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8月20日上午,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班洪村下班坝自然村的广场上,当地群众身着盛装,载歌载舞欢庆一件大喜事
——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的10位老支书回信了。
此前,在见证佤山大地从刀耕火种到小康生活的历史巨变后,心怀感恩的10位老支书于2021年联名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佤山人民在新时代的幸福生活。
在欢庆回信现场,身着红色佤族服饰的老支书们,满心激动地传阅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勉励老支书们:“脱贫是迈向幸福生活的重要一步,我们要继续抓好乡村振兴、兴边富民,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边疆繁荣稳定。希望你们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我们都是收信人。”一年来,佤山人民欢欣鼓舞、感恩奋进,学回信、见行动、办实事。围绕“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目标,沧源县迅速出台建设“三好示范县”的决定和实施方案,谋划280个项目,明确建设目标、责任单位、完成时限,将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目标化、项目化、责任化、制度化。
一年来,一大批“三好”项目快速推进,切实增进佤山人民福祉。
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当天,佤山人民身着盛装,在下班坝广场载歌载舞欢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人民网记者李发兴摄
——感恩奋进建设好美丽家园
崭新的特色民居次第排开、屋顶清一色的红瓦格外醒目,整洁干净的水泥道路通组入户,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鲜花环绕、门前插着国旗……
这便是边境线附近的勐董镇龙乃村的“颜值”。
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当天,部分老支书合影留念。人民网记者李发兴摄
2021年11月17日至18日,云南省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情况总结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启动现场会在沧源县召开。会议明确用3年时间,将云南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初步建成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云南省委省政府、临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现场观摩龙乃村,检验建设成果。龙乃村的建设经验,为云南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提供示范。
现代化边境小康村有啥不一样?村民的感受最具说服力。
每天傍晚,从甘蔗地里忙完回家,吃完饭,42岁的龙乃村村民赵俄色便会换上佤族服饰,来到村中的广场上,与村中其他妇女一起伴着音乐跳起佤族舞蹈。
赵俄色表示,这些年在党委政府帮助下,村子道路硬化,自来水入户,家里盖起了新房,生活大变样。村容村貌的焕然一新,再加上村子抵边的特色风情,使得游客慕名而来。
心怀感激的赵俄色和村民便在闲暇之余自发排练佤族舞蹈,为村子的旅游发展增添“流动风景”。
边境线附近的龙乃村。人民网记者符皓摄
据了解,在沧源县,共有23个边境村要建成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力争到2024年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
抵边村寨要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身处佤山腹地的村寨也不能落下。以坐拥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绿色资源的班洪乡班洪村为例,这一年来,该村也迎来发展新机遇。
早起后,和其他村民一样,班洪村下班坝自然村50岁的佤族村民李尼毛照例拿出竹筐,往门口一放,摆上香蕉、黄瓜和野菜等农副产品,等待来下班坝旅游的游客购买。一天下来,最高能卖200多元。
“以前走四五公里,把香蕉拿到乡街子也不一定能卖出去,现在放在门前,就有人来购买。”看到有游客近前,李尼毛忙起身迎了过去。
把下班坝建成美丽的小康村,是“三好示范县”明确的重点任务。下班坝游人增多,农产品好销售,正得益“三好示范县”方案的推进。
