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落实“十四五”各项指标关键之年。今年工作总体思路是: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大力实施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农村改革等重点工作。2023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10%、可比价增7.7%;农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服务业总产值现价增8%、可比价增6%;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一、全力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一)坚决扛牢粮油生产政治责任。推动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抓好粮食增产措施落实见效,扎实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做好粮食和油料生产各项工作,确保全市2023 年粮食播种面积434.53 万亩、总产110 万吨,油料24.1万亩目标任务的实现。
(二)有效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运用“菜篮子”党政同责考核指挥棒作用,重点抓好蔬菜、畜牧业、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切实保障供给。2023年,全市种植蔬菜面积在70万亩,产量达110万吨以上;2023年,出栏生猪337万头、肉牛21.5万头,实现畜牧业产值145.6亿元;水产品产量10万吨以上,实现产值16.05亿元。
(三)狠抓农业防灾减灾。密切关注冬季低温冻害、冬春干旱、夏秋洪涝灾害、病虫草鼠害发生,加强与气象和水利部门协作,及时准确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根据天气灾害、病虫灾害发生规律和农作物生物特性,及早指导农户、种植大户、企业科学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做到主动科学避灾,最大限度减轻灾害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严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产粮大县奖励资金重点用于支持粮食生产。分区分类包片开展精准技术指导,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种粮综合效益。加强农资供需调度,保障农业生产需要。
二、围绕“九条措施”促进农民增收
(五)抓实现代农民培训工程。针对性地科学设置教育培训内容,根据不同类型的职业农民,开展从种(养)到收、从生产决策到产品营销的全产业链培训,以及农业经营管理、农村电商、乡村治理、社会化服务等培训。2023年,全市计划开展现代农民培训13.05万人次,培育高素质农民2000人以上。每户至少有1—2人熟悉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明白知晓国家惠农政策及农业农村领域的法律法规。
(六)抓实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落实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开展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精准确定监测对象,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早发现早介入精准帮扶,动态清零。
(七)抓实经营性收入。推进重点产业提高效益,全面实施临沧市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引导农民加入各类生产、加工、销售、储运合作社,抱团发展。培育推动乡村特色手工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提升附加值。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01.33亿元,增15%。创新担保产品,支持融资担保机构增量降费。
(八)抓实村集体经济发展。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盘活各类资源要素,推动做实利益联结机制,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2023年实现每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每个县村均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九)抓实“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绑定、合作社与农户绑定工作,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培育力度对有产业发展条件及意愿的脱贫户持续开展产业帮扶,接续巩固对易致贫户、不稳定户、突发困难户中的产业救助对象实现产业帮扶救助全覆盖。
(十)抓实涉农资金整合。将支持产业发展摆在优先位置,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带动脱贫人口就业增收。2023年整合资金用于产业项目投入占比不低于60%。其中:中央财政衔接资金产业投入占比达60%、省级财政衔接资金产业投入占比达52%。
三、“七个提高”夯实农业强市基础
(十一)提高组织化程度。实施市场主体倍增“阳光、雨露、土壤”行动,加快招引培育一批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在每个产业、每个链条环节选择若干个成长性好、潜力大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将现有的合作社、家庭农场,通过规范提升后,动员晋升为农业企业。将现有的农业企业规范提升后晋升为农业龙头企业。坚持“非禁即入”,凡是符合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都允许各类市场主体进入,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严格落实“非禁即入”要求,对清单之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加快从“重事前审批”转变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企业发展的过程,成为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过程。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发展产业、经营资产、开发资源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300户以上,全市农业企业净增1800户以上。
(十二)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围绕强链补链延链,聚焦“林、茶、果、牛、糖、菜、中药材、咖啡”等优势产业,深入分析产业现状、市场前景,围绕提升价值链健全建强产业链,坚持宜长则长,能精深才精深,做到有针对性地补齐链条,精准补链,把临沧优质的农产品由自我消费型向商品经济型转变,把产业从低价值区向高价值区转变。年内,农产品加工与农业总产值比力争达1.4:1。统筹发展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培育要素聚集、产业链条完备的园区,引导精深加工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效应,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率。糖产业要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全程机械化、副产品综合利用力度。茶产业要提升精深加工、企业品牌引领水平,用名山茶的品牌、多元化的产品不断扩大临沧茶的市场份额。核桃产业要加快推进自动化智能脱皮等关键技术攻关和全资源利用创新型产品研发。临沧坚果产业要在提升原果品质和产量上下功夫。林产业要加快现有林草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做强做大木竹加工、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绿色富民产业,推进林板一体化发展。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小巨 人”企业,让微企业变成小企业,让小企业变成中企业,让 中企业进入规模以上企业。年内新培育升规农产品加工企业20户以上,累计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40户以上。
