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看电视听广播一个不能少”为全国提供临沧经验和方案选择
广播电视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一、引言
广播电视是党委、政府的“喉舌”,是宣传舆论主阵地,是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和桥梁,承担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如何保障好群众,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基本文化权益,更好的把党的声音传进千家万户,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合力,需要我们结合临沧实际,按照国家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的要求,探索建立符合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实际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确保“看电视听广播一个不能少”。
二、摘要
开展国家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试点工作,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聚焦人民群众看好听好用好广播电视,深度融入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构建国家广播电视现代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抓手。
三、关键词
广播电视 公共服务
四、背景情况
在国家广电总局、省广电局的关系帮助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国家广电总局将我市沧源自治县列为全国六个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县之一,并纳入国家、省广电局支持临沧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重点工作。试点工作突出边境、民族特点,围绕“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广播电视“固边工程”,按照公共服务实施标准、公共服务网络、标准化管理、保障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等5个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要求,发挥好广电融入党委、政府工作大局,服务边境稳定、民族团结,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探索一条服务标准化、标准定额化、定额预算化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标准,为全国下一步全面开展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提供经验借鉴和方案选择。
五、主要做法
──抓实“一张网”建设,发挥好广播电视守边固边稳边作用。临沧地处中缅边境,山高谷深,群众多居住在山区半山区,有线、无线信号难以覆盖。建设全民享有广播电视覆盖网,解决边远贫困地区群众看到电视听到广播,成为推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首要任务。临沧广电结合实际,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持续用力,先后建成直播卫星“村村通”“户户通”近50万户户、高山骨干发射台9座、无线覆盖补点站155座、425个村点应急广播体系、有线电视网络680多公里,同时采取“无线补点覆盖”和“IPTV+本地节目”的模式,推动市、县本地广播电视节目覆盖,满足群众收听收看本地节目的愿望,是云南省率先实现中央、省、市、县四级广播电视节目全覆盖的州市之一。在有效解决群众看电视听广播问题的基础上,采取强化卫星地面接收和无线补点覆盖的方式,加强沿边乡镇和抵边自然村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编织起一张“以卫星覆盖为主,无线、有线覆盖为补充、边境一线为重点”的巩固意思形态宣传阵地,维护边疆信息安全、社会和谐稳定的广播电视覆盖网。
──突出“两个中心”建设,维护好边疆民族团结。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定位,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思想,找准广播电视服务民族团结进步的切入点和发力点,以建设安全播出监测中心和民族语译制中心为抓手,服务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大局。坚持安全播出不放松,采取“多个渠道取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方式,将融媒体中心、发射台站、IPTV纳入安播平台监测监管,加强监控预警,强化应急处置,把好导向关,坚决去除杂音,努力传播正能量,全面增强守底线筑防线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结合民族特点,建成佤语译制中心,将本地节目制译成佤语,并实行佤语汉语双语播出,切实解决了佤族民族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为传承和发扬佤族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感,民族团结进步贡献力量。
──突出“三个体系”建设,确保“看电视听广播一个不能少”。抓好运行维护,是保障群众享受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核心,是广电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治理能力的重要载体。沧源广电坚持“方便群众、群众方便”的原则,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便捷化、多元化。建立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制定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制度、应急广播维护管理制度、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制度、发射台站维护管理制度等10项制度,并以“两办”文件印发执行,做到有制度可依,用制度管人、管事。建立运行维护保障体系。把“设备定期有人巡,发现问题有人管,发生故障有人修”作为运行维护的基本要求,整合县、乡、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资源,支持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参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建立“县广电局设维护管理中心、乡(镇)依托有限网络公司或家电经营商设维护工作站、村级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指定专人负责”的公共服务长效运行维护体系,明确县、乡、村3级职能责任,同时建立技术维护人员联动机制,实行首问负责制,做到“小事不出乡,大事不出县”,确保服务区域内广播电视设施设备运行正常,群众正常收视。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充分发挥考评结果“指挥棒、风向标”作用,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制定安装质量、维修时限、运行情况等细化考核指标,实行群众满意度一票否决制,将考评结果作为资金分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切实保障好运行维护质量,提升服务水平。
──突出“公共服务+”模式,提高公共服务适应性。充分发挥应急广播广覆盖、强接收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适应性,采取“应急广播+疫情防控+灾害预防+媒体融合”模式,按照“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疫情防控要求,将应急广播终端延伸至抵边自然村和边境警务站,强化部门协调配合,加强边境疫情防控宣传和应急保障,疫情防控宣传深入人心,防控工作取得实效。主动融入“大应急”,配置130个自然灾害隐患点广播终端,成功对接气象预报平台,适时发布气象信息,减灾防灾成效明显。有效整合应急广播指挥中心和融媒体指挥中心,实现信息内容和传输渠道共建、共享、共用、共通,推动广播电视传播的多元化,全面提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适应性。
六、经验启示
(一)以“智慧广电”为统领,推动融合发展。在打造“智慧广电”媒体上发力。实施广播电视台制播能力提升项目,提升内容制播能力、融合一体化发展水平、高清超高清电视发展水平和节目供给,进一步做强广电主流媒体,确保履行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在发展“智慧广电”网络上发力。参与全国全省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发展,将全市有线电视网络股权归集至省级,实现省级集中统一持股、统一运营、全省一网,推进全国广电5G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增强广播电视传播能力;在加强“智慧广电”监管上发力。建设智慧化媒体融合监测监控监管平台,突出智能识别和智能预警,强化业务安全、系统安全、监管安全,进一步增强广播电视安全保障能力。全力探索“智慧广电”与政务、商务融合的有效路径,开发“智慧广电”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户户通”向“人人通”、“移动通”、“终端通”转变,实现“看电视”向“用电视”转变。
(二)以基础设施为抓手,实施惠民工程。持续实施广播电视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逐步实现户户通接收设备高清化,使农村群众能够接收卫星高标清节目和本地高清无线节目,有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加快推动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为全民提供便捷的应急广播服务;加快推动中央、省、市、县广播电视数字化升级和补点覆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动广播电视民族语译制中心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以优质服务为保障,保障群众权益。坚持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并重,利用广播电视覆盖网,整合市、县、乡、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发展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长效机制,形成“县级有管理考核机构、乡镇有网点支撑、村组有专人负责”的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管理体系。同时建立服务管理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突出满意度一票否决,细化考核指标,优化管理结构,提高管理能力,最大程度发挥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综合效用。
(临沧市广播电视局 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