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生态环境局关于2025年3月3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告表)拟审批情况的公示

发布日期: 2025-03-03 18:06 信息来源: 临沧市生态环境局 浏览次数: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及信息公开要求,经审议,我局拟对以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作出审批意见,现将有关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5年3月4日-2025年3月6日(3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提出听证申请。

电话:0883-2165088(传真)、0883-2122683。电子信箱:lchbxzfw@163.com

通讯地址:临沧市临翔区玉带路202号。邮编:677000。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地点

建设单位

环评机构

项目概况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1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公安局污水毒情监测点建设项目

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公安局(青年路55号)住宅楼一层车库。中心地理位置:东经:99°24′3.582″,北纬:23°32′9.331″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公安局

临沧正诚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项目建设完成后年烘干40000吨鲜玉米,总占地面积6497.02m²,设置生产区和办公生活区,其中生产区设置一条烘干塔生产线,烘干能力150t/d。项目由主体工程、储运工程、公用工程以及环保工程组成。

施工

1、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①颗粒物逸散性的工程材料、废弃物应当集中堆置于工地区域,并覆盖密闭式的防尘网,建筑工地暂时不施工作业的,需对裸露地面进行覆盖,超过三个月的应当进行绿化、铺装或遮盖。②施工场地可采用洒水降尘措施进行除尘。③施工场地进行清洁打扫,保证场地和道路的清洁。④采用合格水性装修涂装建材。

2、水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废水:项目在施工场地建一个≥2m3的临时沉淀池,施工废水经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项目施工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生活污水:施工人员不在项目区食宿,施工人员洗手、上厕所等废水经厂内已建的化粪池处理后,化粪池污泥与废水一起定期委托周边农户清掏作为农肥使用,不外排。

3、噪声防治措施

①采用低噪声施工设备进行施工,设专人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和维护,并负责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严格按操作规范使用各类机械。②对强噪声设备进行一定的隔声及减振处理,在不影响施工情况下将噪声设备尽量不集中使用,固定的机械设备尽量进入室内操作。③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做到文明施工。④认真组织施工安排,避免在同一时间集中使用大量的动力机械设备。⑤项目装修和设备安装所使用的机械定期保养检查,保证正常运行,不会产生异响。⑥合理安排运输路线,物料运输安排在白天,经过河底岗小学、村庄和居民区时减速慢行,禁止鸣笛,并对运输车辆定期维修、养护。

4、固体废弃物防治措施

①施工人员生活垃圾: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经垃圾桶收集后,清运至附近村寨垃圾收集点后由环卫部门处置。②建筑垃圾:本项目租用厂房,装修和设备安装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较少。建筑垃圾能够回收利用的进行回收利用,剩余部分收集后委托资质单位运至政府部门指定地点进行处置,禁止四处乱堆乱倒建筑垃圾。

运营期

1、废气

(1)粉尘:鲜玉米和玉米芯装卸、输送过程中采取厂房密闭、脱粒机除开口处其余密闭、输送全过程密闭、降低装卸高度的措施减少粉尘的外逸;烘干车间塔体设置抑尘网降低烘干粉尘的外逸;燃料及炉渣用袋装的形式收集并储存于室内。成品仓库和成品上料区采取封闭措施,粉尘密闭厂房自然沉降。

(2)热风炉废气:经布袋除尘设施处理后通过不低于20m高的排气筒排放。

2、地表水

项目不产生生产废水,生活污水产生量为0.24m³/d,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化粪池污泥与废水一起定期委托周边农户清掏作为农肥使用。化粪池容积为2m3,理论能容纳近8天的生活污水,能确保雨天不外排。

3、噪声

①进入项目区内的运输车辆应减速并禁止鸣笛。②生产设备均设置于生产车间内,生产设备安装减振垫。③倘若日后设备需更新时,在设备选型在满足工艺生产的前提下,优先选用精度高、装配质量好、噪声低的设备;对于某些设备运行时由振动产生的噪声,应对设备基础进行隔振、减振,以此减少噪声。④加强管理建立设备定期维护、保养的管理制度,以防止设备故障形成的非生产噪声,同时确保环保措施发挥最有效的功能;加强职工环保意识教育,提倡文明生产,防止人为噪声。

