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推进垦地融合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发布日期: 2023-02-10 10:09 信息来源: 临沧市农垦局 浏览次数:

2022年,按照市委、市政府深化农垦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勐省农场成为全省第一个推进垦地融合发展的示范农场,相关工作经验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省农垦局主要领导批示肯定,我市垦地融合发展取得了开创性突破,走在了全省前列。

一、临沧垦地融合发展示范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效

经过努力,勐省农场垦地融合发展示范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规划布局融合稳步推进。编制《沧源佤族自治县勐省垦地融合发展示范区概念性规划》,将社区居民小组干部补贴和社区工作经费纳入县财政保障,并在低保、临时救助金、残疾补助、高龄补助、义务教育补助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产业发展融合初见成效。通过招商引资,不断做大产业基地,建成优质蔬菜种植基地510亩,蔬菜大棚30个,2022年实现产值1000余万元,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

基础建设融合有序推进。加强与勐省镇的合作,推动勐省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观光园、许愿井等文旅休闲场所共建共享。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22年,勐省农场茶叶公司完成毛茶产量902吨,同比增长54.39%,产值2002万元,同比增长77%,职工平均收入16783元,同比增长67.1%,产量、产值、职工平均收入同比实现大幅增长。

乡村治理效能有效提升。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绿美村庄”建设,自筹280余万元完成勐省农场民族团结文化广场、沿路绿化美化提升改造。积极组织广场舞、打歌、合唱等群体文娱活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

二、临沧垦地融合发展存在问题短板

因垦地融合发展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在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短板。

落实“一纳入、两覆盖”还有差距。农场职工、居民属于非农户口,无法享受到国家支持农业户口的各项政策和补助,如退耕还林、耕地地力保护、生态保护、大病医疗、新农合等各项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和补助。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个别农场的村民小组活动室、活动广场、社区主干道、生产路、入户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于周边乡镇。

产业发展带动作用不明显。我市农垦企业主要以橡胶、茶叶、水果等热带经济作物种植加工为主,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对周边产业辐射带动效应不明显。

经营管理人才严重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高层次人才、专家型、复合型人才稀缺等制约企业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应着力在以下5个方面求突破。

全面落实“一纳入,两覆盖”。统筹将垦地融合发展纳入全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保农场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和改善民生政策全覆盖。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但无法享受退耕还林、耕地地力保护、生态保护等各项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和补助的农场居民,建议出台相关政策,按全市平均水平补贴至农场居民。

不断完善农场企业国有土地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垦区土地调查、确权、登记和发证工作,有土地权属纠纷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应逐宗清理、依法调处确权。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对农垦土地严格实行分类管理,禁止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严禁擅自收回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需收回的要经原批准用地的政府或有批准权的政府批准,并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补偿。经营性项目用地必须严格按照国有建设用地招、拍、挂规范运作。

深入推进农场企业化改革。进一步明晰农场社区管委会职责权限,全面推动社企、政企分开,农场企业必须全心全意抓好生产经营谋发展,农场社区管委会主要职责是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除了协同县国资委监管农场企业的国有资产资源,履行监管职能、严防国有资产资源流失外,不得干预插手公司生产经营、财务管理、人事安排、议事决策,要确保农场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管理,使公司真正成为市场的经营主体。

做大做强农垦企业。垦地融合发展是以农垦先进生产力为基础,发挥农垦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农场同周边乡镇资源资产整合。建议各地政府加大对农垦企业的支持力度。比如,帮助孟定、勐撒农场公司整合天然橡胶资源,推动天然橡胶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帮助双江、勐底农场企业合理开发和利用文旅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帮助勐省农场企业茶叶精深加工项目落地见效,使之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垦地融合发展的“排头兵”。

加强农场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农场企业各负其责、协调运转的公司治理结构,落实好企业薪酬制度,全面提高劳动用工、选人用人、收入分配的市场化程度,加快推动企业形成“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运行机制。探索引进懂经营、善管理、有情怀、敢担当、有水平的农场公司经营管理人才,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工作氛围,为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