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政府:
2021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工作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临沧建设,科技支撑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日益凸显。至2021年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2020年度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48亿元,科技支撑临沧绿色产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2021年工作情况
(一)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一是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临沧现场办公会精神。制定出台了《临沧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围绕绿色低碳发展、推动旅游产业、生态环境保护、创新驱动发展4个方面配套提出21条工作举措90个重大项目清单,并建立项目实施甘特图,实行挂图作战,扎实推进项目实施。二是做好示范区评估工作。顺利通过了省科技厅主要领导带队赴临开展的创新示范区建设预评估,专家组一致认为,临沧创新示范区以较高的标准践行了国务院批复的相关要求,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提高、区域战略地位发生本质跃升、创新驱动贡献率较高,其形成的经验可以为全球同类地区产生积极的示范作用。同时,收集梳理分析了39项创新能力监测指标、102项落实SDGs进展指标、30项临沧可持续发展规划指标情况,编写了《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年度报告2021》上报科技部。三是推进示范区创新发展。制定印发《临沧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创新成果评价办法》,并组织启动开展2021年度示范区创新成果评价工作。全面推进示范区重点项目实施,截至2021年11月底,99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171.92亿元。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多次向科技部、省政府、省科技厅进行汇报对接,结合临沧特点、特色和基础条件,编制了“滇西南边疆多民族地区跨境作物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装备”和“滇西南多民族文化智慧化小镇建设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2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指南并按程序上报。四是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积极争取民主党派直通车支持,帮助呼吁支持解决临沧创新示范区建设中的重大项目、重大问题。组织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兰州举办的第七届环境与发展智库论坛,分享临沧建设创新示范区的实践经验。积极开展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南开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合作,专题编制了《地球大数据支撑的临沧市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评估报告(2015—2020)》。在临沧成功举办由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办的2021几何分析国际研讨会。五是加强典型模式提炼。不断探索总结了一批创新示范区建设典型经验模式,总结的“边疆地区乡村振兴—临沧沿边小康村模式”“乡村振兴—临沧万名干部规划家乡模式”“乡村地区医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临沧云县医共体模式”“多民族融合发展—临沧‘六个共同’促团结机制”等4个机制模式被科技部列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典型案例。六是加大培训及宣传力度。与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联合举办了“贯彻新发展理念·临沧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专题培训班”,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作专题授课,市、县(区)120名干部参加了培训。同时,加大创新示范区宣传力度,制定示范区宣传工作方案,制作了创新示范区成效专题片《破茧》,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手机公众号等媒体资源,共宣传报道创新示范区建设情况80多条(次);围绕示范区建设内容、科技创新成效、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创新光荣榜等4个方面设计布置展板在临沧城市规划馆进行集中展示。
(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一是强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结合《云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以及临沧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高质量编制完成《临沧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明确了临沧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工作任务目标及工作方向。根据市政府部署要求,研究草拟了《关于促进临沧市加大全社会研发(R&D)投入工作方案》并通过市政府常务会审定后印发执行。二是推动科技创新指标落实。2020年度,全市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为2.48亿元,投入强度为0.3%,较2019年下降0.07个百分点,排名全省第十三位(较上年度提升一位)。全市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预计为15%,工资总额增速为18.3%,超额完成全年既定增速目标。共争取上级资金6180.12万元,完成市政府下达向上争取一般公共预算补助资金7210万元目标任务的85.7%。三是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临沧工业园区申报创建国家高新区经省政府同意上报国务院并转科技部审核,获批建立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4个,新推荐申报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12个,通过省级专家评审5个;推荐申报国家级众创空间1户,并通过省科技厅专家评审报备科技部;推荐13户企业进入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推荐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户,通过省级专家评审7户;认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户、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21户、星创天地2个。