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翔区让非遗人才大展宏图非遗文物焕发新彩

发布日期: 2024-07-05 11:05 作者: 钱熙 信息来源: 临沧日报 浏览次数:

传统技艺类的非遗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实践,其传承的核心在于“人”。近年来,临翔区坚持把非遗人才发掘、引进、培养等工作摆在人才强区的突出位置,深耕传统文化资源,盘活非遗人才资源,促进本土技能人才与传统文化传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让非遗人才在传承中大展宏图、非遗文物在保护中焕发新彩。

着眼全域,深入挖掘,让非遗人才“破土而出”。临翔区不断优化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量,通过整合宣传、人社、文旅等部门力量,多方协作配合,采取“普查+评比+申报+建库”的方式,深度挖掘,寻根探脉,全面盘点非遗人才存量,全域开展非遗文化普查行动。截至目前,临翔区共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47项、非遗传承人117人,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1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6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8人。

紧扣需求,精准引进,让非遗人才有名有为。临翔区研究制定《临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临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考核办法(试行)》,建立传承人档案、传承人访问和报告制度,以政策招引文旅行业急需专业人才,根据碗窑土陶、中山竹编、傣族象脚鼓、普洱茶传统制茶工艺等不同工艺的生产需求,中山竹艺馆聘请四川省2名竹编非遗传承人常驻中山村向村民帮带传授技艺,碗窑村多次邀请建水陶艺传承人到村里进行陶艺培训,并将高校(云南大学)专家及传承人“请进来”,开展女子象脚鼓舞大赛、傣族象脚鼓舞大赛、柴烧创作营、茶艺茶俗展示推荐、茶陶传承人推介等展示比拼活动,通过现场交流、指导,学习借鉴优秀文化成果,推动本区非遗文化发展,打造了七彩陶瓷文化主题园、中山竹艺馆、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昔归茶博馆等集“非遗文化体验+农产品加工+观光游览”于一体的多产业集群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基地。

产业融合,梯队培养,让非遗人才茁壮成长。临翔区坚持把人才链嵌入非遗产业链,在点上,依托非遗传承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乡(镇)文化站等平台,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名师效应,实施“非遗名师带徒”工程,建立大师工作室,以“互动交流面对面、文化传承手把手”的形式,尽心尽力传道授业,形成保护和传承非遗“老中青”人才梯队;在面上,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开展传习实践活动,鼓励传承人将非遗技艺、民俗文化等与现代社会生活相融合,举办碗窑陶器制作技艺和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傣族象脚鼓舞等各类培训班3期600人次,大力开展“非遗展”“非遗进校园”“非遗公益培训”“非遗研学”等活动,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景区,淬炼非遗人才业务技能,提升队伍素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