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造血”拔穷根

发布日期: 2019-04-22 09:11 信息来源: 临沧日报 浏览次数:

——镇康县决胜脱贫攻坚见闻(中)

  脱贫攻坚,持续“输血”是基本保障,强化“造血”功能是长久之计。加大产业扶贫,激活“造血干细胞”,才是稳定脱贫、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
  镇康县精准把脉,把抓产业作为重中之重,以巩固提升传统产业、探索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群众劳动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为抓手,不断增强群众“造血”功能,让贫困群众栽下“摇钱树”、捧上“金饭碗”,实现稳定脱贫。
  特色产业叩开“致富门”
  “脱贫之路千万条,特色产业是坦途。”镇康县立足自然资源,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巩固提升传统产业,探索发展区域性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精挑细选、精益求精,为群众量身定制产业发展规划,做到户户有增收产业、人人有脱贫门路,为广大农民开辟了一条条依靠特色产业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王习红过去是南伞镇田坝村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一直以来,家里才有甘蔗这一个产业,由于产业单一,增收缓慢。近年来,在政府的主导和帮扶下,他把不适宜种植甘蔗的地块调整出来种植澳洲坚果,并在坚果林下套种玉米、山谷,还养起了土鸡,2017年实现增收3万元,一举摘掉了穷帽。 “随着坚果逐年进入丰产期,带来的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今后的收入还会翻上好几番呢!”王习红欣喜地说道。像王习红一样,勐捧镇忙丙村的鲁老怀今年也喜气洋洋。去年,鲁老怀在政府的宣传发动下,种了40多亩水栀子,实现增收5万多元。“栀子花一开,香气飘满整个村,心情舒畅极了,因为我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了!”鲁老怀感慨道,水栀子管理简单,收益可观,是一个帮助村民增收的好产业。
  坚果、烤烟、草果、橡胶、蔬菜、南药……一个个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壮大,让昔日的贫瘠荒山变成了一片片绿水青山、金山银山,托起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美好希望。
  目前,镇康县共发展新兴特色产业35万亩,农业产业面积达200万亩,种植业总产值达160922万元,人均增收5387元,实现畜牧业总产值43800万元,人均增收1215元。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挑“大梁”
  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出现,让农民群众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梦想逐步变为现实。

  木场乡勐撒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尹太果,一直以来都想通过养殖来增加收入,但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无力承担风险,对于发展养殖产业有顾虑。近两年,村里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为村民免费发放猪仔,育肥后以市场价回收,扣除猪崽成本,其余部分就是农民的收益。零投入、零风险,还有技术指导,这为尹太果打了一剂“强心针”,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他开始甩开膀子发展生猪养殖,当年就增收2万元。“有了合作社的保障,也不用担心市场风险,今年我还要扩大规模多养一些猪,增加更多收入。”尹太果信心满满地说。
  脱贫攻坚以来,镇康县以产业发展为载体,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以“三扶两带一流转”模式,通过订单联结、股份联结、劳务联结、服务联结、租赁联结等方式,建立完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扶贫产业项目长期有效,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
  如今,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遍地开花,全县共培育农业企业154户,组建专业合作组织219个、家庭农场112个,扶持专业大户1350个,联结贫困户9606户,带动土地流转9570亩,带动户均增收1427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挑起产业扶贫的“大梁”。
  转移就业“闯”出新天地
  无资金、无技术、无门路,是贫困群众难以摆脱的一个重要原因。
  镇康县把提高农民技能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精准推进农村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户,创业一人、带动一片、激励一方”的目标。对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开展“菜单式”免费技能培训,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1门致富技能。
  在开展传统种植、养殖培训的基础上,针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安居房建设等行业用工需求,有序加大电焊工、砌筑工、钢筋工、电工、铺路工等产业工种培训力度,实现培训与转移就业无缝对接,让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提高自身技能、外出打工实现增收致富。
  “免费学手艺,为我们找门路,收入有保障。”勐堆乡勐堆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王世权因缺技术,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家庭比较困难。县人社局结合实际情况,对他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并帮助他联系到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区敏华家具厂务工。“包吃住每月能领到4800元的工资,一年下来能攒好几万元钱呢。”王世权满意地说。
  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镇康县积极开展“对口支援送岗位,就业帮扶助脱贫”就业扶贫招聘活动,全面落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交通补贴、贫困劳动力创业补贴、贫困劳动力免费技能培训等就业扶贫政策,对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开展“菜单式”免费技能培训。再通过与本地企业和外地优质企业建立长期用工协作关系,帮助群众转移就业增加收入。
  同时,镇康县用好沪滇劳务协作政策,积极开发从事乡村公共服务类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其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给予每人每年不低于6000元的岗位补贴,确保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
  2015年以来,全县共投入培训资金1662万元,完成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培训30110人次,累计开发建档立卡公益性岗位1156个,完成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9476人次,实现增收24779万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