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五六月份,云南多地陆续开镰,抢收小麦等夏粮,部分地区的农民也抢抓节令,抓紧插秧。“三夏”时节的云岭大地,在田间垄上到处都是一派夏收夏种夏管的繁忙景象,农业生产正在有序进行。
云南省农情调度周报数据显示,截至6月2日,云南省已收获夏粮1449.80万亩,同比增9.47万亩。全省已播种秋粮3807.9万亩,同比增196.6万亩。
仓廪实,天下安。作为粮食产销平衡区之一,云南省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抓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各项工作,确保云粮满仓。
粮食飘香收获忙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不久前,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哨冲镇,万亩小麦已进入收获期,麦浪滚滚,麦香沁人心脾,村民抢抓时节收割,确保夏粮颗粒归仓。
据介绍,过去当地百姓基本都是靠人工完成耙压、施肥、除草、收割等生产环节,现在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既省时省力,又减少了收割过程中的浪费。
在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兴泉镇,5100亩冬早鲜玉米也已抢鲜上市。兴泉镇是华坪县粮食的主要产地之一,主要生产玉米、稻谷等粮食作物。玉米收购商张天平介绍,今年玉米的价格比较好,每天能收300吨左右,主要销往北京、重庆、成都、贵阳等地,受到消费者欢迎。
近年来,兴泉镇依托光热、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优势,规模化发展玉米产业,群众腰包逐渐鼓起来。今年,兴泉镇推广种植鲜玉米5100亩,产值预计可达2448万元。
纲举目张,粮食安全离不开整体统筹。
今年以来,云南省推进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同时,严格落实中央下达云南的“两个50万亩”任务,即50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和50.12万亩杂交稻旱种任务。截至6月2日,50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落实地块50万亩,播种进度45.23万亩;50.12万亩杂交稻旱种任务落实地块49.85万亩,播种进度42.22万亩。
此外,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今年以来,中央财政先后下达资金300亿元,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除了中央下达云南省的补贴资金外,云南省也发放了省级补贴资金,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
种粮有保障,耕作更省力,收成收入在增加,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了,粮食生产活力也更足。
科技助力粮满仓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一粒小小的种子在粮食安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所长李小林介绍,长期以来,该所通过品种和技术支撑,为云南省乃至全国的夏粮丰收积极贡献力量。目前,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的麦类品种占云南省生产应用面积的50%以上;建立的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技术体系为全国30余个科研院所和种业公司提供技术支撑服务,育种年限较常规育种方法缩短了4—5年。
科技力量赋能产生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李小林介绍,2022年,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的小麦新品种“云麦112”在昆明市晋宁区晋城街道500亩连片绿色高效种植示范田机收测产平均亩产达654.85公斤,创小麦绿色种植的高产水平;“云麦114”在丽江市玉龙县高产示范田1.15亩现场机收测产平均亩产达776.40公斤,该产量刷新了我国西南麦区小麦单产纪录。
除了在种子端加强科技支撑外,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科技人员还下沉一线,手把手对基层农技人员和种植农户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同时,采用跟班学习等形式,为云南省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
尽管科技力量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要“靠天吃饭”。为降低农业气候性自然灾害的影响,云南省及各州市抓实防灾减灾措施,做好救灾服务和灾情调度,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以丽江市为例,丽江市农业农村局针对不同时期农业生产特点,联合气象、水务、应急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指导全市农业生产防灾减灾;同时,制定农业气候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技术措施,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不断提高风险防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管出收成和效益
三分种,七分管。农业生产,管理至关重要。
6月初的红河州红河县大羊街乡格咪梯田里,有机红米正在进入秧苗分蘖期,一棵棵分蘖后的秧苗为哈尼梯田穿上了绿色“新衣”。格咪村村民抓住晴好天气给水稻喷洒叶面有机肥,期待有个好收成。
针对夏粮生产和病虫害发生危害特点,红河州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夏粮种植县,利用多媒体、田间地头、培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对农药经营者、农户、种植大户开展各类病虫害防控技术和科学安全用药技术培训,指导农户因时因地落实田间管理和病虫防灾减灾技术措施。
既要五谷丰登,也要“土地生金”。今年,红河县在干热河谷地区推广“稻菜菜”轮作模式,保证水稻产量的同时发展两季蔬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而在高海拔地区的梯田里,红河县推广发展“稻、鱼、鸭”共作模式,努力让守护哈尼梯田的人们有粮吃、有钱赚。“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技术,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同时还能增加鱼、鸭两种收入,这样不仅提高了梯田的产值,还提升了农民种田的信心和经济效益。”红河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高级农艺师杨克沙说。
此外,云南多地还积极尝试从生产端到销售端为农民提供一体化服务。在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沙河乡允俸村,当地很多村民都加入了双江允俸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将水稻从种植、管护、销售全流程托管给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进行管理,一条龙服务让村民尝到了甜头。
双江允俸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模式的好处就是便于管理,有利于统防统治,确保种得出来、卖得出去,减少人工成本,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高标准农田稳基础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的基础。
走进红河县勐龙河畔,可以看到昔日的“巴掌田”如今变成了一块块方方正正的良田,水泥路、排灌渠纵横交错,高标准农田成为当地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力杠杆。
同样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还有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大井镇银坪村的村民。该村属典型山区,有耕地1800余亩,主要种植粮食、烤烟等农作物。过去,由于田间道路狭窄,地块零散,交通不便,农产品运输非常困难。现在,村里修了机耕路,路边还修建了蓄水池,村民拉种子、化肥省下不少劳动力,排水灌溉也方便很多。
今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达云南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专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2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11.12亿元,用于支持云南省10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四五”期间,云南省还将新建高标准农田1500万亩,改造提升550万亩,有效改善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升耕地质量。
稻花香里说丰年。在云岭大地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农民收获了一茬又一茬粮食,又不断播撒下生生不息的希望。种粮有收获,日子有奔头,粮食安全的基础更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