4、固体废物

生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玉米杂质(包括玉米皮、玉米绒、玉米叶、玉米小颗粒、粉尘等)、不良品玉米和脱粒车间收集粉尘一起外售作为饲料;抑尘网收集粉尘、布袋除尘器收集粉尘和炉渣均为有机质,以袋装形式储存在烘干车间,建设单位已与当地居民委员会签订炉渣处置协议,玉米芯至耿马县勐撒农林废弃物高质化利用示范园项目(生物质成型燃料厂),用于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加工生产用于周边农田施肥,实现资源化利用;项目运营时产生的废包装袋外售至废品回收站;项目区位于勐永镇河底岗社区,生活垃圾可清运至附近村寨的垃圾收集点由环卫部门处置;环评要求建设单位建设一座危废暂存间,用于收集和暂存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矿物油,并交由具有危废处理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

其他按照报告提出的措施执行。

2

勐省农场光伏发电项目

临沧市沧源县勐省镇,场址地理坐标介于北纬23°18′3.911"~23°20′18.805",东经99°24′51.810"~99°26′12.315"之间

云南百源众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国华锐新(云南)新能源有限公司

勐省农场光伏发电项目规划总装机容量为63.367MWp/48MWac,本工程共设18个光伏发电单元。18个光伏发电单元经安装于各子阵内的组串式逆变器和箱式变压器升压后,分为2回35kV集电线路送至本项目新建的220kV升压站。本项目升压站规划建设2台主变压器,本期建设1台110MVA主变压器(远期建设1台180MVA主变压器),采用220kV三相双绕组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本次环评内容仅包含光伏方阵、集电线路和升压站的建设,项目送出线路不属于本次环评的评价范围。

施工期

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植物与植被保护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为保护工程区内的生态环境,在环境管理体系指导下,施工期进行精密设计,尽量少占用土地,减少施工工期和施工范围,以减轻施工对周围自然植被、地形地貌等环境的影响。具体采取以下生态保护措施:

①严格按照施工线施工,禁止占用生态红线、天然林、基本农田、耕地等。

②加强施工管理和环境宣传,对施工人员进行环境教育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及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将环境保护要求纳入工程招标中,严格按设计施工,禁止超计划占用土地和破坏植被。对于被占用的林地,应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手续并进行补偿;施工结束后必须对临时占地进行恢复。

③进一步优化施工道路、集电线路设计,尽量缩短路线长度和高大边坡,减少临时用地面积。

④施工期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通过规定和制度化,禁止施工人员对施工范围外树木进行砍伐,禁止到非施工区活动,严格烟火管理,杜绝施工人员对施工区和其它地区植物的破坏。

⑤场内道路尽可能利用现有采矿道路及乡村道路,施工尽量不破坏灌木植被。

⑥工程建设开挖时,应收集并保存表层土,暂时堆放于临时表土堆场,用于项目区植被恢复覆土;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植草复绿,项目区植草复绿时优先使用原生表土和乡土物种,严禁引入外来物种;强化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做好水土保持规划,并按照水土保持设计要求落实水土保持设施。

(2)动物影响减缓措施

为保护好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减少施工建设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保护:

①在施工中尽量减少对动物栖息地生境的破坏;

②加强施工人员对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教育,在施工中遇到的幼兽或受伤的兽类,应交给林草局的专业人员,不得擅自处理;

③施工中要有保护动物的专门规定,在施工区内设置保护动物的警示牌,并安排专门人员负责项目区施工中的动物保护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2、水体保持措施

(1)茶光互补光伏项目是将茶园和光伏发电项目相结合,保留现有茶树,充分利用茶地上部空间,安装光伏支架和铺设光伏板。光伏板阵列区除光伏板基础、围栏基础部分外,其余区域均为保留的茶地,后期对光伏板基础、围栏基础扰动区域进行植被恢复,对损坏的茶树进行恢复。

(2)升压站多处于比较平缓的地带,除自身基建期有一定的水土流失外,在使用过程中基本已经被建构筑物、硬化、绿化覆盖,水土流失基本可以达到微度。对于开挖面和开挖料填筑形成的边坡应该采取喷锚护坡、撒播种草等措施及时进行防护。

