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一、规划背景
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共识。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同各国领导人一道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今后15年实现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贫困,确保包容和公平优质教育,促进持久、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以及重振可持续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等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努力。
中国高度重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于2016年9月,发布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明确提出中国未来一段时间落实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个具体目标的具体方案。其中,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作为中国政府全面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在开放合作、协调发展、民生保障、生态修复、产业升级、社会治理等方面将发挥重要支撑引领作用,有助于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目的是凝练形成若干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的现实样板和典型模式,对国内其他地区可持续发展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对外为其他国家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中国智慧。
2012年4月,临沧市被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为云南省首个州市级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通过实验区建设,各个领域均取得良好成效,为临沧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要求云南要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临沧是“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是通往南亚东南亚的内陆“黄金口岸”,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云南“三个定位”的缩影。作为东西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南北连接渝新欧国际大通道、长江经济带和珠江经济圈、海上丝绸之路“十字构架”中心的重要节点,临沧以其独特的沿边区位开放潜力、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为临沧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二、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临沧市所辖行政区域,包括临翔区、云县、凤庆县、永德县、镇康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共1区7县、77个乡镇(街道)。
三、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8年至2030年,其中近期至2020年、中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0年。
四、编制依据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申报指引》(国科办社〔2017〕24号)《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新时代加强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意见》《科技部关于印发发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科发高〔2009〕379号)、《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环国际〔2017〕5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云发〔2016〕20号)、《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实施意见》(云发〔2015〕21号)、《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16-2020年)》(云发〔2017〕8号)、国家、省相关专项规划及文件。
第一章 发展现状
一、基础条件
临沧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介于东经98°40′-100°32′、北纬23°04′-25°02′之间,北回归线横穿辖区南部,东邻普洱市,北连大理州,西接保山市,西南与缅甸交界,地处澜沧江与怒江之间,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临沧是昆明通往缅甸皎漂港直通印度洋最便捷的陆上通道,是国家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云南重要的蔗糖和酒业生产基地,居于世界茶树和茶文化起源中心,是普洱茶原产地和滇红茶、大叶种蒸青绿茶的诞生地、中国最大的红茶生产基地和普洱茶原料基地、中国最大的澳洲坚果基地市。国土面积2.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7.5%,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52.60万人,城镇化率40.75%。
(一)区位条件
临沧位于我国东西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南北连接渝新欧国际大通道、长江经济带和珠江经济圈、海上丝绸之路“十字构架”中心的重要节点。临沧境内有镇康县、耿马自治县、沧源自治县3个县与缅甸交界,边境线长290.791公里,有1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孟定清水河口岸,2个国家二类开放口岸--南伞、永和口岸,有19条贸易通道、13个边民互市点和5条通缅公路。从临沧孟定清水河口岸出境,陆路距缅甸腊戍148公里,距皎漂888公里,是直通印度洋最便捷的陆上通道。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中就把临沧孟定作为滇缅铁路通往印度洋的最佳出境通道,1938年抗战需要开工建设由孟定出境、接仰光的“滇缅铁路”,后因日军侵入云南在1942年将已具雏形的“滇缅铁路”破路拆轨。临沧特殊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中,有条件建设成为通往南亚东南亚、通向印度洋的黄金口岸,是辐射中心建设的通道、基地和平台,区位无可替代。
(二)生态资源
临沧地处横断山系怒山山脉南延部分,属滇西纵谷区,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8.5℃,境内霜期较短,平均霜期14天。年日照时数1863-2292小时,一般坝区河谷年日照2000小时左右,山区年日照时数为2250小时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8%,森林覆盖率达65.55%。临沧群山叠翠、四季恒春,有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临沧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镇康南捧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永德棠梨山县级自然保护区、耿马四方井铁力木自然保护小区6个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03.36万亩,占国土面积的8.56%。临沧素有“药物宝库”之称,有滇鸡血藤、西藏远志等珍稀名贵中药材23种,有龙胆草、草乌、红花等大宗常用药材400种,民国时期的“滇鸡血藤膏”,曾获1916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金质奖。
(三)自然资源
临沧境内河流众多,水资源极为丰富。分属澜沧江、怒江流域两大水系,澜沧江、怒江从东西两侧流过,境内有漫湾、小湾、大朝山三座百万千瓦级电站,是国家“西电东送”和“云电外送”的重要清洁能源基地。水资源总量达232.2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万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5倍。临沧地处“西南三江”成矿带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目前,共发现矿产42种,占国家已发现矿产171种的25%,其中锗矿占全国产量的四分之一,享有“中国第一富矿”的美誉,是国家锗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四)文化资源
全市有3个民族自治县,除汉族外,全市有23种少数民族,其中有彝、佤、傣、拉祜、布朗、白、傈僳、回、苗、德昂、景颇11个世居少数民族;佤、傣、拉祜、布朗、傈僳、回、苗、德昂、景颇9个跨境少数民族;布朗、德昂、景颇3个人口较少民族;佤、拉祜、布朗、傈僳、德昂、景颇6个“直过民族”。少数民族人口99.15万人,占户籍人口的41.4%,其中,佤族人口24.4万人,约占全国佤族人口的60%,以佤文化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沉淀着古滇濮文化、百越文化、氐羌文化、中原文化的多样基因,多民族共生,多宗教共融,“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形成了多元一体民族文化格局。
(五)经济发展
