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临沧市委 香港六宝典资料免费关于优先发展教育构筑滇西南教育高地的实施意见

发布日期: 2018-07-13 18:06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中共临沧市委 香港六宝典资料免费

  关于优先发展教育构筑滇西南教育高地的实施意见

  (2014年6月15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0-2015年),筑就高地,打造品牌,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围绕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着力实施名校工程、名师工程和校长培养行动计划,构筑教育质量、人才、科研、开放高地,提升临沧教育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筑就高地,打造品牌,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构筑生态高地、成就大美临沧”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奋斗目标

  以筑就高地,打造品牌,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关心、重视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努力推动全市各级各类教育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到2016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56%;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临翔区、凤庆县实现基本均衡,云县、永德县、镇康县、耿马自治县、沧源自治县、双江自治县实现初步均衡;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0%,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全市普通高考总上线率不低于99%,一本上线率不低于20%,二本上线率不低于35%,一本上线率保持全省前列,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以上,保持全省前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2%;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平台,提升临沧教育国际化水平。

  三、主要任务

  以“名师工程”、“名校工程”和“校长培养行动计划”为抓手,实施教育质量、效益、队伍、科研品牌战略,优化教育结构,提升临沧教育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奋力筑就滇西南教育高地。

  (一)构筑质量高地

  按照“质量有保障”的目标要求,大力实施以“质量立校、质量兴校、质量强校”为主要内容的质量品牌战略,以质量兴教育,构筑质量高地。

  1.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鼓励个性发展,使每一名学生成长成才。

  2.打造普通高中教育质量高地。围绕向高校输送更多优秀人才的目标,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一是要深化教改,强化教研,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科学教学,科学训练,科学考试。二是要积极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和优质生源有效结合的途径,确保将全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前2000名学生培养成为一本院校生源。三是要大力推进普通高中办学与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改革,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根据学生特长和教师结构特点,发挥特色学科优势,积极举办各类特色高中班,走特色化、多样化办学之路,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人人成长成才。到2016年,全市普通高考总上线率不低于99%,一本上线率不低于20%,二本上线率不低于35%,一本上线率保持全省前列。

  3.打造中等职业教育质量高地。围绕多就业、高质量就业的目标和产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强化校企结合,科学设置专业,依托特色产业打造特色专业,打造特色专业服务特色产业,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做到教育教学与产业发展、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到2016年,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毕业率、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率达100%,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以上,保持全省前列。

  (二)构筑人才高地

  以“打造一流的过硬的教师队伍”为目标,认真组织实施“名师工程”和“校长培养行动计划”,加强名师、名校(园)长培养,全方位、深层次、大规模培训校(园)长、教师,整体提升校长、教师队伍素质,打造队伍品牌。

  1.努力建设好校长队伍。一是实施“校长培养行动计划”。采取组织到国内外短期培训一批、顶岗挂职锻炼一批、请进来培训一批、培养储备一批等“四个一批”的方式,加强校长培养培训,提高校长队伍整体素质,培养名校长。二是要完善校长选拔机制。按照管理有能力、专业有素养和敬业精神强的要求,面向全国、全省公开选拔校长。认真落实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完善校长能上能下机制,努力建设好校长队伍。到2016年,全市普通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的培训合格率、持证上岗率达100%;校(园)长后备人才岗前培训合格率达到100%,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有辐射影响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名校(园)长队伍。

  2. 努力建设好教师队伍。一是实施“名师工程”,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坚持“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的原则,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培养名师,成就大师。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教师培养层次。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深度融合,建设教师网络研修和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促进教师自主学习,推动教学方式变革。发挥行业、企业在培养“双师型”教师中的作用。继续实施“名师入临工程”,加强“名师”、“技能大师”培养,支持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风格,造就一批教育专家,倡导教育家办学。二是配齐配强教师队伍。根据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政策倾斜。完善学校教职工编制管理办法,健全编制动态管理机制,严禁挤占、挪用、截留教师编制。三是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品行和教育教学能力要求。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四是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广泛吸纳各类优秀人才投身教育,鼓励普通高中聘请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等机构的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完善相关人事政策,鼓励职业学校聘请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等担任专兼职教师,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名师队伍。到2016年,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8%以上,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0%以上,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达40%以上,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有辐射示范带动作用的高素质名师队伍。