(3)集电线路区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施工期电缆沟、塔基基础等开挖区域,主要在施工期对临时堆土等区域采取临时防护措施,施工结束后除塔基基础等占地外,占用耕地的区域采取复耕后进行农业种植,其它区域主要采取撒播草籽进行绿化恢复。

(4)交通道路区包括边坡防护、截排水等工程防护措施,以及道路边坡绿化和施工期临时防护措施。道路工程占地面积、土石方开挖均较大,其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道路边坡。交通道路区需加强拦挡及排水措施,并对坡面加强绿化。

(5)施工生产区主要包括施工生产区、材料仓库等临时占地区域。该区水土保持措施主要为临时覆盖措施;以及施工结束后及时拆除临时设施,进行土地整理,恢复植被。一般采用灌草结合的方式进行恢复。

(6)临时表土堆场区水土保持措施主要为临时拦挡、临时排水措施;以及施工结束后恢复植被。

(7)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工程量汇总

根据本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项目水土保持措施如下:

①主体设计的工程措施

A、工程措施:升压站区道路及硬化区雨水管314m,边坡区浆砌石截水沟492m、浆砌石排水沟155m、排水涵管(DN500)28m、沉砂池2座;集电线路区架空线路区浆砌石截排水沟10m。交通道路区新建道路浆砌石排水沟580m、沉砂池3座,扩建道路浆砌石排水沟925m、沉砂池2座。

B、植物措施:升压站区绿化区撒草绿化0.01hm²,边坡区撒草绿化0.10hm²。

②水保方案新增水土保持措施

A、工程措施:

光伏发电系统区:光伏阵列区防溅蚀沟7924m;方阵内直埋线路区表土剥离0.04万m³,表土回覆0.04万m³。

升压站区:建构筑物区表土剥离0.03万m³;道路及硬化区表土剥离0.11万m³;绿化区表土剥离0.01万m³,表土回覆0.01万m³;边坡区表土剥离0.06万m³,表土回覆0.02万m³。

集电线路区:直埋线路区表土剥离0.01万m³,表土回覆0.01万m³,复耕0.04hm²;架空线路区表土剥离0.03万m³,表土回覆0.03万m³。

交通道路区:新建道路表土剥离0.04万m³,表土回覆0.03万m³;扩建道路表土剥离0.09万m³,表土回覆0.04万m³。

施工生产区:表土回覆0.13万m³。

临时表土堆场区:表土回覆0.10万m³。

B、植物措施:

光伏发电系统区:光伏阵列区撒草绿化7.41hm²,防溅蚀沟撒草绿化0.77hm²;方阵内直埋线路区撒草绿化0.83hm²;箱变区撒草绿化0.05hm²。

集电线路区:直埋线路区撒草绿化0.18hm²;架空线路区撒草绿化0.18hm²,灌草绿化0.26hm²。

交通道路区:新建道路边坡绿化0.17hm²,扩建道路边坡绿化0.30hm²。

施工生产区:灌草绿化0.43hm²。

临时表土堆场区:灌草绿化0.30hm²。

具体工程量为:绿化面积10.88hm²,需定植茶树3175株,爬山虎3122株,草籽870.40kg(光叶紫花苕子855.20kg,狗牙根、白三叶各7.60kg)。考虑10%补植率,需茶树3493株,爬山虎3434株,草籽957.44kg(光叶紫花苕子940.72kg,狗牙根、白三叶各8.36kg),全面整地10.88hm²,穴状整地6297个,抚育管理10.88hm²。

C、临时措施:

光伏发电系统区:光伏阵列区临时覆盖1.09hm²,方阵内直埋线路区临时覆盖0.25hm²,箱变区临时覆盖0.05hm²。

升压站区:道路及硬化区临时排水沟314m;绿化区临时覆盖0.01hm²;边坡区临时截水沟492m,临时排水沟155m,临时覆盖0.44hm²。

集电线路区:直埋线路区临时覆盖0.24hm²;架空线路区编织袋装土112m,临时截排水沟10m。

交通道路区:新建道路临时排水沟580m,临时覆盖0.17hm²;扩建道路临时排水沟925m,临时覆盖0.30hm²。

施工生产区:临时覆盖0.18hm²。

临时表土堆场区:临时拦挡337m,临时覆盖0.30hm²。

具体工程量为:编织袋填筑及拆除535.90m³,土石方开挖594.24m³,无纺布10900m²,土工布20740m²。

3、施工期对永久基本农田天然林、公益林的环境保护措施

项目部分光伏阵区距离永久基本农田、天然林、公益林较近,为避免施工期间对评价范围内永久基本农田、天然林、公益林的影响,需采取相关措施,其采用的保护措施如下:

(1)施工期严格控制施工范围,在光伏方阵靠近基本农田、天然林、公益林一侧设立警示牌及围栏,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禁止任何施工人员跨越围栏到基本农田、天然林、公益林区域活动,禁止施工扰动区域超出项目用地范围线,最大限度减少占地和植被破坏。

(2)严禁在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天然林内设置“三场”,禁止在基本农田、天然林、公益林区域堆放施工生产生活材料。施工结束后对区域进行植被恢复及水土保持措施。

(3)建设单位在施工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天然林、公益林,施工期“三废”按要求合理处置,保护农灌沟渠,避免施工对沿线农灌系统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4、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1)在临时施工场地周围设置遮挡围墙,施工场地面向村庄一侧设置不低于2.5m的遮挡围墙,并加强施工场地洒水降尘。

(2)施工工地进出口处地面进行硬化处理,设置车辆清洗池、沉淀池、过滤池及车辆清洗设备,对驶出车辆的槽帮和车轮冲洗干净后方可驶出施工工地。

(3)加强施工现场运输车辆管理。运输的车辆必须车身整洁,装载车厢完好,装载货物堆码整齐,运输建筑材料及建筑垃圾的车辆加盖篷布以减少洒落,不得污染道路。

(4)对粉状粒料堆应采取防尘布或网遮盖、洒水降尘、袋装等措施,减少由于风力引起的扬尘。

(5)施工场地内车辆应采取低速行驶,道路保持清洁,裸露场地采取洒水降尘措施。

(6)对建筑垃圾及弃土应及时处理、清运,以减少占地,防止粉尘污染。

(7)在施工场地上设置专人负责弃土、建筑垃圾、建筑材料的处置、清运和堆放。

(8)不得在工地内熔融沥青,禁止在工地内焚烧油毡、油漆以及其他产生有害、有毒气体和烟尘的物品。

(9)推行绿色文明施工管理模式,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在合同中依法明确扬尘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和责任,并将防治费用列入工程成本,单独列支,专款专用。实施扬尘污染防治保证金制度。切实履行工地门前三包责任制,保持出入口及周边道路的清洁。

经采取以上措施后,施工期废气可以得到有效管控,对周围环境影响小,措施可行。

5、水环境保护措施

(1)生活污水:项目未设置施工生活区,租用民房作为现场办公生活用房。生活污水依托租用房化粪池预处理后用于周边田地农肥使用,不外排。

(2)建筑施工废水:每个施工生产区设置1个沉淀池(5m3),共5个,对混凝土系统废水和工具清洗废水进行沉淀处理,处理后的废水回用于洒水抑尘,不外排。

(3)雨季径流:严格按照水土保持有关要求进行设计施工,选择好临时表土堆场,并建设拦挡、覆盖等水土防护措施,光伏区和道路区在地势低凹处设置排水沟,排水沟末端设置沉淀池,有效拦截雨水对施工面冲刷。光伏区和道路区在地势低处设置排水沟,排水沟末端设置初期雨水池,共设置5个,分布在各片区,每个沉淀池容积均为3m3。场地内雨季径流经初期雨水池沉淀处理后,尽量回用于场地,剩余部分再外排,减轻对地表水体的影响。

(4)加强管理,做好机械的日常维修保养,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另外,雨天应对各类机械、粉状物料进行遮盖防雨。