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04.06亿元,同比增长10.0%;人均GDP为23942元,同比增长9.6%;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3.3:34.9:31.8调整为2017年的26.9:34.4:38.7,呈现“三二一”的发展态势;累计建成茶叶、甘蔗、核桃、橡胶、咖啡、澳洲坚果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2187万亩。其中,澳洲坚果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茶叶种植面积全省第一,是享誉世界的“滇红之乡”和“红茶之都”;甘蔗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为全省第一;核桃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为全省第二;咖啡面积居全省第二;橡胶面积和产量居全省第三。财政总收入61.82亿元,同比增长4.3%;工业增加值123.0亿元,同比增长1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3亿元,同比增长12.5%;外贸进出口总额52.8亿元,同比增长15.1%。初步形成了以糖、茶、酒、电、矿为特色的骨干产业体系,形成了以蔗糖、茶叶、核桃等为主的传统支柱产业。电子商务、增值电信、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地理信息等新型服务业逐步兴起,产业发展向开放型、创新型、绿色化、信息化、高端化“两型三化”迈进。
(六)社会民生
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56元,比上年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14元,比上年增长10.1%。城镇登记失业率3.67%,控制在4.3%以内,比上年降低0.12个百分点。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和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实现制度全覆盖,新农合实现应保尽保。军民共建协调推进,连续三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法治临沧、平安临沧成效显著,成为全省第一批行使地方立法权的市。
二、发展成就
近年来,临沧市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呈现出经济稳步发展、城乡共同富裕、民族团结进步、边疆和谐稳定、生态环境优美、民族文化繁荣的发展态势。
(一)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经过六年的努力,列入实验区规划考核的生态资源环境发展、经济发展、人口发展、科技教育发展、社会发展等主要指标基本完成,各个领域均取得良好成绩。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健康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4.06亿元,是2012年的1.75倍,年均增速达11%。全市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化步伐加快,城乡面貌大幅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出成效,应对灾害能力明显提高,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出新步伐,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二)兴边富民工程取得实效
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和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美丽家园建设,着力推进抗震安居、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提升、村寨环境整治、劳动者素质提高等工程。加大教育向边疆民族地区投入力度,认真实施农村(不含县城)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及农村学前教育阶段幼儿营养改善计划。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民族地区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城乡低保全覆盖,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加快,平安边境建设深入推进,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沿边开放取得新进展,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清水河口岸双边贸易量连年增长,已成为中缅陆路贸易的第二大口岸、中缅边民互市贸易量值最大的口岸,境外清登二级公路建成通车,滚弄大桥援建项目将开始建设。
(三)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
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临沧市国家森林城市“十三五”建设项目规划》《临沧市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意识提升工程方案》《临沧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2014-2030)》《临沧市南汀河保护管理条例》《临沧市城乡清洁条例》等重大发展规划和系列指导性文件。通过实施“十百千万”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切实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扎实开展“洁净临沧”行动,有序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南汀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中小河流生态环境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全面推行河长、湖长、街长、路长、园长、山长“六长制”,系统改善全域生态环境。全市森林覆盖率由“十一五”末的60.5%提高到2017年的65.5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城市绿地率达35.69%、绿化覆盖率达40%,15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到国家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二级以上保护区要求,重点河段水质达标率达94.86%,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8%。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云南最佳生态州市”“云南省园林城市”。
(四)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进步明显
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健康繁荣发展,以佤文化为代表的多元民族文化逐步彰显魅力,多民族共生、多宗教共融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多元宗教区域提供了和谐发展的样板。基层文化设施逐步改善,推出了一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精品。临沧市不断推进体育运动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持续开展民族文化遗产资源的调查收集整理,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工作,各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积极开展生态文化旅游市建设,一批国家公园、民族品牌节庆、旅游小镇、旅游特色村等建设顺利实施,其中“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被认定为云南省十大民族旅游节之一及“中国十大魅力节庆活动”,翁丁原生态佤族文化旅游村已成为临沧文化旅游产业的名片和亮点之一,临沧是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和“金海棠奖”评奖活动永久举办地。
三、存在问题
临沧具备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条件,但由于特色资源转化能力弱,仍处于投资性发展阶段,使得临沧的发展同时面临着特色资源与经济业态、沿边优势与基础设施滞后之间存在矛盾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不足,开放交往水平亟待提高
临沧沿边区位优势明显,但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面临基础设施滞后、体制机制障碍等制约,对内、对外开放层次还处于较低水平,主动对接“一带一路”、辐射中心建设能力及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水平亟待提高。2017年,全市没有建成的铁路,高速公路里程仅16.5公里,公路网密度仅为69公里/百平方公里,无法满足临沧对外发展需求。由于交通、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制约,孟定清水河、南伞及永和口岸地区的富集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产业层次较低。
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处于建设期初期,已形成产能的产业优势项目少,承载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新兴产业的平台还不完善。所辖企业普遍存在生产技术落后,经营规模较小、实力弱、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集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全市贸易进出口量小质弱,2017年全市进出口总额52.8亿元,仅占云南省的3%,在德宏州、普洱市、保山市、怒江州四个与缅贸易州市中贸易总量居中,德宏州贸易总量是临沧市的6.4倍,普洱市贸易总量是临沧市的1.9倍。进出口货运量仅157.9万吨,出入境人员仅306.6万人次,与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条件严重不符。
