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农业农村局2022年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 2023-05-09 09:55 信息来源: 临沧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

2022年,通过党建引领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各项指标圆满完成。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5.98亿元,现价增12.3%,可比价增5.6%;完成农业增加值307.33亿元,同比增5%。完成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94元,同比增7%。

一、乡村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34.54万亩、比上年增2.34万亩、同比增0.54%;总产108.8吨、同比增3.58万吨、3.4%;单产250.38公斤/亩、同比增6.93公斤,粮食生产实现“十五连增”。

(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有力。全市出栏生猪308.49万头、肉牛16.46万头、肉羊56.5万只、家禽2317.34万羽,同比分别增长 8.98%、3.81%、11.6%、1.55%,肉类总产量32.85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128.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33%、7.3%。渔业水产品产量9.8万吨,同比增1.03%,产值17.28亿元,同比增0.91%。种植蔬菜面积70万亩,蔬菜产量110万吨,农业产值达50亿元,比2021年(43.12亿元) 增加6.88亿元、增15.96%。菜篮子产品品类丰富、供应充裕,价格平稳。

(三)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深入实施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扎实推进“糖、茶、果、菜、牛、药、咖”等主导产业发展,累计创建“一县一业”示范县和“一县一业”特色县4个,占比居全省第一,有3个乡(镇)进入全国产业强镇创建名单,家庭经营性净收入8432元,占55.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全省排名第4位,绝对值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三)高原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茶叶产业提质发展。全市茶园面积209.29万亩,茶叶总产量16.42万吨,精制茶产量9.45万吨;茶业综合产值294.6亿元,毛茶平均价46.76元/公斤,精制茶平均价113.89元/公斤。蔗糖产业稳定发展。2022年全市甘蔗种植面积106.2万亩,农业产量475万吨,农业单产4.49吨/亩,甘蔗良种覆盖率达95.4%,甘蔗生产综合机械化率46%,21.3万亩甘蔗生产基地获中国绿色食品标志原料基地认证。甘蔗平均收购价格433元/吨,比上一榨季提高8.5元/吨,农业产值20.57亿元。肉牛产业加快发展。全市肉牛存栏56.27万头,出栏16.46万头,肉产量1.83万吨,农业产值18.98亿元;全市肉牛养殖户8.2万户,累计建成肉牛十万头县1个、万头乡18个、千头村48个、百头场63个。咖啡产业突围发展。全市咖啡种植面积11.35万亩,2021/2022采摘季,咖啡鲜果产量3.67万吨,咖啡豆产量0.67万吨;预计2022/2023季,全市咖啡鲜果产量6万吨、实现农业产值3.52亿元。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预计54.9万亩,比2021年增40.26%;预计产量4万吨,比2021年增62.61%;预计农业产值12亿元,比2021年增加33.93%。

(四)市场主体培育壮大。2022年,全市完成农业企业主体登记注册3487户,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526户的138.04%,期末实有农业企业7714户;全市完成农业龙头企业认定52户,完成年度目标任务34户的152.9%,期末实有农业龙头企业281户。全市共有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836个,累计创建各级示范社728个,累计创建(录入)家庭农场4480家,认定各级示范家庭农场266家。

(五)农产品安全保障有力。完成8县(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核定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编制68名,办理案件164件。完成农产品定量检测1.5批次/千人任务3980个,完成任务数的117.5%,合格样品数3971个合格率为99.77%。推动绿色食品牌“10大名品”获奖企业、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三品一标”企业等主体上线运行追溯平台,目前全市已有316家生产经营主体上线国家平台,完成省级下达任务数285户的110.8%。凤庆县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临翔区、云县、双江县被认定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六)“三品一标”工作成效明显。2022年临沧市“三品一标”新获证(登记)组织数49个,排名全省第5,获证产品271个,排名全省第1。“三品一标”累计获证组织数224个,排名全省第7,获证产品720个,排名全省第4。地理标志产品申报组织2个,排名全省第8,产品2个,排名全省第8。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组织10个,排名全省第11,商标13个,排名全省第12。双江县进入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创建名单。耿马县被认定为国家区域性甘蔗良种繁育基地。云县鹏云牧业有限公司获评2022年农业农村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