  (三)构筑科研高地

  按照“科研引领教学,课题引导发展”的要求,打造教育科研品牌,构筑科研高地,引领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夯实基础。一是积极加强市、县(区)教育科研机构建设,配齐配强学科教研员,加强“名师工作室”、“学科教研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和课堂教学改革示范校建设,完善市、县(区)、学校教育科研网络,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提高教育质量上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二是优化队伍素质,打造研究型教师团队,立足教学,聚焦课堂,把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服务于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上来,加强对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指导与研究,努力提升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加强校本教研,促进教科研成果有效转化,引导教师从解决问题到提升经验,从经验教学走向研究教学,以教科研引导提质增效,努力打造实用有效的科研品牌。到2016年,建好省、市级名师工作室22个,建成市级课堂教学改革示范校40所,完成市级以上立项课题600项,教育科研示范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四)构筑开放高地

  以教育桥头堡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临沧区位优势,结合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着力构筑教育对外开放高地。到2016年,初步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平台。

  1.打造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平台。依托临沧师专华文教育基地,在境外积极开设孔子课堂,有条件的职业学校、中小学加强与国外同类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以沿边高校建设为契机,加快临沧师专“专升本”。建好5所国门学校,建好1个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建好40所沿边口岸学校,使其成为办学条件一流、管理水平一流、教育教学质量一流的优质学校和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国家教育辐射的“桥头堡”。开展中国语言及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东南亚语、汉语和艺术教育教学,切实推进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之间的教育交流合作,增进了解,传播文化,为区域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

  2.逐步扩大留学生规模。依托临沧师专,开设并扩大缅甸语、泰语专业,开展临沧边境特有民族语言教学,力争将临沧师专建成省级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示范点,逐步扩大临沧师专侨生班规模,临沧师专外籍留学生数达到在校生总数的10%。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的区域和资源优势,重点面向东南亚、南亚国家招收学生,逐步扩大留学生规模。

  3.推动人才培养国际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推动人才培养国际化。积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或教育管理干部出国研修和交流任教。聘请国外优秀专家学者和研究团队到我市开展教育科研,引进国际知名教育专家参与教育教学管理,推动人才培养国际化。

  (五)优化教育结构

  着力优化教育结构,统筹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努力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施“名校工程”,打造效益品牌,推动典型示范引路,提升办学水平。到2016年,努力建成一批辐射滇西南,有较大吸引力和品牌效应的示范学校、特色学校。

  1.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打牢义务教育基础。各级政府要在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多渠道筹措经费,多形式举办幼儿园,鼓励支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到2016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56%,努力打造一批示范、特色幼儿园,基本实现每个乡(镇)至少建成一所幼儿园,做到“县县有示范园、乡乡有幼儿园”。

  2.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打牢高中阶段教育基础。在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边境、民族地区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强化各级政府控辍保学职责,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到2016年,临翔区、凤庆县实现基本均衡,云县、永德县、镇康县、耿马自治县、沧源自治县、双江自治县实现初步均衡;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努力打造一批示范、特色义务教育学校。

  3.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临沧市委 香港六宝典资料免费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临发〔2013〕49号),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进职业教育基地化、集团化、精品化、多元化、国际化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标准”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深化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积极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采取半农半读、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建设一批在校生达5000人以上规模的中等职业学校,努力扩大办学规模。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构建中、高职教育相互贯通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到2016年,努力打造一批品牌示范学校、特色学校;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

