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田畴唱欢歌

发布日期: 2019-09-30 09:56 信息来源: 临沧日报 浏览次数:

——新合村,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缩影

  金秋到处丰收景,白露逢时艳阳天。
  饱满的果实缀满枝头,金黄的叶片随风摇曳,新鲜的蔬果令人垂涎三尺……中秋前后,临沧大地到处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诉说着春华秋实的喜悦。
  走进位于云县大寨镇新合村道路下侧的一座座整齐划一、颇有气势的大棚里,蔬菜长势茂盛,瓜果挂满树枝,放眼望去,尽是生机勃勃的绿色。大棚、滴灌、喷灌、导灌、太阳能杀虫灯、水肥一体等现代设备一应俱全。
  “现在种地很安逸,打开水闸开关,这十多个大棚可以一起浇水,哪像过去得抬扁担去一担担挑水浇地呀!” 在蔬菜大棚里,新合村村民李绍珍一边拾掇着菜地,一边指着自动喷灌系统感叹道。
  “还有这成片的大棚,以前只在电视里见到过。”李绍珍补充道,没想到如今就建到自己家门口来了。李绍珍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一直来全家指望6亩田地来维持生计,以前地里主要种植玉米,缺乏技术又不善管理,一年到头满打满算也就五六千元的收入。
  据介绍,新合村2019年被云县县委、县政府定为云县“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产业发展示范村,以“农业现代化”为核心,重点打造绿色、生态、有机的现代农业示范点,大力推广绿色化生产,全面推行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认证,进一步推进全镇农业产业现代化进程。该项目由云县大寨天诚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从今年5月份启动,示范点核心区规划用地143.42亩,其中大棚种植区占地27亩,露天蔬菜种植116.42亩,主要种植茄子、西红柿、黄瓜、辣椒等。此外,还从山东寿光引进蔬菜种植专业人才,长期驻扎在基地指导大棚建设和蔬菜科技化种植,使现代化的农技服务“扎根”田间地头。
  先前,当李绍珍得知新合村要打造现代农业示范点这一消息后,丝毫没有犹豫,把6亩田地全部流转到云县大寨天诚蔬菜专业合作社,进行集约化经营。“现在,每年有6000元的土地入股收入,平时去合作社打工每月有1800元的工资,年终还有合作社的二次分红,比以前守着几亩玉米地划算多了。”李绍珍对“三份收入”感到很满足,笑呵呵地说道。
  据天诚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家宏介绍,新合村已有179户农户,把自家的土地流转到合作社。目前采取“公司+合作社+支部+农户”的发展模式,从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入手,实现生产方式科技化、耕作方式机械化、销售渠道多元化,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综合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新合村建设现代设施、推广现代技术、提升现代标准、发展现代组织、培育现代农民,为逐步发展现代农业配齐“硬件”“软件”基础,这也只是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实施乡村振兴中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为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临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市立足资源优势,主动对接,加强谋划,聚焦糖、茶、果、蔬等优势主导产业,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思路,走“特色+规模+档次+科技+品牌=效益”的路子,在“特”字上做文章下功夫,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 着力调结构、兴产业、育龙头、创品牌、促转型,突出发展具有较好经济效益、又有较好生态效益的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目前,全市已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2180余万亩。临沧独特的资源禀赋、较好的产业基础决定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打造“绿色食品牌”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回望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农业发展缓慢,结构单一,经营管理粗放,生产技术落后,农业生产完全靠天吃饭,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农村地区生活普遍比较贫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农业从缓慢发展到插翅腾飞,农村从凋敝落后到繁荣昌盛,农民从食不果腹到追求富裕,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临沧大地兴起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养能手集中,推进高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规模经营,正在引发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彰显出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如今,我市农业产业发展沐浴在一片灿烂的阳光中,勤劳智慧的农民正和着新时代的节拍,在沃野田畴间谱写出一曲曲农业大发展的欢歌。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