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带动机制 创新营销方式
沧源着力发展特色产业
沧源佤族自治县围绕把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作为决战脱贫攻坚的重要工作任务来抓,着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产出能力,让资源“活”“动”“亮”起来,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基础。
按照全县统筹、以乡为主要求,着力构建县、乡、村“三位一体”产业发展模式,组织化、集约化推进新兴产业发展。以脱贫攻坚为载体,深化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和“挂包帮”“转走访”工作,机关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及时解决群众发展中难题。县农业局、县林业局等部门人员适时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为广大群众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大力推进“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村一业”特色产业发展格局。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设立产业发展基金,专项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村产业发展。规范县、乡、村三级财务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程序合规化。全县10个乡(镇)注册成立扶贫开发公司,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32个,发展股份合作经济项目185个,93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5万元以上,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857.51万元,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明显增强。
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实施“百名党员带千户群众创业致富”行动计划,对农村党员发展致富产业项目给予政策倾斜,通过贷款贴息“帮”、政策项目“提”、技能培训“育”、帮带结对“扶”等方式,为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发展产业创造条件,扶持党员创业项目做大做强。在每个村(社区)至少培养2名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让党员创业有扶持、发展有资金、帮带有门路,实现全县所有村(社区)有2个以上增收致富产业。同时,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种养殖基地,实行每名党员帮带不低于10户的党员+群众“1+X”帮带模式,带动一批群众自主创业,共投入资金7999.6万元,遴选出222名党员带头人结对帮带2607户10307人创业。
以市场为导向,坚持“长、中、短”相结合,在稳定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做好甘蔗、茶叶等传统产业,大力实施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特色养殖等短平快产业,促进农民多途径增收。扶持龙头企业,健全带动机制,创新营销方式,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支部+合作社+基地”“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全力打造特色产业新的增长点。建成国家糖料蔗核心基地4.38万亩,项目区甘蔗单产由4.3吨提高到5.5吨。完成烟叶收购5万担,成为河南黄金叶高端品牌香烟核心原料基地。整合茶叶产业资源,全县93个小散茶叶初制所兼并重组,碧丽源·芒摆有机康养庄园列入省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实现粮食、蔗糖、茶叶、烤烟等产业的产量和产值“双”增长,累计建成农林产业基地213.98万亩,农民人均产业面积14.58亩。大力发展生猪产业,在全市首家建立生猪订单式全产业链生产直销模式,实现生猪养殖产值2.88亿元,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累计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67.1万亩,有机产品认定面积1.83万亩,喜代梦佛手柑、云南跃邦食品饮料获国家有机产品认证。辣椒、西兰花、万寿菊等“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蓬勃发展。
抓住东航集团公司对口帮扶机遇,对接省内外市场,建立农特产品外销航运体系。全面建成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村级站点建设有序推进,为扩大沧源农副产品销售渠道、打通农村电子商务双向流通渠道奠定基础。按照全域旅游要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积极开发体验式、参与式、私人订制式等现代旅游新模式,有效推动“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发展之路。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促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全面完成116.15万亩农村承包经营土地确权登记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