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理结果分类:A类
公开
临沧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第44076号提案的答复
蒋树芹委员:
您在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做好乡村人才振兴的建议》(第44076号),己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乡村人才振兴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把乡村人才振兴放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位置,根据农村发展实际需求,加快农民职业化进程,激活乡村振兴“智力”引擎。
(一)高位推动,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出台了《中共临沧市委关于实施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的意见》《临沧市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文件,将培育高素质农民放在重要位置。
(二)回引乡贤,培育村级致富带头人。深入实施“雁归工程”,鼓励和引导在外创业有成的优秀能人、社会贤达等返乡创办兴业、捐资建设,结合村(社区)“两委”换届和乡村旅游发展,回引1115名优秀青年人才回乡创业就业,6名回引人才当选为新一届村级党组织负责人。
(三)下派干部,充实村级工作力量。全市共选派驻村工作队666支,驻村工作队员1822名,其中第一书记(工作队长)612名,驻村帮助解决产业发展、村子建设、政策宣传、脱贫攻坚、基层党组织建设、规划家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人居环境提升等。
(四)聘请专家,引进高层次人才。聚焦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通过协议聘请、顾问指导、项目合作、专家工作站等方式,引进“两院”院士张守攻、胡文瑞等一批高端专家人才,联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攻关临沧坚果、核桃、工业原材料基地及全产业链建设等关键技术,在临沧建设了国内首个澳洲坚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林下有机中药材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中心”挂牌成立,临沧生物药业基地、药产业基地打造全面起步。与中国农业大学签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国际农村发展领域专家李小云教授工作站,临翔区被列为中国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实验区。
(五)创新方式,加强乡村技能人才培养。注重文化传承,把从事民贸、民品企业代表,11个世居民族中具备服饰制作水平的代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族民间服饰艺人共35人,选派到同济大学进行民族特色服饰制作提升培训,投入经费65.3万元。以临翔区博尚镇碗窑村为重点,依托红河州建水县9个云岭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向建水县选送陶瓷制作人才100人进行培训,投入经费60万元。
(六)突出实用,注重实用技术培训。按照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整合临沧市农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林科技推广服务机构、农林科技研究所、各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等培训资源,对在本村内从事种养殖、加工、运输、电工、餐饮服务(饭店、小卖部)、建筑(钢筋工、泥瓦匠)等各类人群进行培训。累计完成职业化脱产化“证书式”培训14926人次,其中高素质农民7728人。完成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1800人;动物防疫员培训1050人;乡村医生为主要对象,以医疗护理、疫病防控主要工种的培训2234人;快递从业人员取证培训1332人;特种作业操作、特种设备操作取证达标培训3446人。
(七)搭建平台,破解企业用工难题。以临沧技师学院为载体,扎实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企业新型学徒制2020年以来市人社局牵头对接临沧南华糖业有限公司、汇达电力、临沧天下茶都等七家企业与临沧技师学院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与企业共同搭建人才培养的“直通车”,打造满足企业各种需求的“人才超市”,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的合作共赢。目前,完成企业新型学徒制学籍注册1208人,学徒培养期为2年,已开班培养4个班次,预计提升行动专账资金支付培养资金996万元。
二、下步工作计划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我市将以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为抓手,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在今年的市委1号文件中,我市将乡村人才培养、乡村振兴投入保障等工作纳入重要内容,并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实施乡村人才培训工程、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工程等六大工程,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一是完善市、县两级机关年轻干部在农村基层培养锻炼机制,推进市县(区)干部双向挂职交流培养;二是积极开展统筹使用基层各类编制资源试点,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倾斜;三是开展“优秀专家人才帮扶基层助推发展”行动,选派市内各类优秀专家人才到基层一线开展智力服务,带动基层各方面各领域进步提升。四是实施“临沧市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结合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年轻干部培养锻炼、科技特派员、专技人才下基层、教育系统驻校蹲点和市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等工作,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各类专家人才结对服务所有行政村(社区),市县级学校、医院组建专家服务团结对帮扶县乡学校和医院,充分发挥专家人才智力和资源优势,助力现代农业发展、集体产业壮大、乡村文化繁荣、乡村基层治理、生态宜居建设以及基层教育卫生发展。
(二)着力培养一批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一是培养一批高素质农民队伍。整合培训资源,对各类人群进行培训,每年培训不少于2000名高素质农民,每年组织不少于16000名农村群众到县级以上职业技术培训机构进行职业化脱产化“证书式”培训,推行农民职称评定发证。二是抓好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培育。深入推进家庭农场经营者培养,建立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人才库,加强对农民合作社骨干的培训。鼓励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农村实用人才等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
