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旺则乡村旺。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坚持以业为基,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就是“千万工程”的一条重要经验。
临沧是农业大市,发展农业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我市把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按照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思路,深挖“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高“产”的效益,充分挖掘土特产的价值和潜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菜篮子”,一头连着百姓餐桌的“好日子”,一头连着农民群众的“致富梦”。当前,正值蔬菜采收上市时节。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种植联盟蔬菜种植基地,当地菜农和就近就地务工的村民正忙着采收、包装茄子、红椒、丝瓜等蔬菜,来自全国各地和发往全国各地的货车在基地里交织,一派繁忙的景象。
“在基地务工不仅可以学到种植管理技术,还可以照顾家里,今年我自己也种植了40亩茄子。”谈到在基地务工带来的变化,孟定镇勐库村村民散俄赛说,目前家里盖起了楼房,还买了汽车。
孟定种植联盟通过流转土地,采取“联盟+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主要种植圆茄、绿青茄、辣椒等蔬菜,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形成了集“研、产、供、销”为一体的蔬菜种植发展体系。
蔬菜产业发展,种苗是关键。为做好蔬菜种苗稳产保供,耿马县在孟定镇培育了4家蔬菜工厂化育苗企业,建立育苗基地125亩,年育苗能力2775万株,可满足近万亩蔬菜种植的用苗需求。同时,加快蔬菜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形成了生产、分拣、制冷、包装、贮藏集一体的初级冷链物流综合体。
按照流转土地得租金、参加务工得薪金、发展产业得现金的“三金”发展思路,耿马县成功打造景信、河西、遮哈、罕宏、贺海、下坝6个蔬菜“亿元村”。
耿马县蔬菜产业的发展只是我市补齐农业产业链短板,积极促进产业链拓展延伸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围绕“糖、茶、果、菜、牛、中药材、咖啡”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在茶叶上,推动301户SC茶叶企业联结1202户初制所,精制茶率提高到70%;
在果上,依托院士专家团队对坚果产业进行提质增效,产量增7.8万吨;
在甘蔗上,推广良种良法及机械化生产,良种覆盖率达97.63%、机械化率达54%;
在畜牧业上,推进畜禽养殖化养殖,畜禽养殖综合规模化率由12.1%提高至16.2%;
……
怎样将临沧优质农产品卖出去,如何卖上好价钱,这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
在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乐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蔬菜种植基地内,种植户周京海正忙着采摘豇豆,作为“订单”蔬菜,豇豆不愁销路。
“过去我们种植蔬菜,都是自种自售,种少了不够卖,种多了卖不完。现在,合作社让我们种什么,我们就种什么,不用担心销路。”周京海高兴地说。
长期以来,我市始终坚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作为助农增收、联农带农的重要载体,推动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形成稳定利益联结及分工合作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增值效益。
目前,全市培育农业企业3465户,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3户,实现省级龙头企业县级全覆盖;认定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42户、市级示范社148户、县级示范社472户,全市专业合作社达3956户。
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了脱贫人口的持续增收。全市2413个新型经营主体采取股份、订单、劳务、租赁等多种联结方式,与9.13万户脱贫户建立利益联结关系。2023年全市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16438元,同比增长15.2%,实现了1万元以下有劳动力的脱贫家庭动态“清零”。
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而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引领,科技进步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壮大带来了无限可能。
在云县爱华镇小忙兔村,林下滇黄精、滇龙胆、淫羊藿等中药材及多种小众产业郁郁葱葱,孕育发展新希望。
近年来,依托云南省科技厅批准实施的“云县小忙兔科技创新示范村创建”计划项目,挂钩帮扶云县的华南理工大学依托技术和人才汇聚的优势,通过“政产学研”合作,在小忙兔村建起了滇黄精、高辣度辣椒、姬松茸和果蔬等种养殖产业示范基地;挖掘当地药材、白花木瓜等资源,联合企业研发并上市龙胆草基洗发水、药妆和白花木瓜基果露酒,实现产值超过3000万元。
“围绕林下种植,我们开发了滇黄精饮料、滇黄精薯片、滇黄精蛋卷等深加工产品,通过深加工来扩展滇黄精的应用范围,扩大市场销量。”华南理工大学驻村第一书记袁杰介绍。
在“希望的田野上”,临沧逐梦前行。今年一季度,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09亿元,同比增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20元,同比增8.7%……临沧的资源禀赋优势正加快转化为发展胜势,形成产业兴旺农民富的良好局面。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千万工程”经验指引下,临沧的乡村振兴,气象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