(十三)提高设施农业标准。以县为单位,摸清各地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制定发展规划或方案,选择水源条件好、交通方便的地方发展设施农业。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以高质高效农业为主攻方向,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群众寻找适宜、高效作物替代,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着力把农业产业布局调优、规模调大、产业调强、品牌调响、效益调高,着力提升土地产出率。聚焦重点,种植业上,以花卉、蔬菜、小浆果为重点,建设一批全年生产、立体种植、智能调控的高端生产设施;抓住政策机遇,在水稻主产区建设一批水稻集中育秧中心。畜牧业上,以奶牛、肉牛和家禽为重点,建设一批标准化养殖场和家禽立体高效设施养殖场。在甘庶种植上,以配套水利设施为主。在面积大的水果、坚果产区,研究探索轨道上山设施,解决运输难问题。同时,发挥好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吸引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通过发行专债、政策性金融、贷款贴息等方式拓宽设施农业资金渠道。
(十四)提高科技赋能水平。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积极打造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联合体,引进涉农科研院所、高校与涉农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究中心,发挥现有专家工作站作用,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发展主线,以数字技术与农业经济深度融合为主攻方向,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围绕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以“林、茶、果、牛、糖、菜、中药材、咖啡”特色农业优势资源为重点,积极构建农业产业、农村资源、农业电子政务、农业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数字化服务体系,用数字化引领驱动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聚焦农业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全产业链科技需求,大力推进品种创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实用技术等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示范应用。围绕“保护一批本地特色优良种质、选育一批新品种、创建一批示种业示范园、推广一批新品种、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培育一批种业企业”六个一批的总体思路,重点培育一批种植业和畜牧业种业基地。持续深入开展主要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开展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点建设,提升全程机械化程度。加快推进畜牧业机械化、水产养殖机械化发展。2023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5%以上;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5%以上;基本完成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基本构建产学研用育种体系,完成云县、永德县2个省级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十五)提高冷链物流水平。加快推进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依托临沧火车站物流园区、永德永康智慧冷链物流园、耿马绿色食品工业园区、云县火车站滇西物流产业园区、镇康边境特色工业园区、凤庆滇红生态产业园区等一批冷链物流设施项目建设,吸引生鲜电商、农产品加工等冷链物流上下游企业入驻,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推动提质升级城乡居民消费。积极推进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建设,依托“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及核桃、临沧坚果、瓜果蔬菜、肉类等农特产品主产地,规划布局和建设一批产地骨干冷链集配中心,改善产地公共冷库设施条件,强化产地预冷、仓储保鲜、分级分拣、初加工、产地直销和配送等能力,提高农产品产后集散和商品化处理效率。加快补齐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围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生鲜农产品主产区,充分利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鼓励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理集中建设一批田头冷藏保鲜设施及商品化处理配套设施设备,满足田头预冷、冷藏需求,同时积极支持有需求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公共型冷藏保鲜设施,服务当地农民,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2023年力争实现年新增冷链仓储设施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每县(区)建成1个以上冷链集配中心。
(十六)提高标准化程度。加快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达标合格证、追溯目录管理等制度,完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继续做好产业基地认定,新增绿色有机基地认证50万亩,认证产品60个。力争凤庆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通过农业农村部验收授牌,加快推进双江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创建工作。积极做好云南省“绿色云品”品牌目录企业和产品品牌、省级名品名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一村一品”专业村、地理标志产品等申报工作,做好品牌策划、宣传、推广,采取形式多样的品牌推介,全面提升临沧普洱茶、临沧坚果、凤庆滇红茶、勐库大叶种茶、孟定蔬菜等品牌知名度。围绕“林、茶、果、牛、糖、菜、中药材、咖啡”等优势产业积极申报国家级公共品牌。引导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强化品牌建设,切实改变“自己的产品贴别人的牌”的窘境,进一步扩大我市农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十七)提高税收贡献率。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和服务等相互融合,带动产业链前延后伸,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帮助扶持现有农业龙头企业晋升规上企业。立足乡土特色和自然资源禀赋,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更多“单品冠军”,形成“小产品、大产业”发展格局。认真落实减税降费、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等助企惠企政策措施,加大对企业支持力度。2023年,力争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0个以上。
四、推进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十八)不断调优产业结构。围绕三年行动确定的发展目标,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全力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工作。以高质高效农业为主攻方向,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群众寻找适宜、高效作物替代,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着力把农业产业布局调优、规模调大、产业调强、品牌调响、效益调高,提升土地产出率。
(十九)加快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逐年提高农产品加工与农业总产值比。围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和优势特色农产品,持续开展绿色食品名品名企评选表彰等宣传推介,培育一批全国知名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推进“云品出滇”。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关系。
(二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健全完善招商要素,督促指导县(区)做实一批项目储备,做精一批项目包装;坚持“走出去、请进来”,锁定国际国内领军企业、知名企业、重点企业,着力实施农业精准招商、定向招商、定位招商,重点引进实力雄厚、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销售企业,力求引进一个龙头企业,打造一个产业品牌,带动一个产业升级,促进一方经济发展。重点推进与中国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维昌洋行、京东商城、北京臻味坊食品公司、北京同仁堂药材有限责任公司、好医生集团、广州市燕语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至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茂雄实业有限公司等合作项目。
