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城乡科普服务的“拱顶石”

发布日期: 2025-03-10 15:38 信息来源: 市科协 浏览次数:

“同学们,大家知道电影里的影像怎么来的吗?”这是在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中心完小科普小课堂上的,科普志愿者向参与活动的4年级学生的提问,然而课堂上却出奇的安静。“好的,没有关系,今天我们用一个小科技制作,带大家认识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发明电影的知识和原理”。

临沧地处西南边境,辖1个区4个县3个民族自治县,常住人口220.2万,国境线长290.791公里,有彝族、佤族、傣族、拉祜族、布朗族等23个少数民族,受经济、交通、教育水平、科普资源供给以及人才等因素制约,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特别是沿边少数民族和边远山区学校科普启蒙教育相对滞后,青少年获取科普知识渠道有限。

在40分钟的科普小课堂上,科普志愿者,利用多媒体,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同学们介绍了电影的历史,讲授了照相化学、光学、机械学、电子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原理,并通过“皮影戏”的科技小制作学习了什么是“视觉暂留”这一科普知识,寓教于乐中,同学们也从一开始的“安静”到争先恐后地提问各种科学学科问题,科普志愿者也一一答疑解惑。双方的互动让强劲的科普之翼,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风,有了具体体现。

2022年以来,为打破城乡科普发展不均衡的“次元”壁,深化科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科普服务公平普惠,临沧市科协青科中心(科技馆)坚持党建引领科普志愿服务,以“三个工作法”为抓手,积极组建科普志愿服务队,选派2-3名业务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科技馆科普辅导员,跟随科普大篷车常态化开展科普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活动,并重点针对沿边县、乡(镇)、村青少年群体特点,突出“神奇、好玩、有趣”的主题,择优供给科学小实验、科技读物分享、机器狗、机器人演示等优质科普内容,活动后及时收集意见建议,不断迭代和丰富科普内容的供给,确保普及的权威性、有效性、知识性,扩大志愿服务队在科普“小朋友圈”的影响力,切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近3年来,临沧市科协青科中心(科技馆),共开展志愿服务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活动76场,发放科普资源包60000余件,受益青少年达83000余人,不仅延伸了科普教育宣传阵地网络,还有效整合了优质科普资源供给,让边远山区和沿边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群众获取科普知识渠道更加多元、更加便捷、更加专业,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崇尚创新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切实发挥了链接城乡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拱顶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