(5)节约用水,减少施工废水的产生,且尽量避免雨季土石方施工,暴雨期间停止地基开挖等扰动地表类的施工。禁止任何施工废水排入周边地表水。

经采取以上措施后,施工期废水可以得到妥善处理,对下游环境影响小,措施可行。

6、声环境保护措施

(1)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禁止夜间施工,施工场界噪声应符合《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标准,即:昼间≤70dB(A),夜间≤55dB(A)。

(2)尽量采用低噪声施工机械,工程施工所用的施工机械设备应事先对其常规工作状态下的噪声进行测量,超过国家标准的机械应禁止入场施工。

(3)对强噪声设备进行一定的隔声及减振处理,在不影响施工情况下将噪声设备尽量不集中安排,固定的机械设备尽量入棚操作。

(4)对施工机械进行维护,减小施工机械的施工噪声,同时施工单位应设专人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和维护。

(5)运输过程中的车辆应尽量避免在夜间运输,限制车速,进出厂区、经过居民点时严禁鸣笛,做到文明行车。

(6)在进行物料运输时,应合理安排运输时间,经过敏感点时应低速、禁鸣。

(7)在施工的结构阶段和装修阶段,对建筑物的外部应采用围挡,对混凝土泵、混凝土罐车可搭简易棚围护降噪,以减轻设备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8)施工期间建设单位应与施工方签订环境管理责任书,具体落实施工期噪声防治措施,并且加强与周围可能受影响单位的沟通,减轻对声环境的不利影响。

(9)靠近声环境保护目标一侧施工时,采取建设隔声屏障措施。

经采取以上措施后,施工期噪声可以得到有效管控,对周围环境影响小,措施可行。

7、固废处置措施

(1)废弃土石方:工程建设无外借方及永久弃方产生。表土堆场堆放采取临时覆盖措施,周围建设截排水沟,施工结束后撒草绿化,土石方开挖对环境影响小。

(2)建筑垃圾:建筑垃圾应分类收集,能利用部分进行回收利用,不可回收部分委托有资质单位清运处置。

(3)生活垃圾、废包装袋:统一收集后转运至附近村庄垃圾收集点统一处置。

(4)施工过程中损坏的太阳能电池板按照《光伏组件回收再利用通用技术要求》(GB/T39753-2021)回收再利用。

(5)车辆运输散体物时,必须密封、包扎、覆盖、不得沿途撒漏。

经采取以上措施后,施工期固体废物可以得到有效处理处置,对周围环境影响小,措施可行。

运营期

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本项目光伏板下全部实施茶光互补,在已有茶园铺设光伏板。严格执行《云南省自然资源厅 云南省能源局关于进一步支持光伏扶贫和规范光伏发电产业用地的通知》(云自然资〔2019〕196号),光伏复合项目,光伏板下及周围种植农业,光伏组件严格执行最低沿高于地面2.5m、桩基间列间距4.4m、行间距大于6.5m的架设要求,不破坏农业生产条件,除桩基用地外,严禁硬化地面、破坏耕作层,严禁抛荒、撂荒。

(2)本项目运营阶段,禁止违法开荒项目区外的土地,禁止破坏项目区范围外的植被。

(3)保护当地的野生动物,禁止人为捕杀;禁止引入外来有害生物。

(4)光伏周围建设好截排水沟,空闲地多种植本地树种,减少区域水土流失。

(5)建设单位要做好项目区的森林草原防火工作,重点加强项目运营、检修期间的野外火源管理,落实森林草原防火管护人员和措施。

(6)在满足正常运营的同时,须保证电池组件阵列下方不得改变原用地类型,不得裸露地表、硬化或作其他用途。

(7)在满足光伏电站正常建设运营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散生木的采伐。

(8)项目光伏板区建设完成后,后续根据土地利用类型规划实施茶光互补。本环评要求,运营期为恢复生态环境,光伏阵列区建设完成后尽快实施茶光互补,以达到形成无地表裸露的目的,控制水土流失及生态系统稳定运行。

2、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1)升压站内使用清洁能源,厨房设置1套抽油烟机,将食堂油烟处理后排放,加强日常运行管理。

