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韧性安全城市,气象部门这样探索—全链条发力 守住安全底线

发布日期: 2024-03-05 10:39 信息来源: 中国气象报社 浏览次数: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气象灾害及其衍生风险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提升城市韧性成为全国各大城市面临的紧迫议题。

那么,气象部门如何作答?

顶层设计,层层推进。气象部门高位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国气象局推进大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直指城市难题和民生痛点,明确城市气象高质量发展要求。2023年,中国气象局首次印发《大城市气象高质量发展报告》,客观分析、科学评价大城市气象高质量发展现状、进展和成效。

多地党委、政府印发大城市气象保障服务实施方案,北京、广州、合肥、大连等城市气象局获得政府财政项目支持;城市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多地“十四五”规划,融入城市“级联效应”的复杂巨型系统。

能力建设,相继突破。气象部门审视极端天气事件“新变量”,从监测、预报、服务等方面抓细“颗粒度”,消弭“黑天鹅”“灰犀牛”式气象灾害隐患——

监测愈加精密。截至2023年4月,以风廓线雷达为代表的垂直观测设备布局更加合理,87%的大城市建设有两种及以上的垂直观测设备;天气雷达覆盖率进一步提升,45.2%的大城市S/C波段雷达监测覆盖率超过90%;22.6%的大城市X波段雷达监测覆盖率超过90%。其中,广东省深圳市建成多功能智能杆气象站,新(改)建100米以上高层楼宇气象站,加密高层楼宇气象监测。天津市建立地铁站口、商圈、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全覆盖的雨量监测站网。

预报愈加精准。截至2023年4月,智能网格预报更加精准,0至2小时、2小时至12小时、12小时至24 小时预报空间分辨率普遍达到1公里,时间分辨率和更新频次最高达到10分钟。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基本具备24小时内快速更新全要素、高时空分辨率预报产品的能力。其中,浙江省宁波市气象局建立“影响提示、警戒提醒、精细预警、分级‘叫应’、实况通报”的五段式“梯次化”预报预警服务业务。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福州、厦门、南昌、成都、海口、大连、青岛市气象局开发基于高分辨率智能网格的城市气象影响预报预警数字化产品和应用插件,将气象风险管理融入城市精细化管理各个环节。

服务愈加精细。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其中,北京市气象局为电力部门提供输电线路500米分辨率、15分钟更新的精细化预报预警,使电力故障风险应急处置时间缩减90分钟;福建省福州市气象局与地铁集团建立“一站一阈值”和分级、分段预警发布指标库;天津市气象局联合医疗、生态环境等多部门打造“气象+健康医疗+服务”新模式,建成健康气象交叉创新中心,在全国率先发布脑卒中气象风险预警产品。

面对城市“淹不起”也“淹不得”的难题,中国气象局与应急管理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立城市内涝灾害预警工作专班和专家团队,携手推进城市内涝风险预警试点建设。作为重庆唯一大城市气象服务示范点的沙坪坝区,构建了该市首个数字化防汛决策指挥系统,在该市率先实现城市内涝点监测预警和交通信号灯智能实时联动。浙江省杭州市气象、规划、城管三部门为城市内涝管理绘制“行军作战图”——“杭州城区内涝风险地图”,受到地方政府肯定。

城市建设不仅要“抗灾”,还要“耐灾”,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不失为一个好方法。2023年,《关于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通知》印发,明确中国气象局将与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牵头强化城市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目前,全国气候可行性业务技术体系基本建立,据统计,2018年至2022年,气象部门针对全国700多个开发区、2900余项重大规划和终点工程项目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为减少气候风险提供支撑保障。例如,河南特色通风廊道技术先后在郑州、洛阳等城市通风廊道专项规划气象专题评估中得到应用,初步构建多级城市通风廊道图,助力合理利用城市气候资源。

除了以预防为主的能力建设以外,应急处置同样尤为关键。气象部门在实践中探索出“跟进式预报及综合风险研判-精准靶向预警-重大灾害性天气‘叫应’服务”理念,积极构建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不同城市探索、推进、优化自家的递进式服务——深圳“31631”、湖南“631”、福建“1262”、贵州“24622”……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韧性城市既是能力建设的韧性,也是管理体系的韧性,更是全体市民的韧性。气象部门推动科普深度融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促进全民气象科学素养提升,2023年全国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达到80.90%。(作者:吴卉 黄彬 责任编辑:张林)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