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农业厅的关心支持下,全市农业工作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打造一流“绿色食品牌”为抓手,全力稳增长、调结构、育龙头、提质效、促转型,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态势。2018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172.29亿元,比上年增6.2%;实现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0756元,比上年增9.6%。
一、围绕稳增长调结构,农业产业做优做强
(一)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通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开展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粮食产能稳步提升。2018年,作物良种推广360.95万亩,比上年增24.57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地膜覆盖55万亩,比上年增2.65万亩;农作物间套种310.3万亩,比上年增3.2万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496.89万亩、节水灌溉12.36万亩;完成绿色高质高效创建37万亩,比上年增0.39万亩。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454.17万亩,比上年增1.28万亩;预计实现粮食总产108万吨,比上年增1.24万吨,粮食平均单产238公斤,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完成冬季农业开发174.52万亩,产量88.98万吨,比上年增3.64万吨。
(二)特色经作产业提质增效。坚持强化科技引领,调优产业结构,加强抚育管理,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实现特色经作产业提质增效。2018年,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基地10万亩,新增农业产业化基地23万亩,累计达2200万亩,其中:茶叶种植面积149万亩,同比增2%,产量13.5万吨,同比增5.5%;核桃种植面积800.39,投产面积550万亩以上,干果产量33万吨以上,综合产值达70亿元以上;完成甘蔗新植33.78万亩,种植面积达119.4万亩,2017/2018榨季甘蔗入榨面积126.12万亩,比上年增加5.59万亩,入榨产量560.27万吨,比上年增加105.55万吨;临沧坚果种植面积达262.77万亩,建成高优示范基地80多万亩,预计产量2.5万吨;蔬菜种植面积51.57万亩,同比增长5.2%,产量83.58万吨,同比增长7.4%;中药材新植面积5.6万亩,种植基地面积达54万亩,农业产值达8亿元,同比增长16%;蚕桑种植4.8万亩,比上年减5.78万亩;产茧量570吨,比上年减5.8吨。油菜种植16.8万亩,比上年增1.2万亩,油菜籽产量2.47万吨,比上年增0.038万吨;咖啡新植和补植咖啡0.8万亩,累计达60万亩,产量2.15万吨,同比增长4.9%。水果种植面积39万亩,总产量18万吨,比上年增加0.23万吨。
(三)山地牧业健康发展。按照“稳猪、优禽、促牛羊”发展思路,坚持“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发展,山地牧业快速健康发展。2018年,实施退耕还草1万亩、退牧还草3万亩、粮改饲3.81万亩,累计建成省级以上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25个,已备案并附码累计达438个。全市预计出栏畜禽2409.8万头(只、羽),其中:猪403.2万头,比上年增2万头;牛26.5头,比上年增0.7万头;羊47.3万只,比上年增1.2万只;家禽1932.8万羽,比上年增183.4万羽。全市肉类总产达33.5万吨,比上年增0.3万吨,增0.9%。禽蛋产量12295吨,比上年减少2566.2吨。
(四)淡水渔业加快发展。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制定出台了《临沧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临沧市澜沧江流域临沧段电站库区渔业保护发展规划(2018-2022)》等意见,全面推进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创建活动,高原淡水渔业加快发展。2018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6.75万亩,比上年增0.06万亩,增长0.34%;水产品产量达12万吨,比上年增0.3万吨,增长2.48%。
二、围绕转变生产方式,农业绿色发展加快推进
(一)农业标准化生产迈出新步伐。坚持以需求引领标准制定、以科技支撑标准提升、以管理促进标准规范,突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生产过程控制、收储运输管理等关键环节,强化标准集成转化,加快地方标准研制,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2018年,全面启动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地方标准编制工作,完成地方标准编制25项。
(二)“三品一标”认证取得新进展。坚持把农产品“三品一标”登记认证,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绿色发展,助推品牌强农的重要内容,积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三品”认证(登记)工作,着力打造区域性公用农产品品牌,有力推动了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认真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三品一标”发展工作的意见》,成功举办了“三品一标”认证登记培训,并分别与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杭州格律认证有限公司签署了《有机农产品认证开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三品一标”认证(登记)工作再上新台阶。2018年,全市新增 “三品一标”登记认证64个,累计达247个;新增认证基地面积260.3万亩,累计达887万亩。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紧紧抓住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重大机遇,着力健全完善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监管水平显著提升。2018年,市、县(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站)建设顺利推进,完成农产品样品快速检测7.5万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达99.78%以上;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平台应用,全市新增36家农业企业上线运行,累计82户,实现全程可追溯监管。
(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全面启动了农业面源污染普查工作,制定出台了《第二次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农业农村污染防治行动方案》、《畜禽规模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定工作方案》等意见,全面完成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定,依法关闭养殖场(户)9家,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2.3%,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配套设施装备率达99.6%。实施甘蔗“无人机飞防+高压电动喷雾器”飞防联防25万亩,完成统防统治面积136.45万亩,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60万个,化肥、农药使用实现“减量增效”。
三、围绕农业转型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壮大
(一)农业精准招商再上新台阶。聚焦农业产业发展短板,大力实施农业精准招商、定向招商,力求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升级,促进一方经济发展。2018年,全市农业部门完成招商引资项目125个,协议总投资199.4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09.12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02.91%,其中:省外到位资金72.96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08.13%。
