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管理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不同行政区域和行业,保障河流健康,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的通知》(厅字〔2016〕42号)和《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云厅字〔2017〕6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重要意义
河道作为防洪排涝的天然屏障、水资源的主要载体、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资源。我市河流众多,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但任存在一些河道资源开发过度、管理缺失,河道的防洪与供水功能衰减,部分水体污染、生态破坏、侵占河道、非法采砂等问题突出,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瓶颈。全面推行河长制,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一项制度建设,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解决我市复杂水问题、维护河库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水安全的制度创新,是补齐我市河流水系管理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短板的重要机制保障。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第十次党代会、市第四次党代会和市委四届二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在全市河库渠全面推行河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库渠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河库渠健康生命、实现河库渠功能永续利用提供保障,为加快推进临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中走在前列,筑牢滇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处理好河库渠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强化规划约束,促进河库渠休养生息、维护河库渠生态功能。
坚持党政领导、部门联动。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河长职责,强化工作措施,协调各方力量,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各县(区)、乡(镇、街道)党委和政府及村级组织对行政区域内的河库渠管理保护负主体责任,市级负责协调跨县(区)河库渠管理保护工作,并做好河长制监督、检查、考核工作。
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立足不同区域、不同河库渠实际,实行一河一策、一库一策,一渠一策,解决好河库渠管理保护的突出问题。
坚持城乡统筹、水陆共治。加强区域合作,统筹城镇与农村,统筹水域与岸线,河库渠整体联动,系统推进河库渠保护和水生态环境整体改善,切实解决好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的水环境治理顽疾。
坚持强化监督、严格考核。依法治水管水,建立健全河库渠管理保护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公众参与渠道,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和保护河库渠的良好氛围。
(三)实施范围
全市的河库渠全面推行河长制。澜沧江、黑惠江、罗闸河、小黑江、勐勐河、怒江、勐波罗河、大勐统河、永康河、南汀河、南捧河与南滚河12条河流,博尚水库、中山水库、铁厂河水库、南等水库、忙海水库、康家坝水库、鸭子塘水库、小湾水库、漫湾水库、大朝山水库、糯扎渡水库和大丫口水库12座水库设市级河长。径流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小(一)型以上水库(含水电站)、主要城镇供水水源地(含水库、河流及引水渠道)、1 立方米/秒以上渠道设立县(区)级河长。径流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小(二)型水库和塘坝、0.2立方米/秒以上的渠道设乡(镇、街道)级河长;其余河渠原则上设村(社区)河长。
(四)主要目标
到2017年底,全面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河长体系。到2020年,重要江河库渠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纳入国家和省级考核的地表水优良水体(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提升到80%以上;全面完成县级及以上(含孟定镇)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目标;构建“互联互通、引排顺畅、水清岸洁、生态良好”的现代河网水系,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水资源保护
落实《香港六宝典资料免费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临政发〔2014〕29号),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强化地方各级政府责任;以治理规划和治理方案为推手,落实各级河长职责,严格考核评估和监督。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防止不合理新增取水,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坚持节水优先,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提高用水效率,水资源短缺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要严格限制发展高耗水项目,加快实施农业、工业和城乡节水技术改造,坚决遏制用水浪费。严格水功能区管理监督,根据水功能区划确定的河流水域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落实污染物达标排放要求,切实监管入河库渠排污口,严格控制入河库渠排污总量。严格管控地下水开采。
(二)加强岸线管理保护
组织编制河库水域岸线规划和河道采砂规划。严格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管控,依法划定河库管理范围。落实规划岸线分区管理要求,强化岸线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严禁以各种名义侵占河道、围垦河库、非法采砂,对岸线乱占滥用、多占少用、占而不用等突出问题开展清理整治,恢复河库渠行洪和水域岸线生态功能。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提高江河的防洪标准、城乡供水及抗旱应急能力。
(三)加强水污染防治
落实《临沧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行政区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推动形成“统一监管、分工负责”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新格局,统筹水上、岸上污染治理,完善入河库渠排污管控机制和考核体系。全面加强重要水功能区排污口监督管理,排查入河库渠污染源,加强综合防治,严格治理工矿企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水产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港口污染,改善水环境质量。优化入河库渠排污口布局,实施入河库渠排污口整治。
(四)加强水环境治理