缅甸境内矿产资源、林业资源、旅游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加工业基础薄弱,市场发育程度底,其缅甸清水河--滚弄特区与我国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联动共建愿望迫切。但是,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缅方清水河口岸没有按一类口岸功能与我方孟定清水河口岸同等开放管理,严重制约着对外经贸合作。公铁联运配套设施、进出口仓储物流区、公共服务区等基础设施不配套,现代物流、融资担保、信用保险等服务业不能满足经贸合作需要。
(二)经济发展方式较为落后,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临沧经济总量在云南省州市中处于较低水平。截至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604.06亿元, 在全省16个州市中排名第11位,临沧市人均GDP为23942元(约3683美元),为全球平均水平(10728美元)的34.3%、全国平均水平(8643美元)的42.6%,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属于典型的下中等收入地区;城镇化率40.7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8.5%),整体上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较低,发展方式粗放,优势产业不强,传统产业初加工比重高,新兴产业发展培育不足,产业集中度不高、支撑作用不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产业差异化、特色化不突出,资源优势、规模优势、品质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创新驱动能力较弱,针对解决特色资源转化能力弱关键问题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较缺乏。临沧市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7.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7.5%),R&D经费投入强度为0.4%,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8%。由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能力弱,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拥有量少,在产品研发、品牌建设等方面较为滞后。“大产业无品牌、大品牌小产业”问题突出,绝大部分产业仍处于价值链低端,有影响力的品牌不多,地域优势、生态优势、品质优势没有转化为产品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
(三)民族特色化资源开发不充分,亟待深度挖掘和高品质利用
临沧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区,是云南省民族工作任务较重的边境州市之一。民族文化多样与三产融合不充分,全市仅有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1个,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2个。受经济发展滞后、交通条件差等因素影响,市内大量的民族特色旅游资源没有被有效开发利用,许多有价值的资源没有被世人所熟知。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不到位,民族民间工艺开发不够,产业化水平不高。民族民俗节庆资源利用不充分,有影响的民族节庆会展不多,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优势。
四、发展机遇
(一)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三个定位”,为临沧发展带来机遇
2015年1月,总书记考察云南,对云南提出“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作为云南整体情况的真实缩影,总书记对云南的“三个定位”严丝合缝切合临沧实际情况,为临沧发展带来了新动力,为临沧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二)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为临沧实现绿色发展、跨越发展带来机遇
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部署,是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参与全球治理的务实行动;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率先把临沧建成最美丽的地方,营造“生态美、发展美、风气美”的可持续发展样板城市指明了路径。
(三)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为临沧实现高质量发展、快速发展带来机遇
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以及云南省“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全面提速,特别是临沧被列为全省铁路、高速公路“五出境”通道之一,临沧在国家安全和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区位、开放、资源优势将进一步发挥,为临沧市扩大沿边开放、拓展发展空间、补齐发展短板、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将为临沧提供加强全球优质资源集聚的机会,形成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经验共享的国际合作新格局。同时,国家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好的顺应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农业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需要,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了“钥匙”,解决了“桥”和“船”的问题。
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三个定位”要求,坚持问题导向,以“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着力探索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自然生态资源和沿边区位优势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方法和路径,促进持久、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建设开放包容强临沧、繁荣共享富临沧、风情浓郁美临沧、活力迸发新临沧,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分享的“临沧方案”。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
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让可持续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创新驱动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营造创新环境、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打通创新服务链条,形成多层次的创新服务体系,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
(三)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切实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发展建设的各个环节,着力提升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水平和层次。
(四)开放合作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构建“五通”新格局,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立足特色资源优势,强化国内合作,打开开放合作新局面。
(五)多元参与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体制机制,加大对社会事业、生态治理、产业发展等领域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为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三、发展定位
围绕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破解制约临沧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切入点,积极探索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突出在开放共享、绿色经济、协同发展、创新发展等领域创新试验,建设临沧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全球同类地区提供“临沧方案”。
(一)沿边全面开放新动能释放先行区
充分发挥临沧区位优势,建设全面开放、合作、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包容城市。依托清水河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以企业、文化、地方、民心“四个先行”,推动对缅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打造自由贸易港、区域性国际贸易港,建设双边合作贸易榜样区,把临沧建设成为云南、西南乃至整个中国通往南亚东南亚、通往印度洋的主要经济贸易通道,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互联互通区域性交通枢纽和重要交通战略节点,建成沿边全面开放新动能释放先行区。
(二)环境友好产业跨越式发展样板区
