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 2018-06-20 16:10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2008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年经济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攻坚克难,着力调控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民生问题明显改善,社会更加和谐,实现了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完成生产总值(GDP)156.9亿元, 比上年增长 1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57 亿元,增长7.5 %;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51.4 亿元,增长14.3 %;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 48.5亿元,增长11.7 %;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53.7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4.2%。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36.3:33.1:30.6 调整为36.3:32.8:30.9 。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5.5 亿元,比上年增长15.8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5亿元,比上年增长22 %。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支出49.2 亿元,比上年增长27.4%。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 7.3%,其中:食品上涨19.2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4.5%,居住上涨3.3%;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6.8 %,其中:食品类上涨19.4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上涨17.1 %,其中:饲料上涨8.9 %,化学肥料上涨32.8%。

  临沧市三次产业构成情况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各级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户的经济利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推动下,农业生产经营条件进一步改善,优质农产品生产、产业结构调整、畜牧业产业发展、冬季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基础建设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完成农业总产值9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6%。

  主要农业产品产量如下

指标名称

单位

2008年

比上年+-%

粮食总产量

749220

4.1

油料产量

17994

71.6

甘蔗

5258837

8.0

茶叶

44213

-0.3

烤烟

13582

39.8

绿化造林面积

公顷

118539

-14.8

林园水果

231595

128.6

紫胶

450

-28.6

橡胶

17710

-0.8

核桃

26844

14.5

牛出栏

万头

10.67

15.5

猪出栏

万头

150.92

33.8

羊出栏

万只

21.89

18.9

肉类总产量

133241

27.5

牛奶

1064

-27.8

禽蛋

3461

12.3

  可持续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93394.53万瓦特,比上年增长15%;大中型农用拖拉机达20850台,比上年增加4546 台;小型农用拖拉机13591 台, 比上年减少844 台 ;农用排灌机械动力603.23 万瓦特,比上年下降5.6%;累计有效灌溉面积达83730公顷, 比上年增加740 公顷;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248230公顷,农业生产条件的进一步改善,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一体两会”和挂钩扶贫联系制度逐步推进,政策、资金、信息等各种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全市新农村建设完成投资13.59亿元,其中300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完成投资3.53亿元。第一、二批实施的200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各项工作得到巩固和发展。“十四个一”建设指标深入落实,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村容村貌得到重点整治,9400户农村居民地震安全工程有序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社会公共事业投入不断加大,水、电、路、教育、文化、卫生等设施得到改善,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

  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以山区综合开发为突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市掀起了泡核桃种植管护的大会战,新植核桃146万亩;茶园、蔗园面积得到巩固,膏桐、橡胶、澳洲坚果、木瓜、木薯、桑蚕等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新成效;新烟区规划建设有力推进,烤烟产业快速发展,支撑全市农民增收,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48户被认定为市级重点企业,8户被认定为省级重点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初步形成。“林、饲、畜、沼”的循环农业模式,林果、林草、林药等多种立体间套种模式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得到有效提高,产业结构优化,相关产业共生互补为主的山区综合开发稳步推进。

  乡镇企业稳步快速发展。全年完成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74.59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实现增加值22.16亿元,比上年增长29.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全市上下以实施第二轮工业发展倍增计划为切入点,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力度,做实和着力巩固提升蔗糖、水电、茶叶产业,发展壮大矿产、酒饮料、林纸及林化工产业,培育生物质能源、绿色食品加工业,抓实节能降耗工作,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园区建设扎实推进,有力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完成工业增加值36.9亿元,比上年增长17.7%。 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减。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指标名称

单位

2008年

比上年+-%

原煤

315258

-8.7

发电量(含漫湾)

万千瓦小时

825007

18.9

成品糖

612245

15.6

精制茶叶

25054

-2.4

机制纸及纸板

2305

-24.0

饮料酒

千升

37026

4.6

酒精

千升

55413

25.9

精制食用植物油

1274

-21.0

水泥

582124

8.6

万块

24190

21.4

12647

-17.9

白酒

千升

16801

3.9

啤酒

千升

19882

5.5

20553

36.4

  

  2008年, 在市内有142个施工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34.75亿元,比上年增长29.4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产值5.08 亿元,比上年增长69.9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达186.9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房屋竣工面积90.2 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2.8 %。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上下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创新机制,优化项目,整合资源,调整投资结构,全力推进交通、水电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投资质量,投资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85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4.24 亿元,增长8%,房地产开发投资10.49 亿元,增长57.9 %,农村固定资产和农村私人建房投资20.26亿元,增长66.4%。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实现增加值3.99 亿元,比上年增长6 %。公路建设成效明显,客货运输发展平稳。年末全市通公路里程1.37万公里,拥有民用汽车32703 辆,完成货运 量1334万吨, 下降30.8 %,货物周转量101269 万吨公里, 下降15.6 %, 客运量625 万人,增长2.1%, 旅客周转量74691万人公里,增长2%。全年航空客运量完成11.49万人次,下降21.1%,客座率达到67%,比上年下降10.15 个百分点。

  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了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4.38 亿元,比上年增长4.4%, 固定电话发展到24.26 万部(含小灵通),比上年末增长3.5%,移动电话用户达67.73 万户, 比上年末增长16.5%,固定电话普及率10.2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28.4 部/百人,互联网入户数达3.47万户,比上年增长43.9%;建立了国际互联网临沧新闻中心,开办了《临沧新闻网》和《临沧手机报》两个煤体。