  4.提高普通高中教育办学水平,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深化课程改革,完善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创新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特色、多样化发展。逐年扩大普通高中招生人数,使一级一等高完中高中在校生规模达4000人以上,一级二等高完中高中在校生规模达3500人以上,一级三等高完中高中在校生规模达3000人以上,其他高完中高中在校生规模达2500人以上;按照“普通高中达省一级高完中标准”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到2016年,建成省一级高完中7所,努力打造一批示范、特色学校。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0%以上。

  5.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临沧师专“专升本”,办好亚洲微电影学院和临沧开放学院,积极申报滇西应用技术大学高原农业学院。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到201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2%,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6.关心重视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推进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改善沧源、耿马、镇康、双江边境县和民族自治县学校的办学条件;在省一级完中开设民族高中班;建设一批“双语”幼儿园;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双语教育;建设民族文化教育特色学校。实施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建设好市特殊教育学校和凤庆县、云县、永德县特殊教育学校。在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同时,推动学前和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战略负总责。进一步落实好市级领导挂钩联系学校制度,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保障教育优先发展。建立和完善工作责任制,把落实责任情况纳入党委、政府政绩考核范围,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

  (二)强化政府统筹

  1.统筹推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从2014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构筑滇西南教育高地专项资金,其中,名校工程200万元,名师工程300万元,校长培养行动计划200万元,教育教学质量奖300万元,主要用于名校打造和名校示范带动成果奖励,教师、校长培养培训和名师、名校长示范、引领绩效表彰奖励,普通高考质量奖和职业学校取得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前三名表彰奖励。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确保专项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县(区)财政也要安排相应的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滇西南教育高地建设。

  2.统筹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是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建立完善以政府办学为主和主体多元、产权多元、模式多元的办学新体制,将民办教育作为发展我市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落实民办教育的“国民待遇”,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二是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建立新型政校关系,实现对学校的管理从直接行政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三是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遵循人的成长成才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办教育、管教育,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和评价制度改革,完善招生考试和选拔录取制度。四是要深化学校现代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健全学校目标管理、绩效管理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不断提升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五是要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政府、社会和学校的新型关系,完善学校机构编制管理、工资总额包干、教职工聘用、校长选拔考核、岗位绩效分配、未聘人员安置等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六是要继续做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努力在办学体制、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对外开放、教育均衡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三)健全工作机制

  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统筹、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采取联合调研、部门会商等方式,建立对教育改革发展重大事项进行定期研究的议事制度和重大政策的突破机制,共同研究解决构筑滇西南教育高地的重大问题。

  (四)落实责任分工

  依法明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发展教育的职责权限和职能分工,建立完善责任分担体系。各级政府要按照确定的重点工作和重要任务,督促相关部门落实好决定事项。各级各部门要按照部门职能,各负其责,切实承担起构筑滇西南教育高地的责任。教育部门要按照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研究提出推进构筑滇西南教育高地的重大政策、措施和建议,组织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机构编制部门要按照构筑滇西南教育高地的工作需要和学生招生规模变化情况,科学合理核定人员编制。人社部门要会同教育部门积极推进全市中小学职称试点改革、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等工作,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完善人才培训的配套政策和推进措施,按编制和教育发展需要配齐教师。发改部门要把构筑滇西南教育高地纳入重点领域改革发展规划统筹考虑,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教育,会同教育部门积极推进城乡教育统筹改革,合理调整布局。工信部门要支持教育部门加快建设教育基础信息库、学生流动、资源配置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等检测分析系统,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平台,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财政部门要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资金投入,配合教育部门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为构筑滇西南教育高地提供经费保障;加强专项资金监督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农业部门要指导好农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农业人才培养,指导好农村学校劳动技术课和勤工俭学基地建设。住建部门要积极支持教育重点工程建设,支持好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和校安工程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和农村教师居住条件,保障师生安全。规划部门要会同教育及有关部门合理规划教育资源布局。卫生部门要指导好学校疾病防控工作和医疗救治。食药监部门要加强对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和从业人员的监督,加强对学校食品安全培训指导。民族宗教事务部门要协助制定有利于民族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边境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审计部门要做好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及实施效益的审计。文体部门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民政部门要对家庭困难特别是孤残学生给予生活、学习上的帮助和支持。交通部门要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尽量创造条件开通为学生服务的客运线路,确保师生出行安全。公安部门要加强学校治安保卫及周边环境治理,强化学校交通安全的宣传教育,维护学校区域道路交通秩序,确保学校安全稳定。国土资源部门要解决好教育改革发展用地需求,定期、不定期检查校园地质变化情况,防止地质灾害事件的发生。科技部门要协助教育及有关部门加快推进临沧师专和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建设。

