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开好临沧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促进农业转型发展、农村资源有效聚集、农民专业化劳作,推动乡村振兴,现就实施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制定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一个跨越”“三个定位”和“四个突出特点”,充分抓住临沧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机遇,着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美丽临沧建设,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目标,率先把临沧建设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在临沧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全市农业综合产值达1170亿元以上,城镇化率达45%以上,农民职业化率达30%以上。与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消除,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基本建成,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明显提升,农村产权保护交易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健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到2035年,全市农业综合产值达3500亿元以上,城镇化率达55%以上,农民职业化率达50%以上。与全省全国同步基本实现城镇化,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全面形成,城乡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三、工作重点
以现代农业为核心,农产品加工为着力点,市场为拉动点,全力推进绿色品牌,推进农业产业量的合理增长,质的稳步提升,促进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发展。
(一)农业现代化。以“龙头企业”为牵引,突出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着力补齐农业产业化率低、工业化程度低、产业链短等问题。用工业化的思路和市场化的理念谋划农业,重点在重要农产品加工、品牌化创建、组织化提升上着力,形成一批市场占有力强的“临”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产业向园区聚集。把发展“一县一业”作为打造一流“绿色食品牌”的重要抓手,按照“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龙头企业+一县一业”的“五绑”模式,巩固提升凤庆县(核桃)、双江自治县(茶叶)示范县建设和耿马自治县(甘蔗)、永德县(坚果)特色县创建成果,其余县(区)聚焦“茶、果、糖、菜”等特色主导产业,以“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模式科学确定区域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发展规模大、产业链条完整、经济效益明显、竞争能力强的优势主导产业,全市产业化基地稳定在2200万亩;按照“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园区”的“四绑”模式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向园区聚集发展,依托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耿马绿色食品工业园区、临沧工业园区(高新区),发挥资源要素聚集、市场渠道畅通、工业集约度高的优势,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工业化的集约强度;大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成一批融合发展先导区和示范园;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进一步完善乡村规划,加快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实现向生态涵养、观光旅游、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建成一批高质量的旅游观光农业园、休闲养生农业园、农业科技示范园、现代设施农业园、民族文化产业园等生态文化产业园。
2.农产品向精深加工延伸。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扶持培育一批特色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加快形成区域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以火车站为中心,建设满足市场需求的冷链物流园区,推动农产品的产业化。蔬菜:利用热区资源大力发展冬春蔬菜,加强冷链物流建设,提高生鲜上市保障能力,积极拓宽国外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分级、分类包装,2021年以前在孟定建成1个集冷藏保鲜仓储、精深加工、农资销售服务、电子商务、交易结算、质量检测追溯、科技研发等功能齐全、辐射面广的中国西南重要的冬春蔬菜交易中心。发展速冻蔬菜、脱水蔬菜、蔬菜汁、饮料等新型蔬菜加工,到2025年综合产值达60亿元,到2035年达100亿元。坚果(核桃、临沧坚果):依托龙头企业,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核桃水洗果、休闲旅游食品等系列产品,到2025年综合产值达300亿元,到2035年达1000亿元。茶叶:优化产品结构,规范提升初精加工,形成以凤庆滇红茶、永德普洱熟茶、双江普洱生茶为重点的优势产品,到2025年综合产值达400亿元,到2035年达1000亿元。蔗糖:依托耿马绿色食品工业园区推进甘蔗全产业链系列产品加工,到2025年蔗糖综合产值达200亿元,到2035年达500亿元。畜牧: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带动畜禽产品加工,加大冷鲜肉、牛干巴、火腿木瓜鸡、手撕鸡等产品市场拓展,推进畜禽产品精深加工,到2025年综合产值达100亿元,到2035年达120亿元。咖啡:以生态精品咖啡庄园以及精品咖啡标准化综合示范园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咖啡产业发展,到2025年综合产值达20亿元,到2035年达100亿元。中药材:以现有实力为重点,加快与国内外知名制药企业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在基地建设、临床试验研究、产业技术攻关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力,到2025年综合产值达70亿元,到2035年达250亿元。根据市场情况稳步开发其他农产品加工,到2025年综合产值达20亿元,到2035年达450亿元。
3.农产品向市场聚焦。不断提升全市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一是市场化运作。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瞄准北上广、珠三角、长三角等省外市场和南亚、东南亚市场,线上线下销售并重,积极发展新业态,实时捕捉信息,针对消费群体的需求,研究营销模式、营销战略,推动“临”字号商品“出村进城”。二是标准化建设。按照绿色有机的要求和“有标采标、无标制标、缺标补标”的原则,研究制定蔬菜、核桃、临沧坚果、茶叶、畜禽等特色农产品地方标准。完善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及产品分等分级、包装储运等标准,形成从采前到市场的完整的标准体系。依托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新环境下,将5G技术运用到农业物联网、科学种植、农产品流通溯源、智慧养殖、农业产业服务等领域,推动农业走向数字化、智能化,提升农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三是品牌化创建。鼓励和引导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品牌注册,创建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持续开展“十大名品”“十大名企”“十佳创新企业”等推荐评选活动,加大蔬菜、茶叶、临沧坚果、核桃、水果、蔗糖等产业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和证明商标申报管理工作,有序推进国家、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建设。