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对文旅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文旅事业发展构建了新坐标、注入了新动力、提供了新支撑。
文化旅游部门作为文化传播主体,必须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高度重视文化文艺的重要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注重群众性文化文艺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化旅游为民发展导向,激发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以鲜明的政治态度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深悟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遵循“精准定位,科学规划,项目引领”原则,找准文化旅游发展的关键点、着力点,实施“文旅双强市”战略,强化文旅赋能,在“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保安全”上下功夫,紧扣云南省文旅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实施“十大行动”,“双轮驱动”奋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跨越发展,全力建设国际国内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和云南乡村旅游发展先行区。
一是实施文化繁荣发展推进行动。实施“文艺精品高峰打造、旅游演艺作品培育、文艺节庆提质升级、文艺人才‘十百千万’、专题文艺场馆建设、公共服务补短板提质量、服务设施数字化、公共服务普惠化、文旅设施一体化”工程,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推进临沧民族文艺精品创作,助推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加大“国门文化”建设,加强同周边国家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打造全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落实文物保护管理责任,启动实施凤庆县太平寺、甘家大院、沧源县广允缅寺、云县爱华会馆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程,推动勐卡傣族乡土建筑群整体迁移保护,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水平,抓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滇西南(临沧)考古工作站建设和挂牌,完成市博物馆陈列布展。
二是实施文旅基础提升行动。加快佤山凤城旅游综合体建设,加大A级景区创建,扩大1A至4A级旅游景区规模与数量,打造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的金字塔式A级景区体系。推动乡村旅游示范村、文物古迹、文化场馆、红色旅游等资源点创建旅游景区。实施班老班洪抗英红色旅游景区、班洪下班坝旅游村建设,打造全国一流的红色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全力打造翁丁老寨5A级景区,把沧源县打造成临沧名副其实的第一旅游目的地,创建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乡村旅游品牌提升行动,建设一批田园综合体和乡村旅游集聚区,打造一批旅游小镇、乡村旅游品牌村和美丽乡村。抓好绿美景区建设,提升景区生态品质和景观质量。打造最美乡愁文旅产品,建设最美乡愁旅游带和茶马古道旅游带。加快田园综合体、精品农业庄园、文旅特色小镇、旅游特色村、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
三是实施文旅融合发展行动。推动茶旅融合发展,打造一批茶旅精品线路,建设冰岛等一批茶旅融合发展示范点,打造荣康达乌龙茶庄园等一批茶旅一体示范区,扶持邦东等一批农家茶楼、茶舍、茶庄发展茶旅乡村游。加大文博资源利用,建设一批文化内涵深邃、旅游亮点聚集的高品位临沧文旅新名片,打造文博主题和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利用红色资源,建设红色旅游示范项目,打造红色旅游景区景点。深入挖掘临沧地域文化特色,推动凤庆县滇红第一村等一批基地和园区建设,打造提升恒春星光美食夜市等一批特色街区,丰富文旅产品供给。健全文旅融合共建机制,多渠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旅项目开发。