  (五)加强督导检查

  坚持督政和督学并举、监督与指导并重。完善和规范行政层级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完善教育督导工作机制。建立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制度,强化对各级政府落实教育工作职责的督导评估。积极开展教育专项督导检查,建立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限期整改制度和整改回访制度,不断提高教育督导效能。

  附件:1.临沧市名校工程实施方案

  2.临沧市名师工程实施方案

  3.临沧市校长培养行动计划

  中共临沧市委办公室 2014年6月17日印发

  附件1:

  临沧市名校工程实施方案

  为把临沧建成名校集聚、英才辈出的教育高地,打造临沧教育品牌,根据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办学机制,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梯度推进,形成规模”的原则,用3年时间(2014-2016年),努力建成一批有较大吸引力和品牌效应的示范学校、特色学校。

  二、主要任务

  (一)建设标准化

  实现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抓住国家实施中西部地区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工程等机遇,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使学校布局科学合理,校舍建设规范有序,教育教学仪器及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全面达标,校园环境优雅整洁,整体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前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云南省一级示范幼儿园建设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云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普通高中基础设施建设达到省一级高完中标准,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标准。

  (二)队伍专业化

  实现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认真执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坚持师德为先,严格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社会、家长、学生对师德师风测评满意率达95%以上。坚持能力为重,以国培、省培计划和校本研训为主要抓手,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校长和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校长和教师专业成长,教育科研能力、课堂驾驭能力、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明显提升。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0%以上,每个学科均有学科带头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40%以上。教职工配备达到核定编制标准,制定吸引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的优惠政策,严格教师准入制度,配齐配强教师。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科学完善,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努力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数量充足、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三)管理规范化

  牢固树立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建立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学校章程和依法决策、民主参与、自我管理、自主办学的现代学校制度,形成覆盖学校工作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制度体系和高效运行机制,切实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管理方式现代化。规范实行校务公开,自觉接受监督,保障教职工和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规范学校德育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学生管理、评价管理和财务后勤管理,由经验管理转变为科学管理、文化管理和制度管理。

  (四)教学精细化

  精细课程管理。树立新课程理念,严格落实课程计划,开齐课程,上足课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艺体教育、科技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地制宜开发学校课程,形成数量充足、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职业学校要以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围绕市场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办好特色专业。

  精细教学管理。严格遵循教育规律,科学制定管理考核指标体系,使教和学在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明确的准绳,为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评估、调控教学提供科学尺度,从而抓实抓细“备、讲、辅、批、评”等每个教学环节。备课要将每一个目标的定位、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每一个活动的安排、每一种教法和学法的选择与学情紧密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突出抓好“四个关注”,即:关注预习;关注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关注教学过程;关注当堂达标。辅导注重“四个挖掘”,即:降低重心,在学困生上挖掘;细化知识点,在细微之处挖掘;注重情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挖掘;达到会学,在学习方法上挖掘。布置作业做到“四布置四不布置”,即:布置有针对性作业,不布置目的性不明确的作业;布置揭示规律和方法的作业,不布置简单重复性作业;布置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巩固提高的作业,不布置无效作业;布置养成性、研究性等提高学生兴趣的作业,不布置机械随意性作业。把周作业设计和月作业设计纳入教学常规管理,落实周清、月清要求。考试和评价严格过程监督,体现激励导向;职业学校要大力推广产教融合、校企结合、订单培养,建立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联系的办学机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努力实现教育教学与市场需求“零距离”。

