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特色产业并重 多渠道进行探索
镇康县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镇康县以产业精准扶贫政策为根本导向,千方百计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逐步实现了农业产业合理布局、科学推广、蓬勃发展、持续增效,以“养血、造血、活血、补血、保血”得力措施,疏通了产业“血脉”,强健了增收“体魄”,农业种植业在精准脱贫战役中起到了“主力军、扛大梁”的作用。
巩固传统产业,发挥“养血”功能。在产业提质增效上下功夫,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完善技术保障为重点,加大产业资金、基础设施、科技等方面的投入力度,着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不断巩固提升甘蔗、核桃、茶叶、橡胶、坚果、咖啡等六大传统产业。目前全县建成核桃基地72.6万亩、甘蔗基地14.4万亩、橡胶基地13.9万亩、坚果基地39.6万亩、咖啡基地14.6万亩、茶叶基地9.2万亩、其它产业基地35.7万亩,农业产业基地达200万亩,农民人均达13亩,其中,有产业发展意愿和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建成农业产业基地68万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产业面积达5.2亩。
发展特色产业,彰显“造血”功能。坚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一县一业”规划,“一村一品”发展,以木场、忙丙、南伞3个贫困乡(镇)为重点,辐射其它4个乡(镇),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产业发展道路,重点布局烤烟、冬桃、草果、重楼、树头菜、火镰菜、菠萝蜜等新兴特色产业。目前,全县新兴特色产业基地达35.7万亩,“短、平、快”特色产业初见成效,镇康县以坚果为主导产业的“一县一业”通过省级评审,忙丙乡马鞍山村(马鞍山茶)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创新发展模式,激发“活血”功能。围绕“政府引导、企业经营、大户管理、集约开发”的思路,创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产业发展路子,将分散零星地块集中流转。坚持“产业跟着群众走、群众跟着企业走、企业跟着市场走”,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种植大户”和“三扶两带一流转”的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全县已有15个农业企业、58个专业合作组织、112个家庭农场、36个专业大户先后与9615户贫困群众建立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同时,积极探索村集体土地、资产、资金等入股分红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内将实现村集体经济全覆盖,脱贫出列的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标。
强化科技支撑,健全“补血”功能。按照“政府主导、部门牵头、乡镇主责、企业联动、群众主体”的工作机制,不断强化科技培训力度。深入村组、农户家中和地块做好产业种植、管护及良种推广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向种植户无偿提供技术资料和病虫害防治知识,同时围绕就业市场行情,有针对性地进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2018年,共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转移就业培训15387人次,转移就业13129人,其中培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46人,转移就业832人。积极推进“互联网+”农业,打造“镇农”品牌,通过县级电子商务信息中心和乡(镇)电商务服站,依托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实现特色优质农产品上网销售。做实农业保险,完善“保血”功能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稳定器”和“助推器”作用,为甘蔗、水稻、玉米、橡胶、能繁母猪等产业投保,使其发展有了风险保障,进一步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同时进一步建立分工合理、协作有力、运转高效的农业保险工作机制,提高政策和资金到位率、提升政策知晓度和满意度,着力提高理赔精准度和理赔时效性,尽可能减少农民因灾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