充分发挥临沧市特色资源优势,着力破解特色资源转化能力弱的瓶颈问题,实现临沧绿色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全域经济发展。全力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以健康生态为特质,联动一二三产的绿色产业体系,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走生态与富民共赢,保护与发展并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临沧跨越发展、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新动能,建成环境友好产业跨越式发展样板区。
(三)民族特色资源高品质利用引领区
以民族特色资源传承保护利用为基础,以创新创意为动力,优化配置各类民族特色资源,打造一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精品和民间工艺品文化品牌。以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永久举办地品牌效应为平台,创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形成生态旅游为主导、特色经济为支撑的生态产业体系,高品质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提升临沧特有的民族、生态、边地等文化资源优势,提升临沧市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国际文化产业示范区和跨境旅游购物中心,把临沧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和边疆民族特色文化等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成民族特色资源高品质利用引领区。
四、发展目标
(一)近期(2020年)
到2020年,特色资源转化能力显著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沿边开放实现新突破。通关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边境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开放交流合作新高地初步形成,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重要门户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昆明经临沧清水河口岸出境大通道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外贸进出口总额达80亿元。
绿色发展实现新跨越。具有临沧特色的绿色经济体系初步形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实效,绿色能源产业产值达50亿元、绿色食品产业产值达400亿元、健康生活目的地产值达540亿元,力争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达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6户,其中20亿元以上4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3.2万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万元以上。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1%。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以实施综合交通网、物流网、水网、能源保障网、信息网五大基础设施网络为重点,形成互联互通、功能完备、高效安全、保障有力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全市铁路建设实现零的突破,铁路里程达到200公里以上,公路总里程达1.8万公里以上,高速公路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基本实现“县县通高”目标。
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取得显著成效。建成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典范。积极推进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新兴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建成1个年产值上亿元的文化产业园区,促进临沧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0亿元以上,占GDP的比重达3%以上。力争建成国家级、省级、市级特色小镇13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00个以上。
率先把临沧建成最美丽的地方。建成全国示范性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98%,森林覆盖率达到70%左右,单位GDP能源消耗量0.45tec/万元,万元GDP用水量比“十二五”末下降33%,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63%以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达85%,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三类水体比例达100%,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以上,农村地区自来水普及率达82%以上。
(二)中期(2025年)
到2025年,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通关便利化及交流合作取得重大突破,临沧基本成为辐射中心建设的主要通道、重要基地和支撑平台。创新驱动对经济发展支撑显著增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万元以上,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1.5%以上。特色资源转化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把蔗糖、茶叶、核桃、畜牧业打造成百亿元产业,把澳洲坚果、蔬菜、中药材、咖啡、淡水渔业、水果打造成独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优势产业,全市绿色能源产业产值达75亿元、绿色食品产业产值达650亿元、健康生活目的地产值达1100亿元。力争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达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2户,其中20亿元以上5户;打造形成1-2个国际品牌、8个以上国内知名品牌、20个以上省内知名品牌。
(三)远期(2030年)
到2030年,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典型可持续发展模式,建成沿边全面开放新动能释放先行区、环境友好产业跨越式发展样板区、民族特色资源高品质利用引领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提升。
临沧国家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备注:对标目标说明
目标1: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穷
目标2: 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
目标3: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人群的福祉
目标4: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
目标6:为所有人提供水和环境卫生并对其进行可持续管理
目标7:确保人人获得负担得起、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
目标8:促进持久、包容性和可持续经济增长,促进充分的生产性就业和人人获得体面工作
目标9:建造具备抵御灾害能力的基础设施,促进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续工业化,推动创新
目标10:减少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
目标11: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
目标12: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
目标15:保护、恢复和促进可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地管理森林,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遏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目标17:加强执行手段,重振可持续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第三章 重点任务
一、全面提升互联互通能力,建设开放包容强临沧
临沧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发挥区位优势,加快推进开放合作平台建设,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建成临沧联通国际、国内的重要通道,促进与缅甸等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提高国内开放合作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
(一)构建对接国家战略的互联互通交通基础设施
