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期 目前项目已完成建设工作,回顾施工期已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如下: 1、废气:①采取洒水抑尘措施,减少施工扬尘。②使用耗油低、排气小的施工车辆,使用优质燃油,加强对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的检修和维护等措施,减少燃油废气。 2、废水:①施工废水已通过移动式铁槽静置、沉淀后回用于混凝土养护或施工场地洒水抑尘。②施工人员均租用当地民房,生活污水均通过民房污水处理措施处理。 3、噪声:施工期已落实施工组织方案,选用低噪声设备,合理布置高噪声设备,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并依托施工区域地形植被进行有效隔声降噪,避免多台施工机械同时作业造成的叠加影响,施工期间未收到附近居民点投诉。 4、固体废物:①施工区域内设置垃圾桶,将产生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后,联系环卫人员外运处置。 ②本项目建设期间边开挖边回填,无弃方产生。 5、生态环境:①设计、施工阶段优化了线路路径,线路总体避让了环境敏感区, 对于线路(JC2-JC2+1段)无法避让怒江下游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调整JC2+1档距后采用高塔进行无害化跨越,施工期间未在红线区域内设置施工场地,同时约束了施工人员的活动范围,未对红线区域内的植被产生影响。②施工阶段优化了杆塔及塔基设计,采用全方位高低基础,减少了塔基植被破坏;③施工期间已开展施工人员生态保护教育,严禁施工人员捕猎野生动物,未发现施工人员对各类野生动物乱捕乱杀,也未收到相关单位的处罚。项目施工未发现珍稀濒危的动植物,未对珍稀濒危的动植物造成影响。 运营期 1、电磁环境:①线路验收时,对线路断面、敏感目标进行工频电磁场进行监测,确保其符合《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的限值要求。 ②对沿线附近居民定期进行电磁影响培训及宣传活动,让周边居民对电磁辐射影响有正确的认知。 ③定期巡检、维护本工程电磁环境保护设施,对沿线可能存在的电磁环境隐患进行处理。 2、生态环境:①对线路塔基处的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加强植被的抚育和管护。 ②在线路维护和检修中仅对影响安全运行的树木进行削枝,不进行砍伐。 ③制定和实施各项环境管理计划,检查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保证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 ④不定期地巡查线路,特别是各环境保护对象,保护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保证保护生态与工程运行相协调。⑤根据云南省林业厅颁布的《云南省古树名木》所列,评价区内发现未挂牌西南木荷Schima wallichii古树一株,距离jc54塔基直线距离185m。由于该株古树位于路边边坡上,靠近农田,容易受到人为活动破坏,建议设置围栏保护。因为古树立地条件特殊,围栏布置距离与高度综合以人摸不到树干为最低要求。围栏采用网格式围栏,围栏上悬挂安全、警示、宣传标语。 3、废气:本项目运行期无废气产生。 4、废水:本项目运行期无废水产生。 5、噪声:输电线路正常运行时基本无噪声,仅在下雨或大雾时会产生连续性电磁性噪声,但其噪声以中低频为主,其源强较小,可以忽略不计,对环境背景噪声影响不大。根据以往监测资料分析,输电线路正式运行后,在晴好天气情况下人耳在110kV线路下听不出输电线路的运行噪声,线路运行噪声贡献值很小,环境噪声基本与背景噪声相同。 工程建成投运后,应及时开展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及噪声监测工作,确保输电线路沿线噪声值应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相应评价标准要求。 6、固废:运行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不产生固体废弃物,在常规检修过程中可能产生废旧绝缘子、金具等固体废物,产生量较少,由建设单位收集后回收,并按国家有关规定管理和处置,不外排。 其他按照报告表提出的措施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