(二)经营主体不断培育壮大。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分类推进,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2018年,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1户,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8户,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180户;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41个,累计达3610个;新增家庭农场73个,累计达337个;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达809个,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73亿元,比上年增8.3 %;预计实现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含个体)223亿元,比上年增8.2%,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0.8:1。
(三)休闲农业加快发展。按照“农促旅、旅带农、农旅结合”发展思路,着力优化发展布局,调化产业结构,休闲观光示范园区建设加快推进。2018年,启动了《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全市新增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6户,累计达1236户,从业人数达10263人。
四、围绕品牌农业建设,打造一流绿色食品牌取得新成效
(一)特色优势产业加速推进。围绕打造一流绿色食品牌要求,着力做优做强蔗糖、茶叶、核桃、畜牧业、临沧坚果、蔬菜、中药材、咖啡、淡水渔业、水果等10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提出建设项目47个,计划总投资73亿元。启动了《临沧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高原特色绿色食品牌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出台了《推进咖啡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推进橡胶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文件,为加快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市场营销开辟新渠道。实施农业“走出去”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农业展会、农特产品推介展销会,积极探索在“北上广”等大中城市设立“临品”体验店、直销店,加大国内外市场开拓力度。同时,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促进“网货下乡、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实现临沧农产品“下山、进城、出海”。2018年,举办电子商务培训99期,培训人数达8944人,先后组织了84户企业320多个农产品参加了南博会、农博会等各类展会、产品推介会,产品市场竞争力、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三)品牌建设取得新成效。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坚持绿色化发展、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打造,着力培育一批老字号和“临”字号农产品品牌、做强做大一批产业优势品牌、发展壮大一批企业自主品牌、整合形成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努力建设临沧品牌农业发展“新高地”。2018年,全市新增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累计达8个;新增云南名牌农产品6个,累计达43个;“勐庫”牌本味大成普洱茶(生茶)、“龍潤”牌润家号普洱茶(生茶)、“凤”牌经典58红茶获得云南省“十大名茶”荣誉称号,“云澳达”牌澳洲坚果获得云南省“十大名果”荣誉称号,“滇奇”牌茯苓获得云南省“十大名药材”荣誉称号;新增知名企业品牌4个,累计达109个。全市已形成“一村一品”专业村97个、专业乡镇3个。
五、围绕深化改革发展,农业农村改革取得新进展
(一)全面完成土地确权工作。坚持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作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首要任务,高位推动,挂图作战,倒排进度,严督实导,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克期完成。截至12月底,全市8县(区)共有77个乡镇、923村(社区)、11249个村民小组已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权属确认农户48.8万户,完成外业调查面积1148.43万亩,权属确认面积1072.96万亩,已颁发经营权证书48.57万本。
(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坚持“扩面、提速、集成”要求,认真研究制定了《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组织召开了动员部署会议、业务培训会议及工作推进会议。各县(区)迅速行动,聚焦聚力,精准发力,把握节点,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工作有序推进,年内每县(区)如期完成1个乡镇的清产核资工作。
(三)两区建设扎实推进。全面启动51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细化责任分工,定期反馈调度情况,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水稻和小麦划定任务。临沧普洱茶被认定为首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临沧坚果”“临沧核桃”“茶叶”“凤庆滇红茶”被认定为首批云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四)农业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云南辐射中心建设,主动融入,积极服务,深化对缅北地区农业交流合作。2018年,组织开展对外交流互访活动3批次,就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跨境动物区域化试点等重大事项进行沟通洽谈,对外合作交流开发迈出了新的步伐。
六、围绕产业精准扶贫,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
(一)产业扶贫精准发力扎实推进。认真研究制定了《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意见》《关于健全完善“双绑发展”机制 着力提升产业扶贫组织化程度的通知》《关于建立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的通知》等政策措施,层层压实责任,督促指导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实。2018年,成功承办了全省产业扶贫现场会议,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组织召开全市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3场次,开展督导检查32批次。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1.29亿元,占扶贫资金投入的13%。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087场次8.03万人、证书式培训127班次6597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880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9.3万人(其中贫困人口5.5万人)。全市选聘产业扶贫指导员2159名。
(二)产业扶贫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围绕“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要求,积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提升规模经营水平、完善利益分享机制,充分发挥其引领帮带作用,提升产业扶贫组织化程度。2018年,全市共有139户龙头企业、2832个专业合作组织、220个家庭农场、1891个专业大户,先后与123469户贫困户422013名贫困群众建立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均有1个以上经营主体帮带发展,所有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2万元以上。