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抓住云南省高速公路、铁路“五出境”通道建设机遇,打通临沧连接相邻州市、长江经济带和与缅甸连接的交通通道。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高效、安全、便捷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建设昆明至孟定清水河大通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连接通道(自临沧、大理向北连接攀枝花、成都、重庆等重要节点城市,向南延伸至缅甸曼德勒、仰光、皎漂港)、云南沿边地区运输大通道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促进国际、国内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实现产业链延伸,拓展发展空间,把临沧建成“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重要的战略支撑点,推进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发展。
(二)充分联通国际、国内市场,加快对外开放合作
提升国际合作交流地位。以开放型经济为引领,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方位推进与缅甸及印度洋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将临沧建设成中缅合作示范区,中国与印度洋方向国家交流合作的综合交通、教育科技人文交流的中心和窗口,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基地和平台,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门户。
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依托南亚东南亚等地区能源、资源、市场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支持企业到境外投资、参与产业园区开发,推动企业产能合作由农业开发向轻纺、建材、机械、物流等领域拓展。推动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与缅甸清水河--滚弄特区建设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中国与缅甸、印度洋周边国家的商贸物流枢纽、平台、基地,打造中缅经济合作示范区,打造自由贸易港、区域性国际贸易港,建设双边合作贸易榜样区。
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抓住机遇促进对外贸易从边境小额贸易向综合多元化贸易转变,实现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协调发展,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相互促进,促进对外贸易双向合作。搭建沿边开放重要平台,加快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改善口岸经济区投资环境,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要素有序流动,办好临沧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推动对外贸易发展。
积极推动扩大口岸开放。推动口岸对等设立和扩大开放,推进孟定清水河口岸与缅方清水河口岸对等开放,实现持护照通行常态化。争取开放清水河口岸为第三国人员和货物出入境口岸,促进南伞、永和升格为国家一类口岸。推进口岸--城镇相结合的口岸经济综合体建设,打造口岸经济区和口岸城市,全面提升口岸城镇化水平,科学规划建设清水河、南伞、永和、芒卡等边境城镇。
积极推进区域商贸开放合作。积极参与云南沿边开放经济带、云南澜沧江开发开放经济带和昆保芒瑞对外开放走廊建设,加强与滇中城市经济圈和相邻州市协作,促进共同发展。深化与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等各方区域协作,扩大合作内容和合作领域,拓展合作空间,承接产业转移,提高对内开放水平。
(三)建设和谐稳固边境,促进边境繁荣发展
认真落实《关于新时代加强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意见》要求,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市、县(区)各级党委主体责任,走军民融合共建边防的路子,推动军地联防联管,形成“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的边境地区社会治安整治长效机制。坚持关口前移、源头治理,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深入开展禁毒人民战争,加强对食药品、环境污染、涉黄涉赌等违法犯罪活动开展专项整治打击行动。统筹“一带一路”建设、脱贫攻坚、兴边富民、生态保护等工作,促进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维护沿边地区安全稳定与繁荣发展。
(四)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外向型经济适应能力
随着全面开放步伐加大,对外贸易、技术引进、外债管理、对外投资、国际汇兑与汇率、国际劳务合作等外向型业务人才紧缺,对外开放交流需要大批外向型企业为载体,加强外向型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推进外向型管理人才能力培养提升工作,坚持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为扩大交流合作奠定基础。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引进外向型企业及企业家进驻临沧。推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培养资源的有机融合,加快不同需求层次外向型人才队伍培养。
二、大力发展环境友好产业,建设繁荣共享富临沧
立足临沧生态资源,践行澜沧江临沧流域“两山”理论,以澜沧江绿色发展经济带和南汀河生物产业经济带为重点区域,加大生态保护的科学研究,构建绿色创新体系,发展环境友好产业,加快主导绿色产业发展提速增效,实现发展规模与发展质量效益双提升,发展“绿色能源”“绿色食品”,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为临沧可持续发展注入绿色高质量的新动能,推进乡村振兴,共同致富。
(一)发展“绿色能源”,促进清洁能源消费
科学布局能源产业,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实施一批输变电工程的改造或建设,打造区域电力交换枢纽。实施“临电外送”工程,加强电网互联互通建设,推动临沧芒卡、临沧南伞与境外电网互联互通项目和孟定500千伏变电站建设。扩大电网输送能力和“临电送缅”规模及水平,把临沧建设成为对缅电力外输的重要通道之一。
合理规划、有序利用中小水电。发挥临沧水能相对发达优势,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合理规划、科学开发、有序利用中小水电,推进已建成投产发电的中小水电站提质增效,就地服务民生改善和区域经济发展,支持区域扶贫、满足以电代燃料和生态环境保护。
科学有序、稳步推进光伏电站建设。推进天然气综合利用,加快天然气管道临沧支线和油气储备库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8县(区)城和重点集镇天然气综合利用工程。培育清洁能源密集型产业,提高市内工业用电量和本地电力“消纳”能力。推进增量配电试点改革工作。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工程建设,提升电气化水平,形成清洁、安全、智能的新型能源消费方式。
(二)发展“绿色食品”,做强做优特色农产品
依托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巩固提升优质绿色食品产业基地,打造独具临沧特色和影响力的绿色优势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走“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之路,不断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扶持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建设。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着力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抓实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加快临沧普洱茶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将具有比较优势的甘蔗、核桃、茶叶、澳洲坚果、咖啡等产业申报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展临沧市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地方标准编制,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之路,实现农产品质量可控、可管、可追溯。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发挥资源优势,坚持创新驱动,加快绿色、生态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重点打造蔗糖、茶叶、澳洲坚果、核桃、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等临沧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酿酒及饮料制造业,加强品牌建设,打造高原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全产业链。推进蔗糖、茶、澳洲坚果、核桃、咖啡等产业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和文化、旅游、休闲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链,构建“产业互补、循环一体、联合发展”的新格局。利用智能设备和信息技术手段,改造提升特色农产品加工生产设备,加快培育一批生物利用、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研发数字化、生产智能化、产品精深化、销售网络化。力争到2025年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茶叶产业中心及国内外知名的澳洲坚果生产基地、精品咖啡生产基地、核桃生产基地。
