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结合资源优势和区域特点,在孟定镇边境村规划发展蚕桑产业,引进企业进驻边境地区发展,引导群众种桑养蚕,为边境幸福村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孟定镇山头寨村桑园
因地制宜,选准优势产业。耿马自治县孟定镇7个边境村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喀斯特地貌区域,雨季降水丰富,旱季土壤干燥。由于资源性缺水,山高坡陡,石多土薄,受自然条件限制,橡胶、甘蔗等传统主导产业难以全面覆盖,山区半山区群众主要发展低产低效的传统农业产业,广种薄收,土地产出率低,群众增收难。县委、县政府为找到一个能够在喀斯特地貌的边境地区持续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大量收集边境地区地质、气象、水文资料,对边境地区产业结构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决定在孟定镇边境村发展蚕桑产业。
招商引资,培育市场主体。通过精准对接招商,孟定镇人民政府与耿马金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蚕桑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引进企业进驻边境地区发展蚕桑产业,明确企业在边境地区发展蚕桑产业的具体目标、任务和责任。企业按照合作协议要求,在种管养各个环节做好技术服务,并全等级现金收购和保底价收购蚕茧。当地政府积极组织工作力量,帮助企业发动群众、落实地块,积极争取项目支持,解决企业在发展蚕桑产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建立技术服务体系,以村为单位,按照种植面积配置蚕桑技术员,在桑树种植和养蚕过程中全程做好技术服务,确保每一户有一个技术明白人。
“我们企业入驻边境村以来,各级各部门给予大力支持,机耕路、养蚕大棚、养蚕房、小蚕繁育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推进,种桑养蚕技术培训得到全面开展,为边境村蚕桑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耿马金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马永明介绍。
蚕桑产业技术培训
典型引路,强抓培训宣传。遵循“试验-示范-推广”的发展原则,2022年5月中旬,在色树坝社区选定3户农户,尝试种植蚕桑30亩,当年10月份,3户农户均通过养蚕获得收益,极大地增强了群众发展蚕桑产业的信心和决心。通过典型引路,在不同村组选定示范户,进行示范带动,用事实说话,用行动做宣传。依托云南省科技特派队以及省农科院专家团队、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高密度组织群众观摩和培训,不断提高群众种桑养蚕的本领,推动蚕桑产业在边境地区落地生根。县地方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罗伟宏介绍说:“在边境村发展蚕桑产业以来,我们组织各级技术力量共开展培训21期 840余人次,从提高群众思想认识到提高群众种桑养蚕技能,持续发力推进产业发展。”
色树坝社区东风组陈平安家养蚕房
项目扶持,植入发展支撑。县委、县政府积极争取沪滇协作资金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支持,投资496万元(其中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396万元,东西部协作“携手兴乡村”结对帮扶项目资金100万元),在孟定镇色树坝社区建设小蚕繁育中心,为边境地区蚕桑产业发展奠定了发展基础。同时还争取到省科技厅“科技创新村”项目支持233万元,为边境村蚕桑产业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创新模式,构建联结机制。以耿马金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以项目支持为基础,村集体以资产入股或租赁的方式把5个边境村(社区)共同所有的小蚕繁育中心提供企业使用,积极探索“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采取“小蚕共育、大蚕分养”的方式,合作社在企业指导下,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在小蚕共育中心饲养小蚕,养殖到4龄蚕后交给农户进行分散养殖,农户按照小蚕共育成本支付共育费用,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同时,企业按照桑园发展规模和蚕茧收购量给予村集体一定支持,每发展1亩桑园,企业支持村合作社100元工作经费,每收购1公斤蚕茧,企业给予村合作社1元奖励,形成“村企融合、互助共赢”的产业发展格局。
“近年来,通过构建“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基地”的模式,发展边民互市以及蚕桑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2023年7个边境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67.12万元。”孟定镇组织委员詹笛介绍。
大水井村蚕茧收购点
据介绍,孟定镇边境村共完成桑园建设2114亩,涉及农户221户,养蚕982张,产鲜茧41.66吨,销售收入达202.65万元。下一步,耿马自治县将持续加大蚕桑产业发展力度,到2025年,计划边境村蚕桑基地建设达10000亩,产值达64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