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耿马:以产聚才赋能产业振兴

发布日期: 2024-06-12 16:53 信息来源: 耿马自治县工业和科技信息化局 浏览次数:

近年来,耿马自治县立足特色产业发展优势,积极搭建平台,探索院企合作模式,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引进人才,突破人才工作瓶颈,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以产聚才赋能产业振兴。

推新举措搭平台,建站服务求突破。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构建“人才链”,开展“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合作,依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南京工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大学等11家院校,先后在甘蔗、茶叶、水稻、中药材、魔芋等重点产业领域建立“杨本鹏专家工作站”“魏建和专家工作站”“陈集双专家工作站”“杨久专家基层工作站”“吴学尉专家基层工作站”等各类专家工作站15个,驻站专家56人。专家团队、县级人才与企业技术骨干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突破关键技术11个,开发可降解餐盒、藤篾产品等新产品10个,荣获科学技术奖励4项,一批批科技成果在耿马落地见效。

杨本鹏专家工作站在9个乡镇、2个农场推广种植08/1609、云蔗05/51等6个高产高糖云蔗新品种25万亩,建立甘蔗高产栽培示范基地1.5万亩,平均亩产由原来的5吨提高到7.5吨。吴学尉专家基层工作站获得由云南省种子管理站鉴定的“耿芋1号”、“耿芋2号”、“临芋1号”、“临芋2号”四个魔芋品种,其中“耿芋2号”取得农业农村部颁发的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并对该品种进行产业化推广应用。杨久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研究制定《籼稻直播栽培技术规程》、《烟后大豆栽培技术规程》各1套,在勐撒镇芒见村建立水稻试验示范栽培基地,对82-2优质水稻进行提纯复壮,亩产由原来380公斤提高至420公斤,亩产增收800元。刘涛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联合企业,建设铁皮石斛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上海医药集团”的合作模式,带动200多户农户(其中脱贫户158户)大棚种植铁皮石斛600亩,亩均收入约4万元,产值达2400余万元。

创新模式引团队,构建体系谋发展。借力“百团千员助农增收行动”,引入科技特派团1个、科技特派队1个、农科服务团1个、云岭农科小院2家。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队、农科服务团、云岭农科小院和专家工作站的人才优势,构建“专家团队+县管人才+企业技术骨干+乡土人才”的科技人才体系。实行“专家一帮一”制度,深入开展“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专家人才帮扶基层助推发展”行动和“科技特派员下基层”活动。通过“理论课堂+田间课堂”的方式,有效孵化产业人才,形成“引进一个专家团队、带动一方企业、培养一批人才、壮大一个产业、带动一方致富”的示范效应。截至目前,累计选派1593名专家人才到92个村(社区)开展产业发展服务指导,累计培养甘蔗、水稻、中药材、魔芋等产业人才9000余名,对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实现科技赋能特色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注新动力育人才,推动产业促振兴。耿马自治县不断探索与科研院所合作新模式,依托邓秀新院士专家团队,选派13名县级科技服务队员,充实210名乡镇科技服务队员,培养37名乡土科技人才,构建“院士专家团队+省级科技专家+县级科技服务队+乡镇科技服务队+乡土人才”的坚果提质增效技术服务体系,全面承接院士专家技术指导,使技术落到村寨、落到地块、落到果园、落到树体,加快推进临沧坚果产业提质增效。

今年4月,耿马自治县与中国热带科学研究院生物研究所签订合作共建协议,以“共促组织建设、共育人才队伍、共推科研工作、共解生产难题、共抓引智引资”为内容,抓实产才融合,通过平台共建、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等途径,探索产业发展绿色转型升级,推动“一县一业”蓬勃发展。

今年5月,成立由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三方共建的“耿马县甘蔗糖业全产业链技术研发中心”,围绕耿马县蔗糖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和云南省农科院甘蔗所的专业技术优势,开展甘蔗全产业链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持续打造耿马县蔗糖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推动耿马县蔗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耿马自治县将紧扣主导产业发展科技需求,持续推进以产聚才工作,努力构建“专家团队+县管人才+企业技术骨干+乡土人才”的产业人才体系,充分发挥人才创新创造优势作用,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赵镇禹介绍。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