(七)对外交流不断加深。13户企业与缅甸开展农业合作,累计种植甘蔗、橡胶、粮食等农作物面积达122万亩(其中替代种植108万亩),总产量达130.24万吨。加强科技培训与指导。依托对缅合作企业举办种养业科技培训32场次,培训当地农民1282人次,开展技术指导28次,建设甘蔗、水稻、玉米、蔬菜、大豆等良种繁育及示范推广基地10个1.68万亩,辐射带动周边种植面积达18.6万亩。经清水河口岸顺利入境4批289.27吨,为临沧肉牛产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增添基础保障。

二、乡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深入。深入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做好化肥农药市场监管,抓好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等绿色生产技术推广。全市化肥使用量预计为18.96万吨(折纯量),较2021年减1.96%。农药使用量预计2008.96吨,较2021年减少37.27吨,减1.82%。加强秸秆禁烧及秸秆综合利用。加强宣传引导,建立长效机制,强化秸秆饲料化利用,推进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从源头上减少和控制秸秆露天焚烧。2秸秆综合利用率预计达88%以上。推进农膜及化肥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烟草行业采取“公司+烟叶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烟用残膜实现100%回收。农膜回收利用率预计95%以上。抓好耕地土壤安全利用工作。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总任务28.369万亩,其中安全利用区面积25.607万亩,严格管控区面积2.762万亩,全市除去措施不能覆盖的非农用地外,受污染耕地管控措施已100%落地。全市完成农产品协同监测采样212个,完成计划任务数的100%。

(二)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全市共计65个乡镇镇区和4332个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处理设施覆盖率分别为95.59%和62.23%,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共计55个乡镇镇区对生活污水进行了收集处理,处理设施覆盖率为80.88%;440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完成资源化利用、88个行政村完成收集处理,行政村污水治理率为47.67%、收集处理率为9.53%。改建农村卫生户厕26823座,完成目标任务26130座102.65%;改建自然村公厕217座,完成目标任务207座的104.83%;全市共摸排问题公厕1789座,问题户厕65506座,问题公厕整改率为84.01%,问题户厕整改率87.99%。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67.84%。

(三)绿美乡村建设成效不断凸显。建成8个绿美乡镇,30个省级绿美村庄、770个市级绿美村庄,完成绿美乡镇和省市级绿美村庄建设投资18.37亿元,绿化面积804万㎡,新增植树量85.93万株,新建和改造提升了“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共16782个,改造提升村内小广场515个,村内景观582个,建设美丽庭院23148个,清除残垣断壁2465处,各类媒体宣传报道1245场次,一批小而美、小而干净、小而宜居的绿美乡村开始涌现,凤庆县勐佑镇勐佑村被评为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三、乡村治理取得新进步

(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完成了2021年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清查数据更新工作,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信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信息核对。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其中,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有9个村。全年受理农村宅基地申请4943宗,审批3259宗。全市审批率65.93%。审批率最高的临翔区96.72%。

(二)补贴管理不断规范。组织开展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使用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认真梳理2018-2021年7类农业项目资金下达情况,下拨资金19.57亿元,相关资金管理文件20个。专项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历史遗留问题逐步化解,新平台建设初见雏形,7个项目上线率达100%,补贴对象社保卡基本激活,初步形成“一张清单管制度”、“一个群众一张卡”、“一个平台管发放”“全程监督一张网”发放、监管格局。

(三)乡村治理不断健全。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沧源县)已提交试点工作总结报告。全市8县(区)924个行政村,运用积分制、清单制、评比制等典型方式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行政村占比达100%,全部完成省级要求≥80%的目标。

四、农业发展保障取得新提升

(一)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完成2022年度建设任务,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48.01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37万亩,项目财政投资62156.64万元。大力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全市共有147家冷库建设主体累计在48个乡镇、街道和园区的蔬菜、水果、菌类、畜禽、核桃、坚果、水产品、中药材等鲜活农产品主产区,投入资金61887.87万元,建成冷库55.79万立方米11.33万吨,年处理量达124.89万吨,有冷藏车28辆。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取得突破。完成农业固定资产投资93.76亿元,完成省级目标85亿元的110.3%,市级目标90亿元的104.2%。

(二)招商引资持续发力。全市农业农村部门累计引进招商引资项目58个,协议总投资249.71亿元。市外到位资金105.43亿元,完成目标任务101.48亿元的103.89%,其中:省外到位资金69.18亿元。工业到位资金27.5亿元,完成目标任务14.06亿元的195.59%。