四是组织化提升。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土地托管等模式,形成以龙头带基地,企业联农户,企业和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鼓励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创新机制,推进产业集约发展。健全县、乡、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培育土地流转中介机构,建立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和科学的土地流转价格形成和指导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权有偿退出和经营权有序流转机制,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注重沿边小康村产业组织化提升,形成绿色产业发展经济带,推动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二)农村城镇化。坚持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并进,充分发挥农村城镇化对“三农”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以现代农业为载体,稳步构建“1+8+66+5个100+特色小镇”(孟定镇、8个县〈区〉城,66个乡镇、500个示范村和特色小镇)的城镇网络布局体系。加快推进沿边小康村建设,将沧源自治县、耿马自治县、镇康县、永德县打造为沿边城镇带,把临沧沿边城镇带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窗口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增长极。以“海绵化建设、标准化治理、人性化服务”为遵循,逐步引导人口、产业、公共资源聚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1.优化村庄规划。对达不到房、村、产业、生态有机统一的村庄,按照一村一个全域规划的要求,优化村庄规划。围绕实现“一村一品”目标,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推进标准化建设、规模化经营。强化教育、卫生、养老、文化、便民超市、菜市、餐馆、金融网点等功能要素保障,使各类发展与村庄建设相互协调,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旅游奠定基础。
2.分步推进实施。城镇化要从城乡接合部、重大集镇、乡镇所在地的村庄、500个示范村、特色小镇做起,从产业基础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规范完备、群众积极性高的地方做起,梯次推进其他村庄。建设村要实现“一村一品”,村庄干净、卫生、整洁、生态、文明,村组团结、邻里和睦,规章制度能有效执行。
3.推进公益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逐步向农村倾斜,加快提升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保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培育文明乡风。要对照现代化的小城镇标准,加快推进农村路网、电网、气网、水网、互联网配套工程建设,推进智慧乡村建设。要按照建设海绵乡镇、海绵村庄的要求,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厕所革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鲜花盛开村庄建设。要对应国家、省出台的相关文件要求,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要引导村民在房前屋后栽花种树种果,建成“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努力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小城镇”,让乡镇、农村成为城市居民的向往之地。2025年前基本实现村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治理有效等目标,推动“生态美、发展美、风气美”宜居宜业宜游,发挥示范效应。2035年前其他村庄有序实现美化、绿化、亮化、净化、治理有效、宜居宜业宜游等目标。
(三)农民职业化。围绕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建设村的用工需求,以加快集约化经营为抓手,整合农业农村、人社、扶贫、科技、科协等部门涉农培训项目资金,培育懂技术、善经营、会创业、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农民职业化。
1.搭建农民职业化平台。按照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的原则,搭建农民职业化平台。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搭建农民职业化平台,建立用工信息平台,拓宽职业农民就业渠道,鼓励小店经济、网络直播等新业态发展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
2.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围绕乡村振兴“四个清单”“人的资源”,结合满足村内需求实际,对在本村内从事种养殖、加工、运输、电工、餐饮服务(饭店、小卖部)、建筑(钢筋工、泥瓦匠)等各类人群进行培训。针对外出务工人群,开展以转移就业为目的、以家政服务(保姆)、电焊工等人群为重点的技能培训。培训内容:根据发展的产业、农民的意愿和需求、服务对象的需要,因需施教,需要什么培训什么,包括科学种植、养殖技术推广,加工、销售、电焊、装潢技能,以及经营理念、家政服务、理财常识、非遗文化传承等,具备基础知识的开展工程概算、工程设计等技能培训。培训方式:下沉培训。整合临沧市农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林科技推广服务机构、农林科技研究所、各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等培训资源,到农村开展培训。职业培训。临沧市农业学校扩大农业技术专业招生规模,鼓励适龄学生到临沧市农业学校及其他开设农业技术专业的中职学校学习。针对有需要的农民,开设函授学习,确保培训效果和资源利用最大化。企业培训。依托企业和新型经营组织对农民进行培训,鼓励在外打工的人员,积极参与当地培训,提高整体素质。
3.推行职称评定发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动态管理的原则,明确专业认证机构,制定与先前学习认证、资格证书认证、技能认证和课程认证等相对应的规章制度,监督指导培训机构严格培训、严格考核。适时对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证和效果进行评估,做好认定管理信息档案,通过严格认证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资格高级、中级、初级证书。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县两级成立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常务副组长,政府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实施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党委农办。建立市级负责统筹协调、县(区)为责任主体、乡(镇)为实施主体、村级为建设主体的四级责任落实工作机制,形成市县乡村合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以县(区)为资金整合平台,统筹好上级补助、涉农、民间工商资本、社会帮扶等各类资金,形成整合资金合力攻坚态势。各县(区)要强化资金管理,专款专用,将整合的资金重点支持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建设,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建立分税分享机制。市级财政、税务等部门要对产业聚集区、加工地、原料基地建立分税分享机制,推动绿色食品工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四)优化营商环境。创建亲情常在、清气长存的“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光明磊落同企业交往,了解企业家所思所想、所困所惑,给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与企业家交君子朋友,为全市龙头企业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
附件:农业现代化农产品加工任务清单.doc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