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全市主要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分析报告

发布日期: 2025-02-18 15:12 信息来源: 市应急管理局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指示精神,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按照《临沧市自然灾害风险形势会商研判工作机制》要求,市安委办会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气象局、省水文水资源局临沧分局等部门,对2月份全市自然灾害风险形势进行会商研判。

一、气象方面

(一)趋势预判

预计2月全市雨量正常略少,气温正常略高。月内主要有2次降温降雨天气过程,大致出现在中旬中和下旬末,全市阴冷有小雨局部中雨。

(二)防范应对建议措施

1.2月气温波动大,局部区域仍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西部、南部及低洼河谷清晨易出现大雾,应注意防范低温和大雾天气对农业、交通等的不利影响。

2.预计2月我市大部分区域气温回升快,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将逐渐升高,需关注森林和城乡防火。

3.2月冷暖空气交汇频繁,易出现大风、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应做好防御工作。

二、水文水资源方面

(一)水情趋势预测

1.河道洪水预测:预计2月全市主要河流水势平稳,发生洪水可能性小。

2.来水预测:预计我市2月两大流域主要河道来水总体较历年同期偏少2~3成。

3.土壤墒情:预计2月全市土壤墒情缓慢衰减,局部区域可能发生轻度缺墒。

(二)防范应对建议措施

1.统筹做好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节水调水保障工作,重点关注主要城镇供水水源的节水、蓄水、调水。

2.提前谋划好今年春季及夏初的抗旱保供水工作。

三、森林草原方面

(一)风险分析研判

1.森林草原防火方面:经综合研判,2月份全市森林草原火险等级在3级,属较高火险等级,较易发生森林草原火灾。加之,春节过后,烧甘蔗地等野外农事用火增多,进入林区游玩人员增多,林区烧烤、吸烟等行为屡禁不止,风险隐患大。

2.林草有害生物方面:2月份,气温开始回升,林草有害生物逐渐复苏,以蓟马、蝽象等为主的临沧坚果虫害相对突出,边境一线白蛾蜡蝉处于若虫危害期,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防范化解林草有害生物灾害任务十分繁重。

3.野生动物方面:发生陆生野生动物疫病的风险。野生动物出没频繁,在周边生活和旅游的人群面临被黑熊、野猪、毒蛇等野生动物伤害的风险。

(二)防范应对建议措施

1.森林草原防灭火方面应对措施:一是全面设置防火卡点。自然村、村民小组合理设置临时卡点,强化群防群治。二是开展计划烧除。科学组织开展计划烧除,变被动防火为主动防火,进入高火险期前(3月1日)开展计划烧除作业,减少森林火灾发生因素条件。三是做好隐患排查整治。常态化开展森林草原火灾重大隐患动态清零和查处违规用火行为专项行动,管控好已排查出的特殊人群,对排查出的过林区输配电线路隐患进行整治,并开展“回头看”。同时,充分发挥林草部门2024年建成的32套林火双光谱云台(可见光+热成像)和27个火源卡口作用,以及与临沧供电局互联互通的550路视频监控作用,把“防”的工作做提前,做到发现再早、处置再小。四是持续开展培训。组织开展全市第二轮森林草原防扑火培训,加强单兵综合训练、班组灭火战斗战术战法培训以及紧急避险培训。五是宣传教育贯穿防期。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大力开展森林草原防火宣传,加强案例警示教育宣传、短信宣传、有奖举报制度宣传等。

2.林草有害生物方面应对措施:一是加大监测力度。对林草有害生物常发区监测做到全覆盖,及时发现并掌握林草有害生物分布范围、种群动态、危害情况,做到早安排、早落实、早发现。二是防早防小。抢抓成虫出蛰初期尚未大量产卵和卵孵化高峰期至低龄若虫期两个虫害关键防治时间节点,有效降低虫口密度。强化松林资源日常监管及其监管平台运用,加快推进枯死(濒死)松树集中清理工作落实到位,实现无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的目标。镇康、耿马、沧源三个边境县要切实做好境内外白蛾蜡蝉监测及其防治准备工作,一经发现及时除治,严防暴发成灾。三是加强检疫。严格执行林草植物及其制品检疫制度,加强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及复检工作,特别是对造林绿化美化种苗、松木及其制品的检疫,严把检疫关。

3.野生动物方面应对措施:一是强化协调管理,坚决落实野生动物保护各项措施。二是加强日常监测,实行监测信息日报告制度。三是开展主动预警,组织实施采样送检,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要积极开展主动预警采样工作。四是加大野生动物肇事防范宣传。加大对山区和林区群众保护野生动物教育和宣传,督促并配合保险公司做好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理赔手册、宣传资料发放,提高人民群众的知晓率;同时加强野生动物防范知识培训,特别是毒蛇、黑熊、野猪等危险动物防范知识宣传,让群众掌握遇到野生动物时安全躲避及自救的方法,提高群众主动防范能力;建设必要的防护设施,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牌。五是抓实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工作。加强与保险公司沟通协调,切实做好勘察、定损、理赔等工作,严格执行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赔偿范围、赔偿标准,做到应保尽保、补偿及时,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