高新技术企业、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数为历年新高。四是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引培力度。2021年共组织推荐申报省级两类人才8人,入选培养对象2人;推荐申报省级创新团队2个,推荐申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共认定培养市级科技创新人才27名、认定培育市级科技创新团队6个;共选派省级科技特派员98名,选派云南省科技特派团3个;共获2020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3项,共组织推荐申报2021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4项。五是加强科技对外交流合作及科普宣传。研究拟定了《云南省科技厅与香港六宝典资料免费2021年—2022年厅市科技工作会商建议方案》,初步提出会商主题、会商时间和12项会商议题;积极构建“科技入临”合作机制,组织申报完成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021年科技入滇常态化机制试点州市补助”,获省科技厅列项支持50万元;组织开展了以“百年回望: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发展”主题的“科技活动周”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132171份(册),开展科技咨询4426人次,组织科技下乡104次,公众参与达70672人次。首次举办了“云南省第七届科普讲解大赛临沧市预选赛”,推选2名选手代表临沧市参加了省第七届科普讲解大赛。六是突出科技项目支撑。全面开展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院士(专家)团队合作,2021年度,在抓好25项续建项目实施监管的同时,围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支撑特色产业发展、安边兴边科技综合示范、绿色低碳发展创新示范等方面,新立项目20项。截至目前,在蔗糖、茶叶、核桃、中药材等重点产业领域共突破关键技术8项,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12项,开发出新产品33个,建立生产线18条,制定技术规程和标准21项,建立追溯体系3套。推荐申报的“电子级四氟化锗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及中试生产线建设”项目已通过省级专家评审进入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库;全面加强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合作,超前策划省级重点专项“临沧市沧源县智慧边境乡村建设示范”项目。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内涵的认识尚有局限性,统筹推进合力不够。各县(区)、各部门对示范区建设的认识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差距,对可持续发展创新发展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市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合力仍有不足,推进机制还不够畅通;示范区宣传推介力度不够,总结提炼经验模式成为云南方案、中国方案上还有差距。
(二)科技创新基础薄弱,创新开放合作层次不高。临沧是农业大市,工业化进程起步晚,多年来开展的科技活动主要以科技培训、科技服务、科技成果应用推广为主,在开展研究与试验发展上实力不足,产学研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健全,高层次、宽领域的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水平亟待提升。2020年全市研发投入强度仅为0.3%,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三)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和动力不足,新技术应用尤其是信息技术应用程度较低。在当前经济下行、企业经营困难的大背景下,多数企业仅限于保生存、保运转,缺乏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远见和动力,对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意识不强,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应用和数字化平台建设上水平较低,市场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弱,产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不高,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未充分体现。
(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滞后,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缺乏。科技创新需要相应的创新平台和人才团队支撑。目前,全市仅获认定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1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星创天地7个、众创空间4个、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全市入选省级两类人才培养的仅有15人,获省级创新团队认定的仅有1个,推动创新开放合作的平台和人才支撑作用不明显。
(五)高校和科研机构量少质弱,产学研结合推进受限。目前全市仅有滇西科技师范学院1所高校,且科研条件基础薄弱,高层次人才缺乏,创新实力不强;全市纳入研发投入统计的24家科研院所,绝大部分以开展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为主,真正开展研发活动的较少。加之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在引入高水平的科研平台、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人才和团队落地难度较大。
三、2022年工作计划
(一)持续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
