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坚持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底线任务和民生领域头等大事,健全服务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多举措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和自主创业。
健全服务体系,助推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紧盯高校毕业生年终综合就业去向落实率,加大跟踪力度,为其提供“1311”精准服务(1次就业服务、3个岗位推荐、1次职业技能培训和1个就业见习)。及时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困难毕业生开展就业帮扶,精准匹配岗位,确保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全部实现就业。向内向外拓宽就业渠道,用好“10个一批”政策,联合教育、共青团、残联等行业主管部门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主动到市内重点企业走访对接,挖掘岗位资源;依托“沪滇”“闽滇”劳务协作,积极收集东部地区优质企业用工岗位,定期不定期向高校毕业生推送,今年共收集发布市内外重大项目和企业用工需求专栏15期99831个岗位,举办招聘会285场次,达成就业意向7115人。通过微信公众号免费为企业发布市内招聘信息740条次,招聘岗位528个2185人次。全面做好就业报到证取消后衔接工作,完成13164份毕业生档案信息化入库迁移,优化档案接转等手续,推动高校毕业生便捷高效流动。
加大扶持力度,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将创业孵化平台建设作为推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重要举措,年内申报创业载体3户,其中,创业孵化园1户、创业村落1户、创业社区1户。稳妥推进创业担保贷款,不断提高金融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能力。通过“贷免扶补”向高校毕业生发放贷款73人1706万元、带动就业365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人135万元、带动就业25人。将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纳入创业培训范围,组织高校毕业生、两后生等重点群体,聚焦乡村振兴、康养服务、生态保护、旅游服务等开展职业培训,组织205名有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做到应培尽培。
立足乡村振兴,引导和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在城镇公益性岗位开发工作中,重点安置一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上岗就业。全市开发城镇公益性岗位4294人,其中,高校毕业生1638人。会同组织部门做好基层治理专干的“选育管用”工作,2023年度、2024年度共在岗368人,为乡村振兴储备一批高质量、高学历青年人才。不断加大就业见习基地认定力度,鼓励支持乡村振兴领域相关行业申报就业见习基地366个,积极开发就业见习岗位368个,组织603名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见习。