四、水务方面

(一)风险分析研判

根据气象、水文预测,结合全市库塘蓄水情况,城市供水水源点(水库)来水、蓄水稳定,出现水量骤减骤缩现象可能性较小,供水安全问题不突出,相较部分乡(镇)、村组来看,随着降雨减少,特别是山区、半山区仍然可能出现资源性、季节性缺水。

(二)防范应对建议措施

1.加强监测预警。定期和同级防办、气象、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旱情会商,综合分析监测信息和统计信息,及时准确发布旱情预警信息,做到旱情早发现、早预警、早防范。

2.做好供需水平衡分析。按照精准范围、精准对象、精准时段、精准措施,结合各地城乡供水水源保障情况,动态做好县、乡、村供需水平衡分析。

3.加强风险隐患排查,统筹做好准备,及时采取应急调水、启用抗旱应急工程、组织拉运水等多种抗旱措施。

4.持续抓好库塘蓄水。实时动态监测库塘蓄水情况,充分利用降雨等有效时机,最大限度增加库塘蓄水。

五、交通运输方面

(一)风险研判

1.2月份,气温回升快、波动大,可能出现阶段性降温降水天气。正值春节、春运,客货运输繁忙,超限超载、疲劳驾驶、超速行驶等违法违规行为多发,霜露浓雾、寒潮大风等恶劣天气导致路面湿滑、能见度低,长陡下坡、急弯险道、临水临崖等危险路段易发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交通阻断风险高。

2.交通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引发涌水突泥、塌方、滑坡等自然灾害风险较高。正值复工复产,天气干燥,安全管理人员不足、机械设备状况不良、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赶工期、违章指挥、冒险作业、违规用火用电、用焊引发事故的风险高。

3.恶劣天气下船舶违规冒险航行引发事故的风险高。

(二)防范应对建议措施

1.深入开展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风险辨识,落实落细风险管控措施,切实有效管控行业安全生产风险。

2.持续对运营公路监测和巡查排查,整治安全隐患,保障运营安全。强化交通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管理,加强重点部位、关键环节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严厉打击道路运输、水路运输、工程建设、路网运营领域冒险行驶、冒险航行、冒险作业、违章指挥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六、住房和城乡建设方面

(一)风险研判

1.2月份临沧市气温逐渐回升,但昼夜温差较大,可能致使城区供水、排水、污水、燃气等管道设施因热胀冷缩出现破裂、渗漏等问题,进而影响正常的供排水和供气,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2.随着2月各类工程项目陆续复工,建筑施工场地增多,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参差不齐,施工现场的塔吊、升降机等特种设备若维护、操作不当,易引发安全事故。

3.2月正值农忙前期,农村地区对房屋修缮、改造等活动增多,部分村民可能因缺乏建筑安全知识,在施工过程中导致房屋结构受损,增加房屋安全隐患;同时,农村柴草堆放杂乱,用火用电增多,存在火灾隐患。

(二)防范应对建议措施

1.持续加强对城区供排、燃气、污水等设施的日常巡检和维护,重点检查管道连接处、易受温差影响部位,发现问题及时修复,确保设施稳定运行。

2.针对建筑施工安全,在工程项目复工前开展全面的安全检查,督促施工单位对特种设备进行检测维护,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严格规范施工操作流程。

3.加大对农村地区房屋建设、修缮的指导和监管力度,组织专业人员为村民提供建筑安全知识培训;同时,加强农村消防安全宣传,引导村民规范用火用电,清理柴草堆放,消除火灾隐患。四是进一步强化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传递自然灾害风险预警信息,确保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各部门能够迅速响应、协同处置。

七、地质方面

(一)风险研判

1.2月为全市地质灾害低易发时段,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高发区主要集中在:凤庆县大部、镇康县中部和东部,永德县西部和东南部,沧源佤族自治县中部和北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东北部和西部,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东部和北部,临翔区北部、西部和东部。陡崖、沟口的村镇居民区危险性大;公路(铁路)沿线、水电建设开发区、矿山开发区、光伏项目区等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的地段。

2.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域主要为地质灾害高易发、降水偏多且突发性天气多发的区域,以及交通、水利等重点工程项目施工较多的区域。

3.从激发因素看,降雨减少,地震活动,以及人类工程活动不合理的边坡开挖及废弃土的任意堆放、陡坡垦殖是影响区内地质灾害发生范围和频度的主控因素。预测全市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不高,但由于2月份人为工程活动加剧,仍要重点关注施工安全问题。

(二)防范应对建议措施

1.落实防灾减灾责任做好巡查排查。发挥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职能作用,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落实地质灾害防御和防治工作。发挥各级、各行业主管部门和驻县联乡技术单位作用,将群测群防和专业技术排查相结合,扎实做好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巡查排查工作,掌握2月地质灾害隐患变化情况。