(三)挂钩帮扶再出实效。立足部门实际,发挥部门优势,上联下动、合力攻坚,定点帮扶责任有效落实。2018年,选派驻村工作队员8人,抽调驻村工作组4批次,组织党员干部深入挂钩村49批(次)875人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65件,开展技术培训35场次、2709人次,实施玉米高产创建4535亩、米荞示范种植1000亩、马铃薯示范种植50亩,累计投入帮扶资金90余万元。挂钩联系点纸厂村、忙角村均已基本达到贫困村脱贫退出标准。
七、围绕夯实发展基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一)农业生产基础进一步夯实。累计向上争取资金6.73亿元,完成市级下达目标任务的135.96%。完成糖料蔗核心基地建设投资19296.73 万元,完成坡改梯1.6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6万亩、改造基本农田21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5万亩;新建田间道路53.57公里、改扩建田间道路22.55公里;新建规模化大中型沼气工程1座。同时,制定下发了《深入开展“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实施方案》,排查各类农业设施8064个,发现违法违规设施农业用地14宗34.87亩,切实做到排查全覆盖、整改全到位、问题全归零,坚决遏制农地非农化现象。
(二)农业物资装备能力进一步提升。围绕特色产业布局,全面推进“机器换人”,深入实施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服务水平和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2018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176万千瓦,成农机作业面积420.2万亩次,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6.1%以上。
(三)农业科技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累计建成14个省级以上产业技术体系、13个试验站(岗位)点,建成试验示范基地19个、科技示范村8个,聘请岗位专家33名,培育科技示范主体6163个,开展基层农技人员业务能力提升活动66次,开展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试验示范78项(次),累计推广应用新品种56个、新技术43项。2018年,全市农作物主推品种和技术覆盖率达90%,生猪良种覆盖率94.5%,良种良法覆盖率达9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
(四)农业安全生产形势得到进一步巩固。累计排查农机安全生产非法违规行为288起,拖拉机上牌率、检验率、持证率、审验率分别100%、81%、100%和100%。开展渔业船舶安全监管执法行动53次,检查渔船305艘次,查处各类渔业违法42起,教育和处理违法人员107人次,排查安全隐患7起,责令整改7起。检查种子市场217个、经营户857家,检测粮食作物样品493个、质量指标1551个(项),没收、销毁非法种子947.5公斤。完成动物产地检疫390.88万头(羽),同比增52.61万头(羽);完成屠宰检疫252.74万头(羽),同比增45.42万头(羽)。认真履行非洲猪瘟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迅速制定出台了《非洲猪瘟疫情应急预案》《非洲猪瘟应急工作方案》,全面开展疫情排查监测、疫情防控、宣传告知等工作,强化餐厨物、市场流通等重点环节监管,严格落实日报告、零报告及24小时值班等制度,严防死守,坚决防范疫情传入我市,有力确保了全市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八、围绕提升服务能力,农业系统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一)党建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坚持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主线,组建“党员干部夜校”,完善并严格执行了“三会一课”、“主题日”、“党费日”等制度,深入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和“读书会”学习活动,积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持以基层党组织规范达标工作为抓手,认真开展了专项整治活动,着力加强和规范党员发展工作,切实做好党员教育、监督、管理和服务,切实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一年来,按期完成5个基层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培养入党积极分子6名,实现基层党组织达标创建6个。
(二)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进一步压实。全面落实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要求贯穿于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全过程,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年初,及时召开农业工作会议暨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层层签订《责任书》30份、《廉政承诺书》174份,制定下发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意见》、《纠风工作意见》、《任务分工方案》及《责任清单》,以“军令状”的形式把“一岗双责”要求落实到人、落实到位。全面加强廉政风险防控,认真组织开展了廉政风险大排查,查找风险点150多个,制定防控措施280多条。修订了财务管理制度,制定出台了《采购管理办法》、《项目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切实把扎紧扎密扎牢制度笼子,规范权力的运行。切实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重要岗位监督管理,全面组织开展“小金库”问题、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等专项整治工作。一年来,累计召开廉政专题会议8次、上廉政党课12次、廉政谈话116人次。积极支持配合纪检监察部门依法依纪依规查处贺斌案件,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深刻汲取教训,引以为戒,严于律己,廉洁从政。全力支持和配合市委第七巡察组开展巡察工作,不掩饰、不回避,实事求是,接受巡察,发现问题,主动整改,确保了巡察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始终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市委实施办法,大力弘扬的“临沧作风”,直面“六不思维”,整治“六种顽疾”,教育“六不之人”,坚决纠正“四风”问题,有力地推动全局作风的有效转变。始终严格执行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好”干部标准,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始终坚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切实抓好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一年来,组织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8次会议,干部学习培训22场次,上党课28场次,组织“读书会”148场次、参学人数2379人次,撰写心得体会266篇,先后选派了26名干部赴省外科研院校学习,并组织推荐申报省级农业技术推广奖8项。
一年来,全市农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压力较大,农业龙头企业量小质弱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品牌“多乱杂”和打造区域性公用品牌工作有待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任务繁重等许多的困难和问题。在下步工作中,市农业局将积极采取有力措施,认真研究解决,着力补齐农业发展短板,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面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