四是实施旅游业态创新行动。聚焦“文游医养体学智”全产业链,推动“旅游+”创新发展;加快高品质酒店、半山酒店、精品旅游民宿、住宿业态集聚区建设,开发中医药保健、温泉康养等产品,打造有深度体验感的“酒店+”旅游目的地;围绕“文商养学闲情奇”等要素,推进“+旅游”融合发展。加大新技术应用,运用文化资源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开辟沉浸式旅游演艺、沉浸式娱乐体验、特色夜游等产品,开展数字展馆、虚拟景区等服务,提升旅游演艺、线下娱乐的数字化水平。建立健全“产业+旅游”责任体系,研究新业态准入机制和扶持政策,制定新业态示范基地验收标准。
五是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行动。扶持打造竞争力强的龙头文旅企业,做精做强文旅主营业务,延伸产业链。精准高效助企纾困,助力文旅行业稳岗就业、恢复发展。谋划项目招大引强市场主体,吸引国际知名、国内一流文旅企业落地临沧投资项目或经营管理文旅项目。策划实施“35102”专精特新项目,发挥专项债杠杆作用,撬动文旅固投保持较快增长。大力培育新业态企业,支持科研院所、医疗机构、运动俱乐部、教育机构等参与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开发运营。加大国有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推动旅游业从“门票经济”“观光经济”向“综合消费经济”转变,传统景区向综合性景区升级。
六是实施旅游产业链延伸行动。推广临沧“十大名菜”“临沧特色名小吃”,打造临沧美食品牌。大力发展度假旅游,引入国际国内知名高端旅游度假品牌,带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快进慢游”体系,拓展客源市场,推动夜间经济发展,刺激旅游消费。打造地方特色旅游商品,研发文化创意产品,加大金木土石布旅游伴手礼等开发及营销推广。强化产业链延伸支撑体系,提升旅游行业服务标准,引导企业加入云品电商直播技术平台,扩大业态产品宣传营销。
七是实施智慧文旅提升行动。加快旅游大数据中心、旅游示范村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智慧博物馆建设,打造临沧文旅资源数据库和乡村旅游数据平台。建立旅游市场经济运行监测体系,推进旅游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优化“一部手机游云南”运用,推广运用“一部手机管旅游”,构建在线信用监管体系。加强文物信息化建设,建立临沧文物资源总目录和数据资源库,实施“互联网+临沧文明”行动计划,支持文化场馆、文娱场所、景区景点、休闲街区、产业园区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将创作、生产和传播等向云上拓展。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旅游景区、旅游村等5G连续覆盖,支持智慧旅游创新示范项目、标准体系研发和推广应用。
八是实施文旅宣传营销行动。突出“世界佤乡好地方,避暑避寒到临沧”形象定位,打造具有国家影响力的临沧文旅IP标识。以手工造纸、竹编、土陶等特色非遗制作技艺为重点,开发临沧非遗工艺IP文创产品。加大“天下茶尊”等城市及茶产业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打造临沧茶旅IP。创新宣传营销,与携程、去哪儿、马蜂窝、猫途鹰等OTA合作,提高临沧文旅覆盖率。做大做强“摸你黑”狂欢节等节庆活动,组织举办好亚洲微电影艺术节,积极参加各类交易会展会,全方位宣传推介临沧。深化拓展区域旅游合作,搭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渠道。巩固与上海、成都、重庆等交流合作,推动文旅供需对接,指导旅行社打造跨省、跨区域旅游线路。稳步推进临沧边境旅游试验区和跨境旅游合作区创建,深化中缅跨境旅游合作,发展跨境游、自驾游、健身游等新业态产品,拓展国际旅游发展空间。
九是实施文旅品牌推广行动。完善“自然资源+健康养生+娱乐设施”文旅要素,统筹推进新业态新产品开发、景区景点提升、文旅综合服务设施和智慧旅游建设。聚焦“茶马、边境、乡村、民族、林果”五大主题,打造田园乡村、民俗体验、特色节庆、边境自驾、健康养生、生态科普六种大滇西旅游精品产品,构建茶马廊道、边境廊道、乡村廊道、林果廊道“四大廊道”,将大滇西旅游环线临沧段打造成全省文化旅游发展的新引擎。巩固市场秩序整治成果,优化诚信体系,落实“红黑榜”制度,完善“30天无理由退货”机制,倡导文明旅游,重拳整治文化旅游市场。
十是实施人才兴旅行动。优化文旅人才发展环境,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开展院校人才合作培养项目,引进培养高端人才,建设人才实训、课外实践教学、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和文旅创业创新示范园区,扶持一批中小微企业、院校、文旅创客等创新主体,建立知名文旅大师临沧工作室和本土文旅工作者主题工作坊,造就一批文旅“双创”乡村,支持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主体通过自主创业,打造文旅人才培育载体,助力临沧文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