强化绿色食品营销体系建设。健全商品与要素市场,推动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糖、茶叶、澳洲坚果、核桃、咖啡、中药材、果蔬等商品交易市场。实施农业“走出去”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农业展会,举办临沧绿色食品推介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探索在大中城市设立“临品”体验店、直营店。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培育“临品”特色产业电商、农产品定制等“互联网”新业态,通过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建立高原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专卖店,促进“网货下乡、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在省内外中心城市建立食品配送中心,实现临沧农产品“下山、进城、出海”。
着力打造绿色产业品牌。围绕优势主导农业产业和特色农业产业,制定出台农产品品牌建设规划。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建设有机农产品认证示范区,推进产业区域品牌、特色鲜明的区域性公用品牌建设。做好“特色”文章,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公用品牌,提升临沧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推进企业质量技术创新,加大重点产品、名牌产品认定、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质量奖评审、知名品牌示范区等培育和建设工作力度,提升企业和产品的影响力与竞争力。依托茶叶、澳洲坚果、核桃、淡水渔业、生物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世界大叶种茶文化荟萃之地、国际生态休闲渔业度假区、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建成全国滇红茶产品知名品牌示范区,培育发展新一代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建材等产业。
(三)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加快发展健康休闲产业
围绕临沧的区位、资源、气候、民族文化等优势,构建临翔森林宜居美食城、澜沧江国际茶文化健康旅游经济带、南汀河佤文化边光风情健康产业经济带、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澜沧江生态养生度假区、中缅边境旅游试验区的“一城、两带、三区”空间布局,打造特色产品,完善配套服务,创建精品名牌,加快发展健康休闲产业,努力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增长极。
建设健康生活旅游产品体系。紧紧围绕健康生活旅游发展方向,着力打造康体医疗、康体运动、康体养老、生态养生、文化养生、温泉养生等六类康体养生旅游产品。改造提升传统产品,推动旅游产品从观光型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专项旅游并重的复合型产品转变。推进耿马(孟定)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发展边境旅游。推进露营地建设,大力支持发展自驾游。规范发展徒步、穿越、攀岩、漂流、洞穴探险等产品业态,推出一批精品路线和精品赛事。加强健康生活旅游目的地营销。以“世界佤乡好地方、避暑避寒到临沧”为旅游品牌形象,利用现代媒体影响力创新营销模式,积极拓展客源市场。
发展中医特色健康服务。推进县(区)级公立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加强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康复服务能力建设,鼓励设立中医特色康复医院和疗养机构。充分发挥佤医佤药协会促进作用,积极挖掘、整理和推广佤医佤药技术,加快推动佤医佤药事业健康发展。支持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等服务。发挥中医医院技术优势,与养老机构联合开展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服务。
发展健康养老服务。大力发展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合理规划建设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健康养老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创办集医疗、护理、康复等为一体的养老院或康复医院。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大力建设健康养生养老服务基地。统筹利用生物医药、医疗、生态旅游等优势资源,促进健康服务与旅游良性互动、深度融合,鼓励发展多样化健康产品和服务。发展药膳、药浴、针灸、推拿、按摩、养生、养老等特色康复保健服务项目,构建集健康食品、养老、养生康复、医疗、康体、健康旅游、中医药美容、护理等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体系。
发展健康旅游服务。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和自然资源优势,开展药浴、中药熏蒸、中医药文化体验、气功等养生保健项目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鼓励在酒店、景区和旅游度假区等具备条件的场所内开设中医药服务机构,提供针灸、推拿、按摩和药膳等中医药健康服务项目。积极推动特色中医药诊疗技术等中医药资源有效融入旅游产业发展范畴,将中医药健康旅游融入养生养老和“治未病”中,鼓励开发有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以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为重点,结合国内和周边国家不同消费者需求,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旅游城镇、度假区、文化街和主题酒店,形成一批与中药科技农业、名贵中药材种植、田园风情生态休闲旅游相结合的养生养老基地。
(四)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深入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质量兴农之路、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走乡村善治之路、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统筹推进全域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文明新风、基层组织、民生保障等方面工作,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推进乡村振兴。同时强化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工作,推进一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的集成应用,示范推广一批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积极创建一批科技引领示范村,培育壮大一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制度政策。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围绕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及转移就业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五个一批”脱贫路径精准发力,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尝试“企业+农户”“景区+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集体经济+共建共管”“土地租赁+返聘务工”等产业扶贫模式,加快推进旅游扶贫,构建“互联网+”扶贫网络,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三、充分开发民族特色资源,建设风情浓郁美临沧
加快各族群众歌、舞、乐文化等资源保护和发掘,打造一批满足市场需求、民族特色浓郁、艺术观赏性强的精品,建设最具民族风情的美丽临沧。
(一)发掘民族物质资源,推进民族特色旅游目的地建设
推进单一景区景点建设管理向综合旅游目的地发展转变,加快建设临翔区、沧源县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南滚河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推进沧源县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推进沧源翁丁原始部落、崖画谷等景区创建国家AAAA级以上景区,打造佤族风情旅游目的地。做好民族特色旅游线路规划,推进“沧源崖画”“广允佛寺”“凤庆文庙”“滇缅铁路”等文物和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做好凤庆鲁史、沧源翁丁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及临翔区博尚镇碗窑村碗窑组、凤庆县诗礼乡古墨村委会古墨村等34个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
加快特色乡村旅游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旅游特色村和休闲农业庄园。发展森林生态健康产业、休闲观光农业。构筑旅游服务节点配置合理,旅游景区特色鲜明、可达性高、趣味性强的健康旅游目的地。提升完善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加快完善交通、客服中心、旅游厕所等设施,解决旅游公共基础设施短板。推进旅游航线航班开发,适时开通直飞或经停省外主要城市的航线航班。