强化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按照水功能区确定各类水体的水质保护目标。切实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开展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加强河库渠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水环境治理网格化和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水环境风险评估排查、预警预报与响应机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建设亲水生态岸线,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实现河库渠环境整洁优美、水清岸绿。以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为重点,综合整治农村水环境,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五)加强水生态修复
推进河库生态修复和保护,禁止侵占河库、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在规划的基础上稳步实施退耕还河还湿,恢复河库水系的自然连通,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强化山水林田库系统治理,加大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生态敏感区保护力度,对8县(区)县城和孟定镇城市供水水源地实行更严格的保护。积极推进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和综合整治,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维护河库生态环境。
(六)加强执法监管
建立健全地方性法规、规章,认真贯彻水利工程管理、河道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加大河库渠管理保护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完善行政与司法衔接机制。建立河库渠日常监管巡查制度,实行河库渠动态监管。结合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环保、水政等监察执法队伍建设,建立环保与水政综合执法机制。落实河库渠管理保护执法监管责任主体、人员、设备和经费。严厉打击涉河库渠违法行为,坚决清理整治非法排污、设障、捕捞、养殖、采砂、采矿、围垦、侵占水域岸线等活动。
四、全面建立河长制体系
(一)建立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以各级党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市级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书记担任,第一副组长由市长担任,常务副组长由市委副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分管水利、环境保护的副市长担任。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市委组织部、宣传部、政法委、农办、编办,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教育局、科技局、公安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环境保护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务局、卫生计生委、审计局、外办、旅游发展委、国资委、工商局、气象局、水文水资源局、法制办、云南电网公司临沧供电局等组成,各成员单位确定1名处级干部为成员、1名科级干部为联络员。
市河长制办公室设在市水务局,办公室主任由市水务局局长兼任,副主任分别由市环境保护局、水务局分管负责同志担任。县(区)要参照市级设立河长制办公室。
(二)实行四级河长制
全市河库渠实行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河长制。市、县(区)、乡(镇、街道)分级设立总河长、副总河长,分别由同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各河库渠分级分段设立河长,分别由市、县(区)、乡(镇、街道)党政及村级组织有关负责同志担任。河库渠所在县(区)、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及村级组织为河库渠保护管理的责任主体;村组设专管员、保洁员或巡查员,城区按现有城市管理体制落实专管人员。
市级总河长由市委书记担任,副总河长由市长担任。澜沧江、黑惠江、罗闸河、小黑江、勐勐河、怒江、勐波罗河、大勐统河、永康河、南汀河、南捧河、南滚河及博尚水库、中山水库、铁厂河水库、南等水库、忙海水库、康家坝水库、鸭子塘水库、小湾水库、漫湾水库、大朝山水库、糯扎渡水库、大丫口水库市级河长由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分别担任,相应河库段的县(区)河长由河库所在县(区)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见附件)。
(三)实行分级负责制
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面推行河长制的组织领导,推进河长制管理机构建设,审核河长制工作计划,组织协调河长制相关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协调处理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重大争议,统筹协调其他重大事项。
总河长、副总河长:负责领导本区域河长制工作,承担总督导、总调度职责。
河长:各级河长是所辖河库渠管理保护的直接责任人,市级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库渠管理和保护工作,对相应河库渠下级河长和市直有关成员单位进行督导、考核。县(区)河长负责牵头推进相应河库渠的突出问题整治、水污染综合防治、巡查检查、水生态修复和保护管理,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检查督导下级河长和相关部门履行工作职责。乡(镇、街道)、村级河长职责由所在县(区)予以明确。
河长制办公室:负责河长制工作具体组织实施,落实总河长、副总河长和河长确定的事项,落实总督察、副总督察交办的事项。
市级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在下一步出台的行动计划中细化明确。
(四)建立河长制工作机制
建立河长会议制度,负责协调解决河库渠管理保护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建立部门联动制度,协调水务、环境保护、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财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卫生计生、林业等部门,加强协调联动,各司其职,共同推进。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定期通报河库渠管理保护情况,及时跟踪河长制实施进展情况。建立工作督察制度,全面督察河长制工作落实情况。建立验收制度,按照确定的时间节点,及时对河长制工作进行验收。
(五)落实河长制专项经费
市、县(区)要将河长制工作专项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重点保障水质水量监测、规划编制、信息平台建设、河库渠划界确权、突出问题整治及技术服务等工作经费。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立长效、稳定的河库渠管理保护投入机制。
五、建立技术支撑体系
(一)建立河库渠分级名录
根据河库渠自然属性、跨行政区域情况,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因素,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级河长及河库渠名录。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