(2)隔油池、化粪池均为地埋式,减少异味的产生。

(3)生活垃圾及时清运,减少因生活垃圾腐烂而产生的异味影响周围环境。

(4)保持项目区内环境卫生,减少运营期地面扬尘和飘散物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5)场内道路两旁栽种行道树,阻挡道路扬尘,设置标志提醒车辆减速慢行,减小道路扬尘、车辆尾气对周围大气环境的影响。

3、水环境保护措施

(1)升压站内实行雨污分流,升压站内食堂废水先经隔油池(1m3)预处理后与其它生活污水共同经化粪池(2m3)处理,然后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2m3/d)处理达标后回用于升压站内绿化、道路浇洒用水,不外排,同时设置一个5m3中水回用池,用于雨天暂存经处理达标的水。

(2)太阳能电池板尽量在旱季进行清洗,清洗废水产生量较小,在对电池组件进行水清洗的同时,废水可直接作为茶树的浇灌用水,不外排。

(3)应定期对化粪池、隔油池进行清掏。

(4)禁止向地表水排放任何废水,定期巡逻检查,加强监管及宣传教育。

4、声环境保护措施

选用低噪设备、加强基础减震布置;加强设备日常管理和维护,使设备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建设单位建设升压站厂界围墙,围墙高度不应低于2.5m并在升压站周边种植绿化带。

5、固废处置措施

(1)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定期自行转运至周边村庄垃圾收集点统一处置。

(2)隔油池油渣及食堂泔水:采用泔水桶收集后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统一清运处置。

(3)化粪池污泥:委托当地环卫部门清运处置。

(4)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污泥:委托当地环卫部门清运处置。

(5)废旧光伏电池板:统一收集后暂存于升压站临时暂存点,按照《光伏组件回收在利用通用技术要求》(GB/T39753-2021),后期由设备生产商回收处置。

(6)变压器废油、废矿物油、废油桶、废储能蓄电池:属于危险废物,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7-2023)要求暂存后,定期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

(7)本项目升压站东北角设置1间危废暂存库,占地面积约30m2。危废收集的同时应做好危险废物情况的记录,记录上注明危险废物的名称、来源、数量、特性和包装容器的类别、入库日期、存放库位、废物出库日期及接收单位名称,需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7-2023)的要求,防渗技术要求为:防渗层为至少1m厚黏土层(渗透系数不大于10-7cm/s),或至少2mm厚高密度聚乙烯膜等人工防渗材料(渗透系数不大于10-10cm/s),或其他防渗性能等效的材料。

6、电磁环境保护措施

(1)升压站内电气设备应采取集中布置方式,在设计中应按有关规程采取系列的控制电压、电磁感应场强水平的措施,如保证导体和电气设备之间的电气安全距离,选用具有低辐射、抗干扰能力的设备,设置防雷接地保护装置,选用带屏蔽层的电缆、屏蔽层接地等,将可以有效的降低电磁环境影响。

(2)尽量不在电气设备上方设置软导线,以减少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感应强度;对大功率的电磁振荡设备采取必要的屏蔽,将机箱的孔、口、门缝的连接 处进行密封;控制箱、断路器端子箱、设备的放油阀门及分接开关尽量布置在较低场强区,以便于运行和检修人员接近。

(3)合理选用各种电气设备及金属配件(如保护环、垫片、接头等),以减少高电位梯度点引起的放电;使用合理、优良的绝缘子来减少绝缘子的表面放电,尽量使用能改善绝缘子表面或沿绝缘子串电压分布的保护装置。

(4)电气设备安装接地装置,升压站内平行跨越的相序排列比避免相同布置,减少同相母线交叉与相同转角布置,降低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感应强度。

(5)金属构件做到表面光滑,避免毛刺出线。

(6)所有设备导电元件接触部位均连接紧密,减少因接触不良而产生的火花放电。

(7)建设单位应在危险位置建立各种警告、防护标识,避免意外事故。对当地群众进行有关设备方面的环境宣传工作,帮助群众建立环境保护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减少在高压走廊内的停留时间。

(8)根据《云南省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变电站围墙外延伸3m所形成的区域划分为其他电力设施保护区。目前本项目升压站围墙外3m内无建构筑物等分布,后期运行也应加强宣传和管理,禁止在变电站围墙外扩3m所形成的电力设施保护区域内新建建筑物。