(三)着力培养一批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一是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加快建设农村创业创新孵化实训基地,组建农村创业创新导师队伍。开展“雁归工程”“乡情聚才行动”,吸引乡村人才回流,鼓励积累一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就业。二是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育。依托全国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立农村电商人才培养载体及师资、标准、认证体系,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层次人才培训。围绕“互联网+”发展趋势,抓好基层数据网格采集人员数字化系统录入操作和应用人员的选培,以及电子商务人才尤其是跨境电商和农村电商人才的培养开发。三是培育乡村工匠。挖掘培养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通过设立名师工作室、大师传习所等,传承发展传统技艺。在传统技艺人才聚集地设立工作站,带动发展乡村特色手工业。四是打造农民工劳务输出品牌。加大技能培训和政策扶持,把临沧家政(高端保姆服务、养老服务)、临沧茶师技能培训品牌打造成云南省特色优势技能品牌。每年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不少于18万人。
(三)着力培养一批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一是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乡村骨干教师培养力度,精准培养本土化优秀教师。深入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健全乡村教师发展体系。二是加强乡村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开招聘,艰苦边远地区县级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根据情况适当放宽学历、年龄等招聘条件;深入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和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加强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三是加强乡村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每年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和文创产品制作培训。依托重要节会活动,邀请影视名人、文化名人担任临沧美丽乡村“名誉村长”“荣誉市民”,提升临沧美誉度和影响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四是加强乡村规划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成果,修订完善6511个自然村村庄规划,抓好规划落地的“后半篇文章”。五是加强乡村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人才队伍建设。选聘信念过硬、政治过硬、作风过硬,善于做群众工作,对退役军人有责任感的人才负责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同等条件下优先招聘退役军人和烈属军属的优抚对象。
(四)着力培养一批农业农村科技人才。一是培养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人才。每年培养澳洲坚果产业领域技术骨干和林农专业人才1000人以上,实施“三个一百”乡村农林生产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培养100名林下中药材种植专业技术人才、200名临沧坚果类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培养农业农村科技推广人才。深化农技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突出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向服务基层一线人才倾斜,实行农业农村科技推广人才差异化分类考核。实施基层农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重点培训年轻骨干农技人员。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信息员队伍。推广“科技小院”等培养模式,派驻研究生深入农村开展实用技术研究和推广服务工作。三是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拓宽科技特派员来源渠道,逐步实现各级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完善优化科技特派员扶持激励政策,持续加大对科技特派员工作支持力度。
(五)着力培养一批乡村治理人才。一是加强乡镇党政人才队伍建设。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特别是乡镇党委书记,健全从乡镇事业人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到村任职过的选调生、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常态化机制。二是加强乡村青年人才队伍培养。充分发挥乡镇(街道)青年人才党支部作用,注重加强与外出流动青年人才党员日常联系,积极宣讲回乡创业政策,吸引外出流动青年人才党员回乡创新创业。三是加强农村“领头雁”队伍培养。抓好换届后村组干部教育培训,完善鼓励村干部提升学历办法,开展村干部大规模培训。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派强用好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建立健全青年人才党员培养成长机制,推动青年人才党支部高效运转。四是加强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育社会工作服务类社会组织,加大本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鼓励村干部、年轻党员等参加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评价和各类教育培训。五是加强农村法律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力量下沉,通过招录、聘用、政府购买服务、发展志愿者队伍等方式,充实乡镇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人才队伍。加强乡村法律服务人才培训,加快培育“法律明白人”,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提高乡村人民调解员队伍专业化水平,有序推进在农村“五老”人员中选聘人民调解员。
最后,真诚的感谢您对临沧乡村人才振兴的关心支持,希望今后一如既往地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全市乡村振兴工作。
2021年7月28 日
(联系人及电话:张琳圆,0883-2149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