(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进合理开发利用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序推进“翁丁佤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丁来佤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滚乃傣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大南直布朗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南美南愣田拉祜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5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实施永德县乌木龙彝族支系俐侎人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区建设、双江自治县布朗族蜂桶鼓舞传承保护与产业发展中心建设、凤庆县滇红茶制作技艺传习所建设等民族文化保护工程,制定对民族文化精品、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带头人的资助办法,加强对各级非遗名录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核心企业,带动和吸引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文化企业聚集发展。鼓励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旅游企业等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炼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等具有市场价值的元素,加快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支持家庭作坊式的保护传承,鼓励企业以保护核心技艺为重点的生产性保护传承。创造条件“走出去”,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发展民族民间工艺。充分发挥临沧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合理进行区域发展布局,以特色项目为载体,推进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培育示范企业、示范村、示范基地、销售示范街区。以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利用为基础,促进临沧传统工艺技艺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时代元素相结合,重点发展“木、土、石、布”等民族民间工艺品,促进临沧传统工艺技艺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时代元素相结合,打造临沧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品牌。推动传统造纸、陶艺、竹编、藤编、木雕、石雕、民族刺绣、织锦、民族服装、纸工艺品等民族民间工艺品发展,开发一批民族文化旅游商品。
发展特色民族节庆会展。挖掘民族民俗节庆资源,做大沧源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亚洲微电影艺术节等旅游节庆,提升云县澜沧江啤酒狂欢节、双江冰岛茶会、耿马水文化旅游节、佤族新米节、永德芒果节、凤庆红茶节等节庆活动,不断提升市场化、特色化和国际化水平。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依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加强民族文化、茶文化、山水文化、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开发具有民族民俗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文化产品。发展地方特色餐饮产业,培育民族文化主题餐馆。发展精品民宿。与美丽乡村建设、古寨民居保护利用等结合,打造一批“一村一特色、一家一主题”的乡村文化旅游村。
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文化创意与设计、数字内容服务、轻工业设计、民族服装设计、民间工艺美术设计等新型文化服务业。培育发展一批科技文化企业,将临沧特色文化资源与虚拟现实、文化创意和新媒体等先进技术相结合,建立集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修复于一体的可视化平台,发展文化体验产业。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与旅游、特色农业、新型工业、旅游产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文化附加值和发展水平。
(四)加快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步伐,讲好“临沧故事”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民族团结好氛围、聚集民族团结正能量,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部队、进宗教活动场所、进窗口行业,支持争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乡、村、社区、单位和基地。倡导和支持各地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活动。支持各类媒体开设民族团结进步专栏、专题、专刊,摄制播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片和公益广告,讲好临沧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四、切实增强创新支撑水平,建设活力迸发新临沧
强化科技创新的核心引领能力,加大科研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人人参与,形成尊重科技、尊重创新、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科技与金融创新相结合,为临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创新活力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临沧省级高新区升级国家高新区工作,建设一批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与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破除技术研发政府投入上的地域性壁垒,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增强创新驱动力与产业竞争力。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动临沧高新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创建工作,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立绿色技术交易平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突破和应用示范。以产业创新需求为导向,建立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推动产学研紧密合作,推进企业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联盟体、知识产权联盟等形式开展产业技术协同创新,集中力量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瓶颈问题,加快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引进吸收和产业化进程,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建设一批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布局建设一批科学研究平台,对接国家及云南省科研基地和创新平台的总体布局,聚焦生物种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健康保障等重点产业发展领域,引进或承接一批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基地建设,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设立分支机构,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布局建设一批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引进和培育一批省部或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
全力打造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构建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与创新创业孵化体系,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力与产业竞争力,拓展就业富民新渠道,以创新带动创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以更包容的态度、更积极的政策营造宽松环境,构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支撑平台,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完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构建创新创业孵化生态系统,发挥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大学生创业中的载体作用,引导企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孵化器。支持创新创业实践,培育多元化的创新创业主体。
(二)突出发展重点,积极引才引智
坚持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实施更加宽松、更加优惠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措施,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资源,推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培养资源的有机融合,加快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创新人才、管理人才和基础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采取岗位聘用、项目聘用、短期聘用、项目和技术咨询等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优先安排科技项目,对有重大价值的科研项目,及时给与科技启动经费支持。