(二十一)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围绕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要求,将进一步加大与缅北地区跨境农业合作,重点是推进甘蔗、橡胶和其他经济作物基地建设,粮食和饲料进出口方面的合作,推动项目深化,增进中缅胞波情谊,促进“一带一路”建设。
五、不断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
(二十二)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行动,集成推广高效施肥、绿色防控技术。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水产养殖环境治理、秸秆综合利用、地膜回收利用等项目。2023年,确保全市化肥利用率达40%以上,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0%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继续保持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8%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左右,农产品合格率达96%以上。
(二十三)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开展好“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为重点,重点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全面完成好国家和省级安排的各项例行监测、监督抽查、飞行检查工作任务,2023年,确保国家和省级例行监测综合合格率分别达到98%以上,确保完成省厅下达市级年度定量检测和定性检测工作任务,确保每县区执法案件达2件以上。
(二十四)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加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力度,配备尾水处理设施设备,加大尾水治理力度,力争标准化改造池塘及尾水治理达1500亩以上。继续抓好凤庆县、耿马县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工作,推广稻田、藕田等示范养鱼500亩以上,打造百亩以上集中连片示范基地2个以上,建设生态渔场10万亩以上。
(二十五)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根据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安排部署,全面查明查清临沧市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真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性状和利用状况等基础数据,提升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确保普查工作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
六、统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二十六)建设绿美乡村。稳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以绿美乡村建设为抓手,突出村庄内“四旁”“四地”的绿化美化,把绿美产业和绿美村庄建设结合起来,运用以奖代补政策,大力推进绿美村庄建设。2023年,建成省级绿美乡镇10个以上、省级绿美村庄22个以上、市级绿美村庄778个以上。
(二十七)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村庄清洁等重点任务。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原则,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改厕技术模式,切实提高改厕质量,巩固农村厕所问题摸排整改成果。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着力引导农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推进厕所粪污、易腐烂垃圾、有机废弃物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2023年,改建常住户100户以上的自然村卫生公厕195座、改建农村卫生户厕21047座。
(二十八)改进和完善乡村治理。持续推进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创建工作,加快推广清单制、积分制、数字化治理等好做法。继续指导沧源县抓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延期工作,指导各县(区)开展示范村镇创建活动,大力宣传典型,带动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二十九)深入推进农村重点领域改革。统筹农业、供销、农垦等涉农部门改革,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保障各方合法权益,激发农村资源、资产等要素活力。加强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在受理审批“前门”开好开正的同时,把违建的“后门”堵严堵死。
七、强化要素支撑保障
(三十)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多渠道增加投入,提高建设质量。2023年,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建设高标准农田任务20.79万亩,其中新建任务10.43万亩,改造提升任务10.36万亩。
(三十一)加大农业投入支持力度。落实好中央、省、市各类惠农政策,监督指导各地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抓实一县一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集群、产业强镇、一村一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高标准农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肉牛养殖示范场等重点项目,做实2023年资金争取和农业投资工作,努力完成市政府下达的110亿元及省农业农村厅下达的150亿元农业投资任务。
(三十二)加强农业农村法治建设。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宪法法律列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重要学习内容,纳入在职干部理论学习计划。加强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和公平竞争审查。深入实施农业综合执法能力提升行动,加强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加大农业执法监管和案件查处力度。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系统“八五”普法规划实施,紧扣农时节令开展普法宣传。
(三十三)筑牢农业安全生产防线。扎实推进农业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压实各方安全生产责任,强化渔业、农机、农药、农村能源、畜牧屠宰等重点领域各项安全生产措施任务落实,最大限度消除事故隐患,加强农村消防工作,严防各类人身伤亡事故发生,营造安全稳定的农业生产环境。
八、加强自身建设
(三十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切实执行党的政策。紧紧围绕党章党纪党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二十大及市委全会精神,及时传达党的有关文件精神,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市委、局党组的决策部署上来,确保市直农业农村系统全体党员干部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农业农村工作。
(三十五)全面推进作风革命,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以开展礼仪、文稿、爱我岗位三大提升行动为抓手,持续开展干部素质提升行动,让市直农业农村系统党员干部在工作作风上实现大转变,在工作效能上实现大提升,让“严、勤、实、细、深、全、进、竞”的作风在市直农业农村系统蔚然成风,为扎实有序推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全面实施好现代农民培训工作,推动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作风保障和效能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