下班坝自然村风光。人民网记者符皓摄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通过‘三轮’驱动、‘四权’集中、‘六化’同步,班洪村走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班洪村党总支书记杨志良解释,“三轮”即成立合作社、乡村治理理事会、乡村振兴理事会,“四权”即村党组织负责人同时兼任上述3个机构负责人,“六化”即资源利用集约化、资产归属集体化、建设方式互助化、经营模式合作化、农民职业化、大事小情协商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班洪村以下班坝景区为依托,相继建成养猪场、蜂蜜加工厂、竹笋加工厂。
一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扶持下,成为国家AAA级景区的下班坝景区,又相继新建感恩碑、感恩广场等红色旅游项目,提升景区软硬件设施,引导村民对房屋进行特色包装,对庭院进行“微菜园、微花园、微果园、微田园”改造。
环境更美,旅游体验更好,班洪村三产融合发展势头迅猛。“2021年,班洪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32.88万元,居临沧市第一名。”杨志良说。
一年来,覆盖勐董、勐来、勐角、糯良4个乡镇的世界佤乡乡村振兴示范园项目也快速推进。该项目范围内,融合山、水、林、田、湖、草、村及当地特色文化为一体的各类田园综合体不断涌现。
一村一寨,处处是风景;产业兴旺,家家致富忙。
位于世界佤乡乡村振兴示范园核心区的糯良乡班考村班鸽自然村风光。王云东摄
“我们将‘建设好美丽家园’融入乡村振兴和兴边富民工作中,按照三产融合发展思路谋划农业农村工作,做到红色引领、绿色发展。”沧源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张立亚透露,2021年以来,沧源县围绕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田园综合体建设、乡村旅游建设,在资金、项目上重点倾斜,培育茶、糖、米、蜜、旅游等十大亿元产业项目。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发展不断夯实,建设好美丽家园,佤山人民村比村、户看户,绿化美化你追我赶:或开门见绿,或鲜花绕屋,或触手可摘蔬果,或把幸福绘在墙上……古老边寨换新颜,乡村振兴入画来。
——守望相助维护好民族团结
“佤族汉族是一家,九老九代不丢伴。”这是沧源县佤族人民世代谨记的族训。
长期以来,佤山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因,深深植根于各自的血液中。
班洪抗英盟誓遗址。人民网记者符皓摄
1934年,沧源17个佤族部落在班洪剽牛盟誓,誓与英国侵略者抗争到底。周边各地各族群众云集响应,组建义勇军奔赴佤山,与佤族同胞并肩作战。
一年来,沧源县充分利用好班洪乡、班老乡的红色资源,讲好新时代“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民族团结故事。
老支书们深入佤山学校为师生们宣讲。沧源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下班坝广场的纪念碑上,当地特地用汉、佤文字镌刻上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内容,下班坝广场也更名为感恩广场。每个月,都有两位老支书到设于班洪乡的宣讲站,常态化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这些新增红色资源与班洪乡原有的抗英盟誓遗址、抗英纪念馆等有机整合,使班洪乡成为沧源县讲好新时代“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
当下,根据沧源县“三好示范县”方案,班洪乡和班老乡正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区”的道路上接续发力。
参与写信的班老乡帕浪村老支书赵三木嘎今年67岁。早年,赵三木嘎还在任时,为激励村民利用好当地气候资源种好橡胶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带领本村佤族群众,从临沧市永德县引来10户汉族群众落户帕浪村。大家齐心发展橡胶产业,共享橡胶收益。
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以来,赵三木嘎精气神十足,在村里挨家挨户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并结合先辈们携手并肩抗击侵略者的故事,激励引导村民将民族团结纳入村规民约,代代相传。
宣讲回来,老支书赵三木嘎(左)和尼红(右)在班老乡政府门口的抗英遗址碑前合影。人民网记者符皓摄
“我们村各民族不分彼此,大家的目标就是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赵三木嘎自豪地说,在全村各族群众齐心努力下,截至目前,帕浪村橡胶树种植规模已超过1000亩,全村单靠橡胶,户均收入已超过2万元。
老支书们维护好民族团结,带领各族村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故事,也激励着佤山大地村村寨寨的党员干部。
在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勐角村老寨自然村,57岁的彝族村民贺英旺曾是该村的小组长。
靠种养殖、烤酒和开店,贺英旺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仅养蜂一项,他一年的纯收入就超过2万元。
“新蜂桶,蜂不进去怎么办?”