7、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1)升压站内主变压器下方设置1个5m3集油坑,变压器附近设置1个事故油池,事故油池设置为地埋式,容积为40m3

在箱式变压器下方基础处设置18个集油池,每个2m3,收集事故情况下变压器的泄漏油。主变压器及箱变在维修和事故情况下,产生的废油由集油坑收集后,经球墨铸铁管输送至事故油池存放。

(2)严格做好分区防渗工程,施工期加强工程监理和环境监理,提高防渗工程质量,做好照片、录像以及相关文字说明等存档资料。

集油坑、事故油池、危废暂存库须进行防渗处理,按《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进行建设,防渗技术要求为:防渗层为至少1 m厚黏土层(渗透系数不大于10-7cm/s),或至少2mm厚高密度聚乙烯膜等人工防渗材料(渗透系数不大于10-10cm/s),或其他防渗性能等效的材料;升压站占地区域内综合楼、仓库及道路进行简单防渗,采取一般地面水泥硬化。

(3)运营期定期检查各储存设施,避免出现泄漏等不良情况。

(4)危险废物的贮存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7-2023)要求执行。

(5)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岗位培训,建立健全的环保管理机制和各项环保规章制度,落实岗位环保责任制,加强环境风险防范工作,防止事故排放导致环境问题。

(6)在项目建设完成正式运营前,应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进行备案,在项目运营过程中定期进行应急演练。

3

沧源佤族自治县中医佤医医院新址维修改造项目

沧源佤族自治县司岗里大道11号

云南兴玖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沧源佤族自治县中医佤医医院

项目为迁建项目,在已建房屋进行建设和设备安装,不涉及主体工程建设,占地15424.048m2,设置床位120张(根据临沧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登记床位数120张),主要设有医院设有门诊综合科、风湿病科、针灸科、民族医学科、功能科、药剂科等,不设置传染科。

1、项目污水处理站为地上一体式,池体封闭,同时在污水处理站定期喷洒除臭剂,可有效降低污水处理站臭气排放浓度,可满足《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表3污水处理站周边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的要求,车辆产生的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影响较小。中药煮制产生的异味抽风装置,引至屋外无组织排放,加强通风,经距离衰减和大气环境稀释作用后,异味浓度排放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表3标准要求(臭气浓度≤10(无量纲)),对环境影响不大。项目危废暂存间产生臭气采取消毒、除臭、清洗、强制排风等防治措施进行处理,将有效的减少异味气体的产生排放,可满足《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表3标准要求(臭气浓度≤10(无量纲))

2、检验科废水经特殊废水收集桶收集后进行活性炭吸附及化学中和预处理,经处理后进入化粪池、一体化污水处理站(废水处理采用的“A/O+沉淀+氯消毒”工艺,)进行处理,处理达标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3、水泵、备用发电机产生的噪声通过基础减震垫、墙体隔声等措施后厂界能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

4、医疗废物暂存后委托有资质单位清运处置。化粪池污泥、污水处理站污泥清掏消毒处理后委托资质单位处置;生活垃圾、中药渣等委托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理;废包装袋(箱)收集后外卖至废品回收站。

4

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大湾江砂石料加工厂建设项目

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孟定核心园区内

云南鸿蔑建筑劳务有限公司临沧分公司

临沧正诚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项目租用临沧鑫铖糖业有限责任公司的闲置土地及原有厂房建设砂石料加工生产线1条,主要包括:1#原料堆放区、2#原料堆放区、加工生产区、成品堆放区、办公生活区等及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主体工程、储运工程、辅助工程、环保工程。

(一)施工期主要污染防治措施及环境影响评估

项目施工期主要产生的污染物为施工废气、施工废水、施工噪声、施工固废等。

《报告表》提出:对项目施工区进行围挡施工,场地适当实施洒水降尘,对水泥等易产生扬尘的物料覆盖篷布,实施运输车辆载货限高和加盖篷布,防止沿途撒落;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依托项目区已建公厕及化粪池进行处置,不外排;施工废水通过厂区临时沉淀池处理后用于厂区洒水降尘及绿化用水,不外排;施工期间选用低噪声设备,并加强检修与维护,使之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运输车辆等进出场地应限速、禁鸣;要求施工人员严格规范操作施工机械,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强噪声设备同时施工,持续作业;施工阶段均安排在白天进行,夜间禁止进行施工作业;生活垃圾通过垃圾收集桶收集后委托环卫部门清运处置;建筑垃圾中能回收利用的进行回收利用,将不可利用的建筑装修垃圾按住建部门要求处置。

