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地质灾害防御能力水平提升的对策建议

发布日期: 2023-07-26 18:05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中的主要类型之一,是受地形地貌、地下水、地震和人为工程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地质灾害的发生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社会生活与经济活动、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资源。汛期是地质灾害高发期,提升汛期地质灾害防御能力水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对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临沧市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及特点

据统计,自2011年以来,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333起,造成15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8819万元。灾害大多发生在7至9月份,多发生在山区、农村,灾害类型以滑坡、泥石流、崩塌为主,占灾害总数的97.3%,灾害规模多为小型,有少量中型和大型灾害。

截至2023年6月底,全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004处,威胁人数205913人,威胁资产667821.39万元,比2011年底隐患点总数增加541处,威胁人数增加41793人,威胁财产增加89363万元,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危害增加。

二、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临沧市地质灾害的形成受内在条件和外界因素两方面的影响。内在条件决定了我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临沧山区面积占全市面积的97.84%,境内地势陡峻,沟壑纵横,河谷深切,地质构造复杂,褶皱和断裂发育,岩体破碎,地质环境条件脆弱。近年来,随着地质环境、全球气候的变化,地震活动频繁,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以及在汛期强对流单点强降雨极端天气多发频发,给地质灾害多发易发提供了条件,地质灾害隐患仍在逐年增长。

三、汛期地质灾害防御能力水平提升对策建议

主汛期期间,由于降雨增多,极端天气多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严峻形势,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一步提高汛期地质灾害防御能力,有效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一)夯实防灾减灾责任

一是强化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职能,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明确各级地方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并层层压实,做到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各级政府要提高政治站位,提高思想认识,细化各项工作任务和措施,加强资金保障,确保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及时拨付,保障地质灾害防御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二是各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要履行指挥部职能,督促指导各行业部门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职责,并对行业内的工程建设项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监管,确保各领域工程项目安全度汛。

(二)提升源头管控和技术防控

一是科学规划,科学施工。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一是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时,要统筹规划、合理选址和布局,做到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的同时不造成新的地质灾害隐患。二是各行业、各领域工程建设项目要严格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严格落实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制度(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严防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三是合理实施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有效避免地质灾害发生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是完善监测手段,加强监测。坚持专群结合、群测群防,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网络,加强专业监测预警项目的实施,强化已实施的专业监测点要做好设备的运行维护,确保汛期设备正常在线运行,确保实时在线监测。对未实施专业监测的隐患点,要落实群测群防人员,依靠广大基层群众全面做好监测预警工作。

三是深化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与信息发布。加强与气象、应急等部门的会商研判,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决策气象服务有效供给,发挥气象灾害预警、风险区划在灾前预防、综合减灾和减轻灾害风险中的作用。推广运用应急广播体系和监测预警广播喇叭,实现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时段预警信息的精准靶向发布,切实推动气象防灾减灾关口前移。

(三)落实应急防御和临灾处置

一是加强值班值守,做好调度叫应。健全汛期值班值守和信息报送制度,坚持领导带班、专人24小时值班,进一步明确汛期值班值守工作职责。加强值班调度,做到既有“叫醒”,又有“回应”,压紧压实乡镇(街道)直接责任和村(组)一线处置工作责任。

二是做好临灾转移避险及应急处置。各级各部门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扎实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让群众熟知预警信号、撤离路线和安全避险场所,提升公众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落实强降雨期间提前转移紧急避险相关工作要求,按照“提前12小时划定防范重点区域、提前6小时预置救援力量并组织特殊人群转移、提前2小时组织受威胁人员转移”的要求,加强强降水落区动态巡查,做到应转早转、应转尽转、应撤尽撤、不落一人,切实做好降雨期间提前转移紧急避险及应急准备各项工作,确保灾害一旦发生能够第一时间响应并迅速处置。

三是充分发挥地质灾害防治“驻市包县、驻县联乡”技术队伍监测预警、应急调查、应急处置和灾后恢复重建技术支撑作用,有效提升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