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凛冽,一年一度的魔芋收获季节即将来临。
鲁绍举常常拎着一把锄头在自家的魔芋地里巡看,在家里坐不住,山包包里连片的土地总是抓着他的眼。
“就是它了,倒苗了。”起垄的土地上匍匐着一株枝干遍布花斑的植物。鲁绍举用锄头绕着外围刨开土壤,一株遍布着十多个白色茎秆的小魔芋展露出来,双手助力下,大而圆滚的深褐色魔芋茎块终于出土,“这得有五六斤!”
这是鲁绍举的魔芋基地,“30多亩,11月到12月采收,除去商品芋,子芋作为来年的种子,今年纯收入15万元没问题!”鲁绍举黝黑的脸上喜悦难掩。
鲁绍举,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尖山村三杈木自然村的村民,2019年,随着尖山村产业转型发展,鲁绍举寻思着得转型,几番思量,房前屋后随手一种都能长的“懒庄稼”魔芋入了眼。
2019年春耕时,鲁绍举开始种植魔芋,第一年就有了较好的收入,随后面积越种越多,达到了30多亩。“以前零散种植效益不高,一年到头纯收入也就几千元。现在实施标准化种植,每年的纯收入都在14万元至15万元之间。”见识了魔芋的“魔力”,鲁绍举难掩喜悦之情。
鲁绍举所在的尖山村种植魔芋面积4500亩,是孟定镇魔芋产业发展重点村,全村706户农户有516户种植魔芋。在村里,像鲁绍举这样靠种植魔芋发家致富的农户比比皆是。
用尖山村党总支书记字学伟的话来说,全村老少能过上好日子,走上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道路,靠的就是魔芋。“别看魔芋长得不起眼,黑乎乎一疙瘩,然而价值不菲,是实实在在的‘金疙瘩’。”
尖山村属于耿马县7个边境村(社区)之一,与缅甸老街市接壤。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尖山村巧借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引进魔芋产业落地,扶持部分贫困户群众零散种植,魔芋逐步成为贫困户增收渠道之一。2019年,为加大魔芋产业的发展,尖山村整合中央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50万元、沪滇协作项目资金128万元,建设魔芋加工厂房,引进有实力的临沧滇晟魔芋公司,成立魔芋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村企合作、保底收购、收购提成“三保险”示范推动运营,引导群众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魔芋产业,激活尖山村资源要素和魔芋产业潜力。
“门口有加工厂了,老百姓种植魔芋的积极性更高,以前卖魔芋不方便,现在自己有加工厂,合作社带着秤、拿着钱、开着车到田间地头收购,极大地方便了老百姓。”字学伟笑容满面地介绍说,为打造魔芋产业品牌,尖山村始终把提高魔芋品质摆在魔芋产业发展优先位置,从相对重视产量向追求产量、品质、生态全面转变,积极开展标准化技术推广运用。依托云南大学农学院等科研院所建立魔芋良种繁育供给体系,加大良种繁育、引进示范和推广力度,确保优良种芋的供给。同时,建立多层次的技术培训机制,不断提高魔芋种植管理水平,配备2名技术专干,专职从事魔芋技术指导工作,在重点村组选定5名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技术员及致富带头人,形成“一户带多户、一村带一乡、一乡带一业”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共同建立高标准、高规格的优质高产魔芋种植示范基地。尖山村魔芋种植由2018年的210户增加到516户,面积覆盖到大水井、尖坪等6个边境村(社区),种植面积8000余亩,扩增了近8倍,产值约5000万元。2021年,尖山村魔芋产业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9万元,种植户户均增收13000元。
“魔芋,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可能这是一种有‘魔力’的农产品吧。”一说起魔芋,三杈木自然村魔芋种植户高德伟眼睛眉毛都含着笑。高德伟告诉记者,他现在种植的魔芋有20余亩,去年纯收入10万余元,一家人的生活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尖山村山川秀丽,风景独特。发展魔芋产业既是助农增收的致富产业,又是保护生态环境、发挥生态优势的绿色产业,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更演绎出一首山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魔力”变奏曲。如今,尖山村、大水井村等6个边境村1100余户农户种植魔芋,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
“有了产业的发展,农民的腰包鼓了、生活好了,坚定了我们走好农业产业发展这条路子的信心。通过以短养长的林下套种魔芋模式,催生致富增收魔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坚实基础。”对于今后全村的发展,字学伟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