(三)品牌打造成效明显。全市36个企业产品品牌入选云南省“绿色云品”品牌目录企业和产品品牌名单,1个区域公用品牌进入云南省“绿色云品”品牌目录区域公用品牌名单。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获评2022年云南省“10大名茶”第三名,凤庆县峡山茶叶有限公司获评2022年云南省绿色食品“20佳创新企业”第七名。全市累计7个产品2户企业获评省级名品名企。“凤庆核桃”、“凤庆滇红茶”进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全市累计认定“一村一品”专业村264个,其中国家级专业村7个、省级专业村31个、市级专业村226个,认定省级专业镇1个。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8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3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农产品品牌各1个。

(四)市场开拓纵深推进。网络销售有效拓展。主动对接国内农产品销售区和互联网产销平台,帮助临沧市农产品生产企业开拓市场、促进销售。2022年,全市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1.7亿元。大力开展农业会展。共组织100多家农业企业参加北京、广州、上海、深圳、四川、广西、河南、昆明等地举办的各类农业展会,实现线上线下销售额300多万元,签订意向性协议100多个,协议金额2000多万元。成功举办临沧市与崇明区“百县百品”农产品线上推介展示展销活动;组织36家企业参加第六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6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组织6户企业参加2022“云品入沪”上海推介周活动。办好农民丰收节。期间,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系列活动60多场次,共有6万多人参与活动,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500多万元;与20多户企业签订意向性销售协议24个,协议资金1.6亿元;与4户企业签订招商引资战略合作协议,协议金额16亿元。

(五)农民培训扎实开展。以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涉农政策法规培训为重点,整合教育资源和资金,采取课堂教学、现场教学、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大力组织开展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与营销等培训,开展全国农民科学素质网格竞赛和“农业农村科技下乡”活动,全市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取得新成效。共完成现代农民培训3261场15万人次,培育高素质农民3160人。通过培训,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培养了一大批农村致富带头人。

(六)科技推广转化延伸。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实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15个产业和17个试验站建设。健全和完善“专家+试验示范基地+农技人员+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技术服务模式,开展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4%,生猪良种覆盖率达95%,渔业良种覆盖率达98%,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2.91%。

五、党建引领“三农”工作取得新跨越

(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促进党员队伍坚定政治力。紧紧围绕党章党纪党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大和历次全会精神、党的二十大及市委全会精神,以党组会、党组会(扩大)、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支部“三会一课”等形式,及时传达党的相关文件精神,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确保党员干部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农业农村工作。

(二)以强化理论武装为基础,提高党员干部思想素质。抓实党员个人自学。引导党员干部运用好学习强国、云岭先锋、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学习。精心组织集中学习。以坚持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效应”为抓手,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学促学作用,做实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均在理论学习中心组上谈体会认识,有效推动工作责任进一步压实。目前开展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8次、读书班8次,举办3期干部素质提升暨2022年“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班。抓意识形态工作。压实主体责任,抓实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防控,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契机,加强正面宣传,农业农村系统意识形态工作保持良好的态势。

(三)以创新争优为动力,激发机关党建的生机活力。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各单位、各支部共制定“民生实事计划”21件,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制定为民办实事清单44件,支部在职党员制定为民办事清单136件,均已办结。推动“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工作。各支部、党员结合“三双”工作,做实志愿服务,单位党组织参加文伟社区活动8次,累计服务时长26.98小时,(党员到社区报到332人次,服务984.47小时)。共派出党员干部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卡点值守267人次、参与社区创卫工作308人次。

(四)以严管厚爱为抓手,推进机关作风大转变。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形成党组一把手负总责、党政齐抓共管、科室站所各负其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干部作风根本转变,树立部门良好形象,同时支持好驻纪检监察组工作。严抓监督检查。积极履行监督职责,定期不定期到科室、站所开展监督检查,盯紧关键环节、关键岗位,突出“三重一大”事项决定和实施,强化对权力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扎实推进“两个革命”。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按照“部署任务马上落实,安排工作马上推动,完成情况马上反馈”的工作要求,以开展礼仪、文稿、爱我岗位三大提升行动为抓手,开展干部素质提升行动,让党员干部在工作作风上实现大转变,在工作效能上实现大提升。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