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20220225-091609-665
发布机构:
文 号:
发布日期:
2021-12-22

临沧市教育体育局关于对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 第44031号提案的答复

  罗晓丽委员:

  您在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提案》(第44031号),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情况

  (一)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持续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

  为进一步在云南省中小学中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6年,云南省教育厅在全国首家推出了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到2020年,“彩云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云南省还通过云南省传统文化教育官网、“云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官方平台”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等形式有效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主题化、低重心、高品质、广覆盖”的德育活动,“彩云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被中宣部誉为“维护边境文化安全的生动实践”,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案例”。自“彩云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举办以来,我市按要求积极组织开展,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充分调动了中小学生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云南优秀文化的积极性。随着品牌效应不断扩散,社会各界、家长、学生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趣与日俱增,学校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中心,青少年成为文化发展的生力军。

  (二)以经典诵读为先导,加强对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灌输

  各级各类学校结合实际,广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坚持分层施教,确保诵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

  (三)以打造“文明校园”为抓手,加强对学生文明意识的培养

  一是以提升师生文明素质为重点,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等场所作用,组织师生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文明礼貌和法律法规教育。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加强师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三是把《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中华传统美德读本》相结合,在广大中小学开展“三小行动”,在家庭做孝顺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学校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文明意识培养。

  (四)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导向,营造传统美德教育的氛围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及传统氛围的营造,力图让校园的每面墙壁说话。结合班级特色,把学生的日常行为评比与传统文明礼仪结合起来,有批评,有表扬,有反省,有鼓励。利用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结合校史、人物史等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深入开展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依托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开展主题教育、理论研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艺体育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五)充分发挥家庭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重视发挥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以及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体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性活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爱国守法、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良好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吸纳您的建议,全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发挥主渠道作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组织专家编写反映时代特征、适合学生接收特点的教材;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各类课程体系之中;探索创新传统文化教学方式方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进一步拓展载体,提高吸引力、感染力。加大优质资源整合力度,依托新媒体技术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渠道,拓展教育载体,创新活动内涵,依托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常态化、长效化载体模式。

  (三)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突显实效。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发挥教育系统的人才优势,针对传承与创新、文化自信与融入世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解读阐释,组织力量推出一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成果,促进传承与弘扬工作的内涵式发展。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