2.强化地质灾害风险防控。针对风险高的变形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大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项目的实施及资金执行。以“除隐患、安民心”为工作重点,对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搬迁避让;对直接威胁城镇、人口集中居民点或重要公共设施的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采取综合防治手段开展地灾隐患点工程治理。

3.强化监测预警。做好已建成703个监测预警项目的运行维护,保证每年度非汛期各个标段的设备在线率不低于90%。同时,发挥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作用,强化在册隐患点的排查、监测、预警工作,通过“人防+技防”筑牢地质灾害安全防护网。

八、农业农村方面

(一)风险分析研判

根据全市夏收粮经作物种植情况、历年病虫发生情况以及气候等因素综合分析,2月夏收粮经作物重大病虫害总体为中偏轻发生,总发生面积预计为140万亩次。

1.小麦病虫。预计中偏轻发生,预计发生面积30万亩次。其中,小麦锈病中偏轻发生,预计发生面积8万亩次;小麦白粉病,预计轻发生,发生面积8万亩次;小麦蚜虫为中偏轻发生,预计发生面积12万亩次;其他病虫轻发生,累计发生面积2万亩次。

2.油菜病虫。预计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35万亩次。其中油菜蚜虫中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16万亩次;霜霉病预计中偏轻发生,发生面积10万亩次;白锈病预计中偏轻发生,发生面积5万亩次;根肿病中偏轻发生,局部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2万亩次;其他病虫,菌核病、白粉病、菜青虫等预计轻发生,累计发生面积2万亩次。

3.蚕豆病虫。预计中偏轻发生,发生面积25万亩次。其中蚕豆蚜虫预计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8万亩次;蚕豆锈病预计中偏轻发生,发生面积7万亩次;赤斑病预计中偏轻发生,发生面积5万亩次;斑潜蝇轻发生,发生面积5万亩次,其他病虫轻发生。

4.马铃薯病虫。主要是冬春马铃薯,预计总体为中偏轻发生,发生面积10万亩次,发生的病虫害以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和地下害虫为主,主要发生区域为凤庆、云县、双江、耿马、镇康等。

5.冬春蔬菜病虫。冬春蔬菜病虫预计中偏轻发生,发生面积40万亩次,主要病虫害是蚜虫、螨类、蛞蝓、小菜蛾、菜青虫、斜纹夜蛾、斑潜蝇、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瓜类、叶菜类蔬菜白粉病、霜霉病、灰霉病、茄科作物(茄子、辣椒、马铃薯等)青枯病、疫病等,局部地区小菜蛾、蚜虫、十字花科根肿病偏重发生。

(二)防范应对建议措施

1.加强病虫动态监测和信息发布、上报工作。认真开展小麦、油菜、蚕豆、马铃薯、蔬菜等病虫害的田间监测、调查,掌握病虫害田间发生动态,注重病虫害发生动态信息上报工作,及时发布预报预警,做到预测预报准确、及时有效地指导农村群众开展大面积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减轻病虫害损失。

2.加强防治技术指导,做好农药安全使用培训工作。结合各地开展的科学安全用药培训工作,在夏收作物病虫害发生防治关键时期,适时开展现场技术培训,发放明白纸,加强对夏收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确保防控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3.强化统计调度,及时收集上报重大病虫害发生、防控情况。

九、总体要求

(一)层层压实责任。2月气温波动大,阶段性冷空气活跃,对生产生活有一定不利影响,节后复工复产、各类生产经营建设活动进入旺季,各类安全风险叠加,事故隐患聚集,极易引发各类安全事故。同时,冬春季节森林草原火险等级升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严峻考验。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压实责任,全面分析评估本地区、本行业领域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加大督查检查力度,督促指导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制定有效防范应对措施,对不放心的地区、企业和风险较高的关键部位,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管控重大自然灾害风险,强化分析研判,警惕极端天气、高风险项目,对主要风险点要做到重点关注、重点监控、消除重大事故灾害隐患、加强巡查排险,强化转移避险严格防范遏制各类事故灾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二)环环联动防范。要进一步完善灾害联动应急处置流程,加强灾情险情监测预报预警。做到信息及时共享、同步应急联动,提前安排,要加强火灾监测预警,加大对关键区域隐患排查力度,严格野外火源管理。要完善预警手段,及时发布、滚动播出预警信息和风险提示,确保险情、灾害信息第一时间通知到有关部门、企业和人员,指导企业和社会公众做好防范应对。同时,要加大对防灾减灾救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多部门多灾种多层面普及风险防范和防灾减灾知识,增强全社会安全意识和避险逃生技能。

(三)强化值班值守。要切实加强应急值班值守,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到岗带班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确保发生事故险情及时、科学、有效应对和处置,严格值班值守,严格备勤备战,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应急响应、指挥调度、协同联动、军地协作、社会动员、物资储运等工作机制,统筹抓好防灾减灾工作,压实防灾减灾责任,科学精准调度,强化地震等灾害风险防范,提高应急应战能力,完善应急预案,强化物资储备和实战演练,确保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和快速响应机制,有针对性前置救援力量,确保果断决策、科学应对、高效处置,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