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政策引领 强化产业带动 注重就业培训
临翔区“十个一批”确保群众稳定增收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始以来,临翔区共投入产业扶持资金5.02亿元,争取产业扶贫小额信贷3.6亿元,统筹整合各部门力量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6756.76万元,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科学规划89个村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十个一批”全覆盖带动群众稳定增收。
发展优势产业增收一批。着力提升核桃、茶叶、烤烟、畜牧等传统优势产业,集中力量发展“短平快”增收致富产业,推动高原特色农业扶贫。累计建成高原特色产业基地238万亩,农业人口人均10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9.3亩,实现每个村有1-2个主导产业,每户贫困户有1-2个稳定的产业增收项目,通过发展产业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3435元。
龙头企业带动增收一批。引进27户龙头企业把工厂建到村、建到基地,建成16个茶叶精制厂和芭蕉芋、红薯淀粉、山泉水、酱菜等加工厂,在建秸秆、食用菌、金线莲等生产线,覆盖58个村、136万亩产业基地,276个合作社与27家农业企业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826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530元,实现每个重点产业都有1个龙头企业带动目标。
合作社带动增收一批。以自然村为单位成立产业专业合作社839个,覆盖所有自然村和所有农户,通过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农产品购销协议,发展订单农业26730亩,带动10828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860元。
金融扶贫带动增收一批。为6000户贫困户申请户均5万元的“惠农易贷”产业扶贫发展资金,采取“资本+农投公司+龙头企业”运行机制,由区农投公司托管运营,与带动辐射面广、发展前景好的农业龙头企业合作,连续6年向每户贫困户每年分红2000元,带动贫困户有稳定收入。2017、2018年发放分红2400万元。
资产租赁带动增收一批。充分利用土地、产业基地,整合资金并组织贫困群众投工投劳,建设养猪场、养鸡场。村集体将建成的养殖设施租赁给养殖企业有偿使用,按总资产10%的比例计收租金,其中:3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70%分配给贫困户,并发放贫困户收益证。建设扶贫茶厂16个、生态鸡养殖场52个、生态猪养殖场29个、肉牛养殖场8个。带动4826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420元。
转移就业带动增收一批。摸清贫困户就业需求和底数,26110人建档立卡劳动力人口纳入就业平台管理。组建178个服务小组,每个小组明确1名组长,配备法律服务人员10人,通过建立定期回访制度、维权保障制度、订单培训制度实施精细化管理;依托人力资源公司组织劳务输出,与湖南蓝思科技公司、临沧强力集团等37家企业签订用工协议,乡镇就近开发公益性岗位1500个,订单式开展技能培训81场次,10142名贫困群众实现外出务工和就近务工,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人均月收入达2750元以上。1033户易地扶贫搬迁户每户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保证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政策扶持增收一批。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共兑付各类支农惠农补贴资金15463.12万元,涉及贫困户10828户,补贴资金2706.9万元;将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就业帮扶脱贫的1526户3148人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保障范围;加大贫困户临时救助力度,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近年来共支出城乡临时救助资金2822.41万元;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设立专户,做到专款专用,有效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累计支出各类医疗救助资金4594.93万元。
科技培训增收一批。组建区级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开展“一对一”技术指导服务,切实解决贫困户缺技术问题。共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886场次、10201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1万份;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51439人,转移88113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410人;组织合作社社员培训54场次、4000余人次,实现每户贫困户有1名农业科技明白人、掌握1门以上致富技能。
生态扶贫增收一批。4978户贫困户实施退耕还林项目,2266户贫困户实施生态公益林项目;为190人贫困人口解决生态护林员岗位,每人年收入达8400元;扶持贫困户高价值经济林68.7万株。建成3万千瓦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1座,覆盖1200户贫困户;在建7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总装机容量17018千瓦,覆盖贫困户3202户,户均可实现年收入3000元。
电商扶贫增收一批。建成区级电商服务中心,建立8个乡镇电商服务站,89个村级电商服务点,实现电商公共服务覆盖所有乡镇。区级电商服务中心下联基层服务站点、扶贫车间、合作社及农户,“大数据”服务平台连接180余家农产品电商企业、28个产业扶贫基地,可适时溯源监测;上联中国社会扶贫网、“公益中国”等专业电商扶贫平台和各大电商销售平台,88种农产品上线销售,累计实现销售额7800多万元,惠及5600名贫困人口,实现人均增收15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