  精细课堂管理。课堂教学精致设计、精心操作、精细管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有效落实。课堂教学目标既体现课程标准要求,又符合学生实际,教学过程思路清晰,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内容科学、严谨、完整,体现思想性和时代性;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课堂组织简洁明快,课堂结构详略得当,课堂氛围主动和谐,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教师启发恰到好处,当堂练习,当堂达标效果明显。

  通过教学的精细化管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在同类学校中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在社会上有较高声誉。幼儿发展指标均衡;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初中生学业水平测试全科合格率达95%以上;普通高考一本上线率以校排名居全省前50位;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以上,并实现高质量就业。

  (五)文化特色化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创建具有独特品质魅力的学校文化。一是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以德育教育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的呈现形式,拓展校园文化的有效渠道。二是要保护和利用学校的历史遗迹,传承文化。三是要弘扬民族文化,彰显特色。通过开发校本教材、开设校本课程等方式,充分挖掘、提炼民族及地域特色文化,形成民族文化成果,使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四是要与时俱进,创建特色。顺应建设大美临沧,一校一品,创建特色,并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建设美丽校园;顺应建设森林临沧,建设园林校园。五是要完善制度,建设管理文化。学校制度建设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让管理者、师生形成共识,自觉维护和遵守。六是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每个建筑、每个场地设施和每个空间,设计精美雕塑、主题长廊,开辟报栏橱窗、师生成果展示墙等,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做到校园布局特色鲜明,在教育理念、布局格调、育人功能上和谐统一,时时处处彰显校园文化特色。

  (六)服务优质化

  学校后勤服务优质化就是要实现后勤管理高效,服务质量优质。一是要坚持后勤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方向,从“勤快、高效、优质”三个方面着力,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二是要树立为教学一线服务的思想,处处严格要求,尽心尽力做好后勤保障服务工作。三是要规范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做到制度管人,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做到食堂整洁卫生、操作规范、饮食安全营养;宿舍整洁宁静,文明守纪,育人无声;财务节约规范,精打细算,保障有力。

  (七)安全制度化

  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建立和完善学校安全保卫管理制度、交通安全制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设备设施检查制度、饮水安全制度、课间管理制度、集体活动安全制度、突发灾害安全防护制度、食品安全检查制度、食堂管理制度等,促进学校安全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立责任体系,层层分解责任,明确责任主体,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强化监督检查,完善痕迹管理和报告反馈制度,对学生宿舍、学生食堂、体育设施等重点部位、重点区域做到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查。通过建立完善学校领导和职能科室定点定时巡查、值周教师定点定时管理、学校保卫定时巡查报告、学生干部交换监督制度,形成责任明晰、层次分明的全员、全程、全事管理的立体化学校安全管理网络,确保校园安全和谐稳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临沧市名校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由市教育局主要领导担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负责辖区内名校工程实施、评选、推荐、考核及管理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名校工程建设工作,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管理到位,并将其纳入学校建设规划,统筹安排。

  (二)加大经费投入

  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积极开拓金融、信贷、教育服务等筹措教育经费的途径,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出资办学,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整合各类项目经费,向名校打造倾斜,加大名校建设的经费投入。

  (三)建立激励机制

  建立名校动态考核管理机制,由市教育局制定完善动态考核管理办法。市级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名校建设和名校示范带动成果表彰奖励。每年开展市级名校评选,设立名校奖,市级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名校一次性奖励20万元。各县(区)财政要相应设立“名校工程”专项经费,为名校工程实施提供经费保障。

  附件2

  临沧市名师工程实施方案

  为促进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名师队伍,充分发挥名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培养目标

  力争到2016年,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0%,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40%,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有较大影响力、知名度较高的名师队伍。

  二、培养方式

  坚持“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的原则,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培养名师,成就大师。

