效做好人员搜救、灾情调查、险情分析、次生灾害防范等应急处置工作。三要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监测预警。要认真落实群测群防各项制度措施,进一步落实地灾隐患点和尾矿库监测员工作责任,发现灾情险情及时上报,并立即采取有效的应急处置措施。要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信息的发布,及时有效开展预警预报。
(四)地震灾害防范。一要强化震情跟踪分析提升防范基础。要加大对地震预测预警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实施地震等灾害监测预测预报预警改扩建工程,强化地震预警基础和核心系统保障能力建设,实现震后准确、快速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快速产出地震烈度速报信息。加强对生命线工程、高精行业、重危化设施等特殊部门的地震预警应用研究,提升减灾实效。二要加强统筹协调提升应急能力。抗震救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及时修订完善本部门和指导各县(区)行业部门修订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实时组织开展桌面推演或综合演练,进一步提高预案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战性。加大应急救援培训、演练力度,地震、应急管理、自然资源等部门要开展集中培训,对灾害联络员、信息员等进行逐级轮训,不断提高基层应急处置能力。加强专业救援队伍、防震减灾志愿者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远程机动能力,满足同时开展多点和跨区域实施救援任务的需求。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工作,完善应急投放网络,确保地震危险区、重点监视防御区、震灾多发区的应急物资储备足额到位。三要加大科普宣传提高服务能力。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帮助群众掌握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定期组织群众性防震避震应急演练,加强地震应急演练,做到有备无患。进一步完善地震信息发布制度,加强信息发布、新闻报道的组织协调,建立健全重大地震灾害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提高地震突发新闻报道快速反应能力,为防震减灾营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