完善人才使用机制。注重引进、留住、用好人才,完善创新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和适应不同创新活动特点、人才成长规律的分类评价制度,畅通科技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流动渠道,持续推进创新创业大赛活动,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健全科研项目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强化科技项目支持人才培养导向,推进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专家)制和项目经理人制,建立市场发现、市场认可、市场评价的人才开发机制。持续推进国家和省级创新人才及团队培养计划申报实施工作,实施市级科技创新人才及团队培养专项计划,强化本土科技创业人才和实用型、工匠型人才的培养。加大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和“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的组织实施。
(三)创新金融支撑力度,支持跨越式发展
创新可持续发展投融资机制,建立健全多主体、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融资机制。建立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绿色金融体系,为生态保护建设、生态产业发展等提供金融支持。推进沿边金融改革,拓展金融服务沿边开放能力,创新跨境人民币业务,促进对外贸易投资便利化。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培育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保险市场发展,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建立金融改革风险防范机制。
(四)引导公众参与,共享创新成果
健全制度机制,动员全民参与。加强教育培训,制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教育、培训行动计划,增强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建立可持续发展规划及相应制度安排的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公众及时获得信息、有效传递意见,引导公众积极为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进言献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完善公众参与的奖励措施,鼓励全民参与可持续发展。
支持建立具有法人地位和相对自主的社团体系、经济组织、企事业单位,充分运用科学技术这个革命力量和有力杠杆,推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工作创新,激发全社会发展新动力,推动经济形态转型,形成高质量发展新空间,让政府在创新中提高效能,让企业在创新中提升核心竞争力,让全民享有创新带来的福祉。
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强化新闻媒体宣传力度,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多种新媒体,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浓厚氛围。通过系统化全方位的宣传引导,使可持续发展理念宣传社会化、意识全民化,形成可持续发展事业人人参与、社会舆论广泛监督的良好氛围。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云南省政府成立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支持临沧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领导小组,临沧市成立由临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省市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建立省、市、县(区)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决定重大创新事项,统筹制定创新政策措施,指导各部门和县(区)开展工作,合力推动临沧创新发展。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协调机制,在重点项目规划实施、技术与平台承接、资金申请等方面加强与国家、省的沟通协调与衔接,强化规划对年度计划执行和重大项目安排的统筹指导,加强对县(区)创新工作的指导,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形成部、省、市、县(区)联动机制。
二、制定法规政策
推进省级立法,由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制定《临沧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可持续发展促进条例》,做好相应的配套制度建设和标准制定工作。加大促进转型升级改革力度,优先保障可持续发展产业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可持续发展项目环境容量。争取国家边境政策试点支持,推进边境旅游异地办证、新增边民互市贸易点、适度调整边民互市进出口商品免税清单、放宽免税额度和创新现钞出入境携带证制度等政策在临沧的先行先试和贯彻落实。与缅甸建立定期互访与协商机制,积极推动清水河口岸对等开放、争取两国尽快签署《中缅两国汽车运输协定》并在临沧率先落地。
三、构建多元投入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经费投入,加大财政资金对临沧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整合各部门产业扶持资金,加大科技攻关、产业转型、民生保障、扶贫脱贫、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扶持力度。加强财政资金和金融手段的协调配合,综合运用创业投资、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积极引导和推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创新示范区建设。规范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创新示范区重大项目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通过债券融资方式支持示范区建设。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与金融服务,加大贷款投放力度。
四、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产学研结合,引导企业对接科研院所,持续推进技术市场建设。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围绕重点产业重要领域技术创新需求,支持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科研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加强企业研发能力建设,提高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引进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各类专业人才,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及其科技人员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五、加强监督考核
加快制定临沧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监测评估体系,规范统计口径、统计标准和统计制度方法,实施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建立规划指标统计制度和科技报告制度,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期末总结评估,对规划实施效果做出综合评价;健全规划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提高规划实施效果。健全各部门、各县(区)协同推进机制,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规划跟踪、评估,将规划提出的任务和目标层层分解到各单位,件件落实到负责人。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完善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将实施绩效纳入部门目标管理考核责任体系,作为评价各级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依据。加强重大规划项目的监督检查,提高规划实施效率。
六、加大宣传推介
广泛开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相关知识、法规宣传,加强科学普及,为创新示范区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持续开展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专题讲座和培训,促进各类创新创业要素交流对接。进一步加大科技政策、重大科技成果、典型创新人物、创新型企业的宣传和表彰力度,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健全政府与企业、民众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推进规划实施情况的信息公开;发挥新闻媒体、群众社团的监督作用,促进规划目标任务的有效实施。及时报道示范区建设动态、典型事例,为示范区建设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和人文环境,形成示范区建设强大的合力和推动力。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