  (一)健全机制,搭建平台。遵循教师专业发展和名师成长规律,建立健全名师培养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鼓励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通过提高学历层次,拓宽加深专业知识领域,引导名师成长。实施多元、开放、互动的名师培训,有计划地通过国培、省培、市培等多种途径为名师成长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坚持在职学习与集中培训相结合、高级研修与自主选学相结合,定期研讨与跟踪指导相结合,采取教改实验、课题研究、专家报告、教学观摩、教师论坛、交流合作等方式进行培训提升。有计划地选派名师外出考察、交流、进修,积极鼓励名师著书立说,为名师向更高层次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搭建平台。

  (二)创新模式,构建体系。构建名师培养体系,形成市、县(区)、校三级名师培养梯队。以名师工作室和学科工作室为抓手,按“1×10×5×n”的模式,即:1个名师带动10个骨干教师,1个骨干教师带动5个培养对象,每个培养对象再带动更多个学科教师的方式,大力推进名师队伍建设。

  (三)发掘典型,重点培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学校,要在各层次、各学科教师中发掘好苗子,遴选其中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专业基本功扎实,有较强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教学实绩突出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给他们“结对子”,成长有引路人;“定位子”,明确奋斗目标;“压担子”,多岗多责,肩负重任;“搭台子”,创造成长机会;“量尺子”,制定考核标准;“用尖子”,优中选优,以竞争激励机制,加快名师培养步伐。

  (四)政策吸引,广纳人才。实施“名师入临”工程,加大名师引进力度,拓宽引进渠道、简化引进手续、缩短引进周期、提高待遇标准、设立专项奖励等方式吸引优秀教师到临沧任教,逐步扩大名师队伍,提高名师品质品位。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名师、名校长担任 “名师”培养顾问,蹲点指导。学校可聘请名师为首席教师,发挥他们在学科教学中的领头作用。

  (五)加强教育,提高修养。组织学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教育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职业道德素养,使名师成为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楷模。

  三、评选认定

  名师评选范围为全市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以及校外教育机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书育人成绩显著的在职教师。

  名师评选认定、考核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四、作用发挥

  (一)引领队伍建设。名师是学生首选、家长满意、同行敬佩的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辐射一批,带动一批,发展一批,帮扶一批,实现县县、乡乡、校校都有名师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支“师德楷模、教学骨干、科研能手”的专家型名师队伍。名师要终身学习,奋斗不息,努力成为市内外有广泛影响的品牌教师,全省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

  (二)带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名师要以科学的质量观抓教学、抓课堂、抓育人。要带动全体教师努力深化以科学发展、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促进教科研成果转化。名师要以个人专长为基础,以集体智慧为依托,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完成相应级别的重点研究课题并取得相应成果;要争取主持省级、国家级立项课题;要力争在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文章,撰写出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论文或专著,促进学科教学的理论建设;要深入研究探索高效课堂模式,努力践行先进的教学思想理念和方法,勇于教学改革和创新,形成自己鲜明独特的教学风格;要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研发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要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度融合,大力推广名师课堂、论文、专著等教科研成果,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为广大教师提供可学习借鉴的高质量教科研物化成果,提高广大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水平。

  (四)推动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名师要经常开展送教下乡、结对帮扶、对口交流等活动,重点支援薄弱学校的发展,让更多学生享受名师优质教育资源,努力缩小县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推动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临沧市名师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由市教育局主要领导担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负责辖区内名师评选、推荐、考核及管理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名师培养工作,做到认识到位、政策到位、管理到位,并将其纳入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为名师的成长创造环境、提供平台,在岗位上培养,在工作中提升,在实践中成长。

  (二)完善经费保障。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名师工程”专项经费,专项用于配置教科研设备、外出培训学习、课题研究和绩效奖励等。县(区)财政也要安排相应的“名师工程”专项经费,为名师开展教科研活动提供经费支持。

