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沧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战略部署,紧扣“世界一流、中国最优”的目标,坚持“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把打造一流“绿色食品牌”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着力抓有机、创品牌、育龙头、占市场、建平台、解难题,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重点产业稳步发展。聚焦茶叶、核桃、畜牧业、蔗糖、临沧坚果、蔬菜、中药材、咖啡、淡水渔业、水果10大重点产业,明确目标任务,强化责任落实,细化工作措施,健全完善月安排、周调度、季分析等工作机制,为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保障。围绕产业发展,组建专家服务团队,确保工作有的放矢、科学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基地稳定在2000万亩。
(二)“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加快推进。制定了《临沧市推进“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加快打造一流“绿色食品牌”十条措施》;加强统筹协调,会同省、市有关部门指导做好“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动态管理、考核评价、监督检查等工作,建立了市级部门挂钩联系制度,严格执行“一县一业”创建工作信息调度制度,确保各项工作高质量推进。
(三)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有效提升。引导主要农产品生产主体严格执行已发布的35项临沧市地方标准,以规范化管理,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加快发展。全市共实施绿色食品牌项目54个,协议资金160.81亿元,引进市外到位资金39.28亿元,同比增长21.69%;其中,省外到位资金28.21亿元,同比增长1%;“外引”方面,云南勐海陈升茶叶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正在顺利推进落地。“内培”方面,超前谋划省级“10强企业”和“20佳创新企业”参评和市级评选工作。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3509个;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示范社分别为15家、72家、79家。家庭农场累计达337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90户,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双江勐库镇被列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创建国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兴村强县示范项目建设。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累计达1367户,从业人数达11554人。
(五)农业品牌体系逐步完善。制定了2020-2025年农业品牌创建计划,明确了年度目标、创建类别、申报品牌、申报主体,责任部门、时限要求等内容。
(六)新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着力示范推广“一部手机云企贷”“一部手机游云南”。29户茶企建立了“一饼一码”追溯体系。国家级的临翔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省级的沧源碧丽园、双江荣康达、双江中科冰岛3个茶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稳步推进。
(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持续推进。积极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指导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冷库、运输车辆等主体开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确保我市销售主要农产品来源可追踪及时帮助指导食用农产品生产主体正确使用合格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抽查工作。
二、存在问题
一是引导和激励新型经营主体推进绿色有机特色农产品生产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要素保障不足、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仍较突出;三是产业同质化问题突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相对滞后,集聚带动效应难以发挥,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不强;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三、对策建议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临沧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重点产业,找准痛点,解决难点,把临沧建设成为云南打造世界一流高原特色绿色食品牌的新高地。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抓实“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列入全省示范县创建名单的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凤庆县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强力推进,确保年度综合测评不被淘汰;列入全省特色县创建名单的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永德县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找准加快发展“一县一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力争通过年度综合评价进位示范县名单;未纳入创建名单的县(区),要加快推进主导产业绿色化、专业化、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培育区域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发展规模大、产业链条完整、经济效益明显、竞争能力强的优势主导产业 。
(二)加快推进绿色有机认证。一是加强绿色、有机食品原料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以品牌基地、专供基地、示范基地、生态农业基地建设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茶叶、坚果、蔬菜、咖啡、中药材、畜产品、水产品基地,积极拓展标准化基地建设领域,继续扩大总量规模。到2025年,全市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力争突破1100万亩,认证产品达600个以上;二是切实提高基地标准化水平。健全基地环境保护制度、生产技术指导和推广制度、绿色有机食品专项培训制度、生产档案管理和质量可追溯制度、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综合监督管理及检验检测制度;三是加强绿色有机示范区创建工作。积极申报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试点和有机农业示范区,拓展绿色食品产业功能与发展空间,示范引领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品牌化发展,辐射和带动全市绿色有机认证上水平;支持引导绿色有机生产主体组建绿色有机联盟,搭建统一服务平台,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以整体形象对外宣传推广,提升绿色有机产品市场增值效应。
(三)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常态化组织评选临沧市名优农产品 “10强加工企业”和“10佳创新型工业企业”,树立标杆导向,发挥引领示范,不断培育本土企业做大做强。至2025年,培育支撑主营业务收入达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5户,5000万—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8户;积极引入有实力、有情怀、有品位的国内外一流企业投资绿色食品产业,为我市“绿色食品牌”产业发展增加新力量、注入新动能;建设一批运行规范、带动力强的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县级示范社创建标准,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省级示范社,推进“一村一社”“一村多社”,力争县级以上示范社覆盖所有行政村,至2025年,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000个以上;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农民变股民”发展模式,实现把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机联结。
(四)加快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一部手机云企贷”平台建设,当好银行与农业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加强政银企合作,创新金融产品服务,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快普洱茶博物馆、冰岛、昔归、滇红等特色小镇建设步伐,建成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普洱茶文化展示窗口;加大物联网技术运用,发展智慧农业。鼓励和支持企业推动生产环节数字化管理,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现电子化记录和精细化管理;充分利用“一部手机游云南”线上销售平台,组织更多的企业农产品上线销售。
(五)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按照“两型三化”发展思路,全面加快临沧市工业园区(高新区)、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耿马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等园区建设,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坚持规划引领、差异化定位和一园一主导产业原则,推动县(区)联动、优势互补,促进资源、资金、人才、配套设施等要素向园区聚集,激发园区创新发展活力;围绕绿色工业发展方向,集中有效资源,以精深加工为目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对茶叶、蔗糖、核桃、坚果、咖啡、中药材等生物食品加工、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引导其向“专、精、特、新、深”发展。
(六)着力抓好品牌创建。一是各县(区)、市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统筹制定本地区培育发展规划。重点打造一批区域特色明显、市场知名度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品牌,“十四五”期间,培育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5个以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0件以上,集体商标6件以上,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0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10件以上,中华老字号2个以上。将临沧坚果、双江勐库大叶种茶、凤庆滇红茶、镇康马鞍山茶、永德芒果创建为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二是以积极申报云南省“十大名品”和常态化评选临沧市“十大名品”为抓手,培育一批主导产业企业品牌和“临系”特色农产品品牌;三是力争将临沧坚果、凤庆滇红茶、临沧核桃、永德芒果、双江勐库大叶种茶、临沧咖啡、临沧蔗糖等产业区申报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积极申报中国糖料基地,打造“中国糖都”。
(七)构建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一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完善标准体系,加强标准集成转化,制定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配套的生产操作规程,让农民易学、易懂、易操作;二是充分发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的作用,推进全程监管。坚定不移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废旧农膜、秸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三是建立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根据风险监测和日常巡查情况实施风险分级管理,对违法主体增加抽检频次,情节严重的列入黑名单实行联合惩戒。对风险高、隐患大的农产品,在重点环节、重点时段和重点区域加大执法抽检频次,定期曝光典型案例,有效形成执法监管的震慑力;四是加强监管队伍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市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充实监管人员,落实监管经费,加强硬件装备配置,稳步推进农业系统检验检测资源整合,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