“新桶要洗过,用蜂蜡多擦一下洞口和内壁。”
见野生蜂蜜市场行情好,毗邻的新寨自然村的佤族群众上门向贺英旺请教养蜂技术。贺英旺倾囊相授,还当场拿出蜂蜡相赠。
在他带动下,一年来,新寨村养蜂户从无到有,发展到10余户。
“我家有,他家也有;我家有得吃,他家也有得吃。”贺英旺质朴的话语,透露出当地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良好风气。
截至目前,沧源县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并持续巩固示范创建成果;建成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5个;建成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4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3个。
沧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盟誓大会现场。王云东摄
根深叶茂、源远流长的民族团结氛围,造就了佤山的过去,也终将创造佤山的未来。
“学回信感党恩”,2021年10月20日,沧源县隆重举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盟誓大会,各族代表齐聚县内的葫芦小镇文体广场,郑重盟誓:“永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同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同心同德守护好神圣国土
班洪乡政府和班老乡政府门口,两块抗英遗址碑庄严耸立,记录着佤山人民同仇敌忾抗击英国侵略者的英勇事迹。
硝烟散去,先辈们同心同德、守护神圣国土的铿锵誓言,依然在新时代的佤山大地回响。
今年70岁的班老乡上班老村老支书王岩团,是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老支书之一,他也是佤山著名的抗英英雄保卫国的后代。20年前,他毅然把唯一的儿子送到军营参军。
疫情发生以来,边境防控压力陡增。
“守边卫国,祖宗的精神不能忘。”在建设边境立体化防控设施过程中,王岩团和其他老支书一起,发动寨子里的村民全员出动,顶风冒雨为项目建设出工出劳,用实际行动夯实边境物防、技防基础,守护神圣国土。
一时间,在沧源县近150公里的边境线上,沿边村寨村民支援边境立体化防控设施建设的自觉行动,成为边境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龙乃村联防队员正在巡边。沧源县委宣传部供图
五级书记抓边防、五级段长守边境,强边固防,守土有责。
在龙乃村,该村下辖村寨离边境线最近处就200来米。
“越是节日期间,越不能掉以轻心。身在边境村,我们一定不能放一人进来。”作为强边固防最前沿的责任人之一,该村党总支书记赵爱军带领村里的联防队员在抵边一线严防死守,24小时不间断。
赵爱军曾在一个节日的夜晚,在堵截过程中,与偷越国境的不法分子扭打在一起,最终与联防队员协力,成功制止了一起有着40多人参与的偷越国境行为。
“万一他拿刀捅我,我可能就成烈士了。”站在村头,指着不远处的边境线,回忆惊心动魄的堵截过程,赵爱军平静地说道。
同样在龙乃村,佤族村民赵向东自2002年至今,一直巡护守卫着村子边上的4块界碑。
赵向东(左一)和同伴正在联防所执勤点检查过往车辆驾乘人员健康码。人民网记者符皓摄
疫情发生以来,巡边常态化,赵向东又主动请缨到设于村边的永舍三级边境联防所,与联防所的民警、民兵等联合值守。
执勤点离家不到300米。为守好边境,赵向东吃住都在执勤点,极少回家。“这是我的工作,坚决不能疏忽大意。”多年前,这里曾发生过有人试图损坏界碑事件,赵向东不敢掉以轻心。
一年来,在边境线上,沧源县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边境村寨各族群众守土有责。
“我们身在边疆,心向中央。”沧源县委书记唐兴平介绍,在强边固防、防控疫情工作中,沧源县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边防、五级段长守边境”机制,先后向125个抵边村(居)民小组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和干部,共设置段长1047名,每日投入工作力量近万人,通过人防、物防、技防“三防”融合,对边境地区和边境线24小时定点值守和巡逻管控。
“疫情发生以来,900多天时间里,沧源取得‘零输入、零疑似、零感染’的防控成果。”唐兴平说。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一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鼓舞下,在奋进乡村振兴、兴边富民的路上,佤山人民奋力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沧源县城全景。人民网记者符皓摄
一组数据,见证着佤山大地一年来的发展势头:2021年,沧源县GDP达58.72亿元,同比增长10.1%,全省增速排名从2020年的第九十位上升至第三十三位。2021年,沧源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870元,同比增长9.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692元,同比增长10.4%。2022年上半年,沧源县GDP达30.55亿元,增长7.4%,增速位列临沧市第二位……
过上幸福生活的佤山人民,心怀感恩,继上世纪60年代的《阿佤人民唱新歌》之后,再次作词谱曲,在佤山大地唱响《阿佤人民幸福歌》:“总书记回信到佤山,山笑水笑云潮涌;木鼓声声传情意,古老边寨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