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山、石永委员:
你们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临沧市第四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体育设施提高全民健身水平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第44025号),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现状
截至目前为止,全市共有体育场地5552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58平方米,社会及校园足球场地150余块,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0.6块;全市建成县级场馆5个,县级场馆覆盖率达63%,县级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率为100%;77个乡(镇)所在地成立了文体服务中心或指导站,体育健身场地覆盖率达100%;895个行政村体育健身场地设施覆盖率达100%;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达70%;在城市社区打造百姓身边的健身组织和“15分钟健身圈”覆盖率达100%,全市安装健身路径65条;在十三五期间按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的人数78.6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31.2%。“全民健身”的理念深入人心,“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多元化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已初具雏形,以农民为主的农村体育、以社区为主的城市体育、以青少年为主的学校体育健身格局已基本形成。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市在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制定《全民健身计划》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我市边疆、多民族、欠发达的市情特点,带来对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体育健身活动的投入不足,存在健身场地发展不平衡,现有的体育设施尚不能完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一定程度影响了《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落实。
二是人民群众对建设体育场地设施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对《全民健身条例》的学习、宣传不够,为全市人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推广科学健身方法、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提供健身咨询服务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是参与健身的人群结构有待于进一步改善。虽然我市着眼于人民群众需求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但是在参与健身的人群结构上呈现出青少年和老年人居多,在职人员较少的现象。
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同体育场馆建设落后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无法更好得满足群众对体育场馆的需要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下一步,我们将根据你们的建议,继续加大体育场馆、场地设施方面建设力度,提高全民健身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你们的建议,继续加大体育场馆、场地设施方面建设力度,提高全民健身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一)提前谋划,合力布推,突出人文
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合理布置,形成合力,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顶层设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大众的体育健身需求。下步,我们将继续抓好专项规划的落实落地,不断完善体育设施规划,形成布局合理、覆盖面广的城区体育设施网络,补足体育场地设施短板,提高供给水平和服务质量。争取在原有的基础,继续做好“十四五”乡镇和村级“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基础设施规划”,争取更多中央项目资金和省级项目资金,进一步扶持村级场地设施更新、修复、改造提升。朝场地多元化方向规划建设,逐步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向社区、农村延伸,提高覆盖率,进而增加健身设施有效供给,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全民健身促进工作。
(二)结合赛事,助推经济,拓展空间
近年来,依托我市现有的体育场馆资源,以“七彩云南全民健身活动示范工程”为抓手,举办了“七彩云南全民健身”系列赛事活动、“全民健身日”系列体育活动,积极承办省级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分别有5个单位和5名个人被评为2013-2016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3个单位和6名个人被云南省体育局表彰为2014-2017年度“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各县(区)结合区域民族特色和传统节日,积极组织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主题的打陀螺、射弩、秋千等赛事活动,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稳步推广四种健身气功,巩固站点管理,批准建成健身气功站点95个,经常参加练习活动人员达6000多人。
下步将继续加强与部门的联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建筑,拓展发展空间,挖掘盘活城市空闲土地,大力开展对健身设施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整合,通过与具有相容性用途土地产权人达成使用协议的方式,促进健身设施项目落地,提升现有体育设施的开放和服务水平,结合开展各类体育赛事,全面助推体育场设施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城市全民健身的影响力和内核动力。
(三)突出重点,引领示范,共享资源
十三五”期间,我市成功承办了云南省第九届农民运动会、云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云南省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五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和云南省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创造了4个省级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在同一个城市举行的先例。省农运会、省残运会和省民族运动会的金牌榜均排名全省第一,在省运会上,青少年组共荣获金牌55.5枚、银牌26.5枚、铜牌35枚,位列团体总分榜第6位,临沧代表团在4个省级运动会上均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组团参赛的历史最好成绩。
临沧市体育中学(临沧市体育训练中心)自1981年成立以来,共培养输送世界冠军2名(世界竞走冠军王应柳、世界大学生跳水冠军李平安),全国冠军19名(全国射击冠军孙婷、全国拳击冠军字春红、全国射击冠军俸林蒗),省运会冠军39名,及向省级训练单位输送运动员300余名,持续巩固和加强我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市、县(区)、学校三级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培养、输送体系初步建立。
目前,处于体教融合阶段,我市有市体育中学(市体育训练中心)1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校点12所、少数民族足球特色人才培养学校1所、传统体育项目学校8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4所学校体育场地资源丰富。下步临沧市各级教育体育局将持续突出体育工作亮点行政部门根据职责,协调各级各类有条件的学校加强管理,在保证校园安全和增强体育引领示范作用,加大资金申请,加强场地建设,有序开放体育训练中心及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缓解资源限制的瓶颈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促成更大、更广的范围向社会开放。
(四)科学健身,全民参与,积极探索
一是将充分发挥党在深化体育改革中的“指南针”和“压舱石”作用,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更高层次的需求,积极探索,推进“互联网+健身”模式。统筹推进公共体育场馆管理,加大执行场馆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健身。进一步营造崇尚运动、智能管理、科学健身、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推动体育融入生活,培育健康绿色生活方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持续有效提高全民健身水平。
二是将在体育事业“十四五”规划编撰中,充分突出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聚焦竞技体育争金夺牌、群众体育惠民利民、学校体育开足开齐开好体育课、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效益,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提高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积极推动临沧体育事业健康创新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三是鼓励各县(区)结合县域文化特色、生态环境、民风民俗等,着力打造以多样化、极具参与性与体验性,以及具有体育休闲运动特征的休闲型体育小镇;以健康养生为主要目标,并结合旅游、度假等发展的康体度假型体育小镇;以有影响力的单项体育赛事为核心,以与赛事相关的服务为延伸,休闲体验活动为补充的赛事型体育小镇。积极创建全民健身示范村,以“旅游观光+户外运动+赛事体验”为主题,培育一批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扩大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传统运动空间向体育消费空间转换,推动现有商业综合体等转型升级,推进体育公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体育服务综合体等消费新载体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建设体育旅游景区、体育旅游度假区等载体,开发沿边跨境体育旅游线路。
四是逢重大赛事活动举行时,邀请电视台、新闻出版社、媒体,并结合新媒体公众号等,对活动、赛事进行跟踪宣传报道。同时,建立微信公众号发布平台,及时编发更新全民健身相关信息,通过网络、手机客户端,大力宣传体育政策、体育发展成果、体育知识、全民健身理念,弘扬体育奋斗精神,为全民健身不断开辟新的领域,满足群众健身需求。
最后,真诚地感谢你们对临沧市群众体育工作的关心、关注和重视,并真诚希望你们继续对临沧市教育体育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