  (三)建立激励机制。市、县(区)和学校要建立健全名师考核管理制度,对名师进行全面考核,动态管理。根据名师在队伍引领、教学示范、专业建设、送教支教等方面作用发挥的情况,实行一年一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奖励。

  附件3

  临沧市校长培养行动计划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3〕11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临沧市校长培养行动计划(2014—2016年)。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大局,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强化“内培外引”,建立校(园)长专业成长的培养培训机制,培养“名校(园)长”,建设一支专业素养高、管理能力和敬业精神强的校(园)长队伍,为打造临沧教育品牌,构筑滇西南教育高地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的原则。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促进校(园)长的专业化发展,为教育改革发展服务。

  (二)坚持“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的原则。坚持立德树人、师德为先,紧扣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开展好政治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教育法律、法规、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提高师德修养和领导力。

  (三)坚持统筹推进,分级实施的原则。统一制定培养计划,分层次开展校(园)长培训培养。市级教育行政部门重点培养培训高(职)中、初中校长,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重点培养培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

  (四)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原则。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按照终身学习的要求,积极推进校(园)长培训内容、教学方式、管理手段、资源配置和培训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校(园)长培养培训中的应用。

  三、培养对象

  (一)全市普通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的现任校(园)长。

  (二)全市普通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中有激情、有潜力、专业功底扎实的副校(园)长和中层管理骨干。

  四、培养目标

  到2016年,校(园)长培训合格率、持证上岗率达100%,着力培养造就名校(园)长;校(园)长后备人才岗前培训合格率达100%,全市培养储备校(园)长后备人才300名。培养造就一批名校(园)长。

  五、培养方式

  采取 “四个一批”的方式开展校(园)长培养培训。现任校(园)长三年培训不少于216学时,新任校(园)长任职资格培训不少于300学时,校(园)长的业务能力、领导力和管理能力明显提升。

  (一)选送到国内外培养培训一批。一是学历提升。委托国内知名高校共同举办3期教育管理硕士班,每期50名,在现任校(园)长中培养150名教育管理硕士。二是素质提升。每年选派10名优秀校(园)长到国外相关院校进行培训交流;选派50名优秀校(园)长到国内相关高校参加短期提高培训班,专题研修现代学校管理方面的理论和策略。

  (二)培养储备一批。多形式、多渠道加强学校副校(园)长和学校中层管理骨干培训,内容包括教育政策法规、现代学校管理、提升领导力和执行力等,重点培养45岁以下年轻副校(园)长和学校管理骨干,三年培养300名适应各层次学校管理需求的校(园)长后备人才。

  (三)请进来培训一批。每年邀请10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名校长到我市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三年内分层次分类对全市校(园)长进行一次全员培训。

  (四)顶岗挂职锻炼一批。每年派出10名优秀年轻校(园)长、副校(园)长到国内知名学校、挂钩学校顶岗挂职锻炼。每年选派10名县(区)中学、乡镇中学、幼儿园校(园)长到市内知名学校顶岗挂职锻炼。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临沧市校长培养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由市教育局主要领导担任,负责日常工作的协调、督查和落实。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组织本县(区)“校长培养行动计划”的实施。

  (二)落实经费保障。市级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选派校(园)长到国内外培训、省内外顶岗挂职和校长后备人才的培养;县(区)也要安排专项经费,确保“校长培养行动计划”有效落实。

  (三)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名校(园)长评选、推荐、考核认定机制。每年开展名校(园)长评选认定,并予以表彰奖励。具体考核认定办法另行制定。

  (四)加强督查落实。一是将校(园)长培养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列入当地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定期检查、定期考核、定期评估。二是把校(园)长培养工作作为考核县(区)教育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把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和完成培训任务情况作为教育目标管理考核以及学校评估的重要内容。三是完善培养管理制度。由市教育局制定具体培养、推荐评选和考核管理细则,建立校(园)长培养培训档案,把完成培训学分(学时)和培训考核情况作为校(园)长考核、晋级、任用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强化对校(园)长的培养管理。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