(二)运营期主要污染防治措施及环境影响评估

1、环境空气

项目运营期废气主要为原料及成品装卸粉尘、破碎筛分粉尘、堆场粉尘、车辆运输扬尘、食堂油烟等,分为有组织、无组织排放形式。

(1)有组织废气

项目有组织废气主要来源于原料破碎筛分环节,主要污染物为颗粒物。

《报告表》提出:在破碎、筛分工序上方设置集气罩,粉尘经集气罩收集后分别经3套布袋除尘器收集处理后,分别经3个排气筒排放,排气筒编号分别为DA001、DA002、DA003。在采取上述措施下,均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新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即颗粒物排放浓度≤120mg/m3、排放速率≤5.9kg/h。

(2)无组织废气

项目无组织废气主要来源于原料及成品装卸粉尘、破碎筛分工序未被有效收集粉尘、堆场粉尘、车辆运输扬尘等,主要污染物为颗粒物。

《报告表》提出:原料及成品堆场均设置于三面围挡+顶棚的厂房内,原料及成品堆场、皮带输送环节等设置喷淋降尘设施,厂区内的地面全部硬化处理,场内道路采取洒水降尘等措施。《报告表》分析,采取措施后,项目无组织颗粒物排放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即≤1.0mg/m3

2、地表水环境

项目运营期废水主要为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初期雨水,生产废水主要包括洗砂废水、车辆冲洗废水。

《报告表》提出:洗砂废水经废水收集池、三级沉淀池、回用水池沉淀处理后回用于生产,不外排;项目初期雨水经初期雨水收集池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洗砂工序,不外排;项目食堂废水经隔油池预处理后与其他生活废水一起进入化粪池处理后,进入一体化污水处理站处理后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20)表1中绿化标准限值后用于厂区内绿化,不外排;车辆冲洗废水经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回用于车辆冲洗,不外排。

3、声环境

运营期噪声主要为生产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声。

《报告表》提出:尽量选择低噪声型设备,在高噪声设备上安装减振垫,采用隔声、吸声、减振等措施;根据厂区实际情况和设备产生的噪声大小,对设备进行合理布局,将噪声较大的设备及作业区设置在有墙体围挡一侧;加强设备管理,对设备定期检查维护,加强设备日常保养,及时淘汰落后设备;制定严格的作业操作规程,避免不必要的撞击噪声;在项目内种植植物,形成绿化屏障等防治措施。采取上述措施后东、西厂界昼间噪声贡献值能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3类标准,即:昼间≤65dB(A),北、南厂界昼间噪声贡献值能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4类标准,即:昼间≤70dB(A),项目夜间不生产。

4、固体废物

项目运营期产生的一般固体废物主要有沉淀池污泥、布袋除尘器收尘灰,危险废物主要有废矿物油、废含油抹布和手套、废矿物油桶;其他废物有生活垃圾、隔油池油污及餐厨垃圾、化粪池污泥。

《报告表》提出:沉淀池污泥经压滤机压滤后暂存于污泥暂存库,出售作为营养土生产的原料;布袋除尘器收尘灰经收集后与产品一起出售;隔油池油污及餐厨垃圾委托有资质单位定期清运处置;生活垃圾委托环卫部门定期清运;化粪池污泥定期委托环卫部门清运处置;危险废物暂存于危险废物暂存库,定期委托有资质单位清运处置,危险废物贮存及危废暂存库设置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的相关规定。

5、环境风险

项目涉及的风险物质为废矿物油,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附录 B,油类物质临界量为2500t。《报告表》核算,Q<1,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Ⅰ。

《报告表》提出:按规范建设危险废物暂存库,厂区采取分区防渗措施,设置危险固废管理台账,编制事故应急预案并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