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生态环境厅日前印发的《云南省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提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科技工作会议精神,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安全为核心,以科技创新破解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难题为重点,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提升、人才建设、基础保障、创新服务、机制建设等五大行动,推动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夯实美丽中国建设云南实践的科技基础。
《计划》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生态环境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在高原湖泊及重点区域流域保护、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智慧治理、新污染物治理等领域取得新进展,科研成果奖励实现新成就,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进步,科技创新平台达到新水平,科技创新机制实现新突破,科研成果转化取得新成效,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环境不断活跃,基本构建支撑云南生态环境科技需求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上台阶”。
《计划》提出了实施五大行动16条具体措施。其中,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支撑行动主要突出支撑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支撑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支撑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支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等四个重点方面。
支撑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聚焦云南省支柱产业,开展重点行业减污降碳、污染物减排与综合利用、深度脱碳等技术研究,探索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技术创新。开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污染防治技术攻关。开展碳汇资源调查评估和省级碳汇试点研究,开展特色行业产品碳足迹、碳标签技术研究,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重点产业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深化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研究,开展核算结果应用和价值实现路径研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应用。
支撑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蓝天保卫战方面,开展PM2.5和O3来源解析、生成机理、传输规律和协同防控技术研究,开展污染物溯源仿真和智能预测技术研究,强化VOCs和NOx深度治理技术应用。在碧水保卫战方面,围绕九大高原湖泊、深水湖库、重点流域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水质污染成因、典型污染物迁移转化特征和驱动机制研究,开展“三水统筹”的预测和重构、治理和修复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在净土保卫战方面,开展云南省土壤重金属高背景成因研究,开展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机理、绿色修复技术研究,开展典型新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迁移转化机制、生态健康风险和风险预警及应急响应机制研究,开展大宗工业固废污染源头防控、处置、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历史遗留伴生放射性废渣综合利用、风险管控和污染治理的技术研究。
支撑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保障技术体系以及生态安全监测预警评估技术体系研究,强化高黎贡山等区域生物生态安全管理技术攻关,开展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提升关键技术研究,探索典型区域退化生态系统近自然修复技术,开展生态保护红线与自然保护地监管、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的技术规范、规程及指南研究。
《计划》强调,加强管理监督。强化统筹协调,适时调度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工作进展成效。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监督评估,将项目申报和成果挂钩,对表现突出的科研团队和人员优先支持承担重大科研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