  六、国内贸易

  城乡市场稳中趋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99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其中:城市市场增长27.4%,农村市场增长23.5%;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26.6 %,住宿餐饮业增长28%,其他行业增长21.6 %。

  

  七、对外贸易、对内对外开放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完成进出口总额6.47 亿元, 比上年增长48.3%,其中:进口总额2.73亿元,比上年增长62.2%,出口总额3.74 亿元,比上年增长39.6%。

  在“招商引资”工程的强有力推动下,对内对外开放又有新发展。全年合同利用外资2202万美元,比上年增3.2%,实际利用外资919.43万美元。共签订和实施国内合作项目171个,项目投资协议资金达177.99 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3.94 亿元,比上年增长32.7%。

  

  旅游产业稳步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230.87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其中: 接待海外旅游人数4.33 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3.3%;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0.24 亿元, 比上年增长37.7%。创外汇收入2701.16 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2.3%。

  八、 金融、保险业

  金融系统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金融政策, 金融风险意识增强,运行稳健。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34.85亿元,比年初增长17.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74.33亿元,增长18.4%。年末银行各项贷款余额111.95 亿元(含农行剥离不良贷款),比年初增长13.8%,其中:短期贷款增长20.4%,中长期贷款增长9.5%,货币净投放量1.87 亿元, 同比少投放12.46亿元,年末货币流通量为47.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7%。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年完成各种保险收入2.42 亿元,比上年增长13.6%,赔偿支出0.82 亿元,比上年下降40.1%。

  九、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

  科技工作进一步强化。 全市安排科技三项费用236.7万元, 共实施科技项目74 个,创建农村科普示范基地19个,全国科普示范县区3 个,有效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截止年底, 成立市县级学会(协会、研究会)137 个,农村产业协会792个,全年举办科普讲座24 次,听讲人数达1.1万人次,举办科普展览35场次,参观人数达21.48万人;实用技术培训21.48万人次,招收“农函大”学员2.1万人;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拥有各类学校2981所,其中高等学校1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1 所,普通中学126 所,小学2774 所(含教学点), 特殊学校1 所, 幼儿园58 所。在校学生人数39.16万人, 专任教师 2.04万人。全市基本实现“普九”,市第一中新校建设、技校扩建、市幼儿园搬迁新建设项目顺利推进。教育保障机制逐步完善,“两免一补”全面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高考取得新成绩,职业教育得到加强,教育体系不断健全。

  拥有综合档案馆9 个,文化馆9个,图书馆9个,馆藏图书56.5 万册;艺术表演团队9个,表演场所1个,电影队44个,印发《临沧日报》365 万份,比上年增加了9 万份。

  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广播电视“村村通”、高山台站建设、及数字电视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广播电视覆盖率不断提高。全市拥有调频转播发射台40座,电视转播发射台14 座;卫星收转站152962座;广播覆盖率92.88%,比上年提高2.38个百分点; 电视覆盖率94.57%,比上年提高0.72个百分点。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全市共组织了健步走、“体彩杯”家庭趣味运动会、大众广播体操通讯赛等28 项体育活动,参加人数达到 72万人。参加了云南省第六届城运会预赛, 共获金牌3 枚、银牌7 枚、铜牌 11枚。

  卫生公共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医疗救治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新成效,广大农民提前享受到了新型合作医疗所带来的实惠。全市拥有卫生机构354个,有卫生技术人员4253人,病床位4172张,有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047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175.85 万人,参合率到达88.97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开始启动,社会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加强。有效缓解了广大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以防治艾滋病及控制霍乱、结核病为重点,全面落实各项传染病防控措施,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十、 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

  社会保障事业整体推进,各项改革措施不断完善。城镇低保工作进一步健全和规范,全面启动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解决了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全市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3703户,人数达到4.6万人,发放保障资金0.77 亿元,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26.17万人,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24 亿元。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全面落实,全年发放五保供养资金0.08 亿元。

  积极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全年新增就业1.2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全市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11 万人,增加农民收入4.06亿元。

  扶贫工作以基本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促进低收入人口增收为目标,加大扶贫力度,全年有9.3万人脱贫。

  十一、城市建设、资源和生态建设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年末成镇人口66.7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28%,比上年提高0.8 个百分点。“园林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城镇规划体系、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逐步健全和完善,城镇对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明显增强。

  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18539 公顷,比上年下降14.7%;退耕还林8000公顷。

  十二、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全市单位在岗职工年均工资为20694元,比上年增长13.3 %;据抽样调查: 农民人均纯收入2363元,比上年增长1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274元, 比上年增长11.2%

  

  十三、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8年,人口出生率为12.74‰,比上年低0.26 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62 ‰,比上年低0.58 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6.12 ‰,比上年高0.32个千分点。 年末常住人口为238.2万人,比上年增加1.4 万人。计划生育率为96.76 %,综合节育率为88.26%。

  注: 年末常住人口数为全国1%的抽样调查推断的常住人口数,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建筑业产值、非公经济增加值、脱贫人口等数据为快报数据,发电量不含大朝山电站数据。

                                                                                                                                                                                                

                                                                                                                                                                                                    香港六宝典资料免费统计局

                                                                                                                                                                                                     2009年2月27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