一是做好示范区规划及方案修编工作。组织完成对临沧市可持续发展规划重新修编和示范区“十四五”建设方案编制工作,进一步明确临沧示范区建设的方向、重点、具体内容等。二是统筹做好示范区行动工程项目推进。统筹加强与各县(区)各部门联系对接和协调配合,全面推进示范区相关行动工程及项目实施,重点推进可持续发展示范区90个项目实施,并按照项目调度要求,做好项目每月调度推进工作。三是做好示范区评估考评等工作。按照科技部及省科技厅相关要求完成示范区创新能力监测评估、SDGs 评估工作、2022年的年报等工作;组织完成2021年创新成果组织评价工作,形成鼓励创新的激励导向。组织开展对各县(区)、各部门的2021年度示范区建设考评工作,以考评工作积极促进示范区建设。四是积极争取召开对接会。加强向科技部汇报,积极争取召开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部际联席会成员单位与临沧市地对接会,建立沟通交流机制,促进更多政策项目落实。五是积极争取科技部重大专项支持。根据科技部“十四五”科技重大专项申报要求,结合临沧实际,围绕蔗糖循环经济发展、民族文化城镇建设等做好项目指南编制,邀请一流科研院校和一流专家团队参与,高质量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争取科技部支持项目早日落地。六是积极争取省级政策支持。认真做好向省政府常务会议汇报工作及材料准备,积极向上汇报,力争落实将省科技厅每年给予临沧示范区5000万元科技经费的支持政策延长至2030年。七是挖掘提炼经验模式。持续挖掘示范区建设中的亮点经验,邀请相关专家对现有亮点经验进行认真总结提炼提高,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可操作的“临沧模式”,争取更多典型模式列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典型案例,讲好“临沧故事”。八是积极争取召开首届创新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市长圆桌研讨会。加强与科技部等上级机关的汇报沟通和各示范区的合作交流,力争首届可持续发展市长圆桌研讨会在临沧召开,积极推进建立示范区协调联动机制。九是积极争取开展示范区专题培训。积极与市委组织部联系,力争继续组织开展一期示范区建设专题培训班,不断提高各级各部门意识和能力。十是积极“走出去”交流合作。继续深化与省内外科研院校合作,积极参与各种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学习考察其他示范区先进做法经验。十一是积极开展宣传推介。全面落实与市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合作等宣传协议,结合宣传需要,拓展宣传手段和形式,力争做到示范区建设每天听得到、看得到。同时,做好临沧城市规划馆中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展板布展以及简报等工作。
(二)强化科技支撑引领“三个示范区”建设。一是抓指标落实。认真贯彻落实《临沧市关于促进全社会研发(R&D)投入快速增长的实施意见》,通过强化政府资金引导、盘活科技创新项目、提升统计质量水平等方式,切实拉动规模以上企业、在临高校和纳统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研发(R&D)经费投入年均增速达17%以上。认真抓实支撑GDP统一核算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以及工资总额指标任务的落实,确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二是抓重点项目。立足科技支撑“三个示范区”建设,围绕实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示范工程、科技支撑特色产业发展示范工程、安边兴边科技综合示范工程、绿色低碳发展创新示范工程,积极推行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度试点,强化“产学研金介”深度融合,认真组织谋划好2022年度创新示范区的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继续加强对续建项目的实施监管,力争在重点产业领域新突破关键技术10项以上,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8项以上,开发新产品30个以上。同时,切实加强向科技部、省科技厅的汇报对接,着力抓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滇西南边疆多民族地区跨境作物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装备”、“滇西南民族多样性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和省重点科技计划“电子级四氟化锗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及中试生产线建设”、“临沧市沧源县智慧边境乡村建设示范”等项目组织申报,力争获得立项支持。三是抓创新平台。加快推动临沧工业园区升级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重点骨干企业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年内,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户,新增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5户,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5个,打造各类产业技术转移转化创新合作平台5个以上。四是抓人才引培。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坚持外引与内培相结合,积极推行“人才+项目”“人才+产业”“人才+课题”的人才开发模式,加强省级两类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推荐工作,扎实做好市级科技创新人才及团队培养认定工作,着力破解多层次人才制约瓶颈问题。年内,力争培育认定省、市科技创新人才25名以上、创新团队1个以上,选派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到基层服务50名以上。五是抓交流合作。以“临沧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主题,组织筹备召开省科技厅与香港六宝典资料免费的“厅市会商”会议,促成双方在科技政策、重大项目、创新平台、人才引培等方面达成共识,在重大举措层面协力配合。积极构建“科技入沧”合作机制,结合临沧科技的实际需求,加快推进技术引进、联合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水平的科研平台、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科技人才(团队)入临沧落地。全面深化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的科技合作,结合实际引进成熟科技成果开展产业化示范。六是抓科普宣传。认真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科普日、科技培训、科普讲座等宣传活动;积极筹备做好2022年临沧市科普讲解大赛。加强对国家、省、市一系列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政策的宣传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营造全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环境。
特此报告。
2022年1月5日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施晓菲 2122207)
临科发〔2022〕001号.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